沒有哪個行業比教育領域更加推崇所謂的“寓教于樂”了。
“寓教于樂”源于古羅馬詩人、批評家賀拉斯所著的《詩藝》,主要是強調藝術的教化作用,“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
教育領域所謂的“寓教于樂”是各種教學改革項目和研究中的常用理念,原本的出發點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興趣,鼓勵學生在娛樂的同時深入思考,舉一反三,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現實的情況卻是,原本個性化的寓教于樂的教學設計或者案例設計變成了笨廚師做菜,不管做啥都要撒上一把寓教于樂的味精。低年級學生玩個游戲需要談收獲,高年級學生看個電影需要談感想,搞得學生對“樂”沒感覺,對“教”更沒興趣,口號式地強調寓教于樂反而失去了初衷。
學生喜歡學習,不是因為在學習過程摻雜的某種娛樂,而是因為學習本身給他們帶來了樂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就是說,盡管學習過程本身是枯燥的,需要“學而時習之”,但快樂在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讓孩子們在秋天明凈的天空下奔跑,追尋自己的快樂;讓孩子們在寬敞的教室里由瑯瑯的書聲陪伴,一天天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