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春
【摘 要】廣播特寫作為國際廣播界評獎中的一個重要獎項,與日常的廣播節目形態不同,但它的理念和節目形態對廣播精品節目的創作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比如聚焦某件事或某個人、講述一個好故事、挖掘和展現沖突、體現人文關懷、表達獨特的意蘊、運用音響說話等。
【關鍵詞】廣播特寫 精品節目 聚焦 人文關懷 音響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在近年的廣播節目國際獎評選中,有一個獎項叫做“Documentary”,有的將其譯作“廣播特寫”;有的稱之為“紀實專題節目”;有的說它是“相對于廣播劇而言的、非虛構的新聞專題節目”;有的認為它“將真實的新聞進行了藝術化處理”……實可謂眾說紛紜。如果按照英文直譯,“Documentary”是“紀錄片”的意思,那么“廣播中的紀錄片”究竟是一種什么樣式的節目呢?它有什么要素和特征呢?筆者認為,將其翻譯成“廣播特寫”是比較貼切的。因為這類節目除了非虛構的、紀實性的特點之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運用語言和音響,以類似特寫鏡頭的方法,真實、突出地再現客觀事物、人物及其活動場景某一局部。作為國際廣播界評獎中的一個重要獎項,它與我們日常的廣播節目形態不同,但它的理念和節目形態對節目的創作,特別是精品節目的創作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啟示一:聚焦某件事或某個人
作為亞廣聯獎評委,澳大利亞廣播人史蒂夫·亞恒先生認為,“做廣播特寫之前要站在聽眾的角度想聽眾關心什么、想了解什么、什么和他們有關系,做節目時節目制作者要想清楚自己要表達什么”。言下之意,廣播特寫應聚焦于一個問題,或闡釋一個觀點、追蹤一個主題,而不能觀點分散、表達太多的東西。
廣播特寫中的“特寫”借用了影視中“特寫鏡頭”的概念。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形成清晰的視覺形象,達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由此引申,廣播特寫也要聚焦某個主題、某個人或事物,放大它、突出它、剖析它,而不是全景式呈現。
比如,做一個系列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每集講一個“非遺”項目。每一個“非遺”項目可說的內容非常龐雜,包括歷史沿革、流派分類、經典劇目(曲目)、多位“非遺”傳人,等等。而節目時間又有限,一般是25~50分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選擇一個切入點,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如可以聚焦一位非遺傳承人的經歷和他的學生們,或者以日記形式、用記者視角記錄某一天采風的所見所聞所感等等。如此這般,從細微處入手,展現和突出微觀世界,具體生動地折射出宏大的主題。這種廣播特寫的創作方式使精品節目的產生有了內容基礎。
啟示二:講述一個好故事
節目的結構和敘述方式有所創新是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什么線索把紛繁的素材有機地勾連起來,是非常考驗節目制作者智慧的。廣播特寫非常講究如何“講故事”。獲得2012年度亞廣聯廣播特寫獎的作品《帶著小提琴的少年》就是這方面的卓越范例。該節目的制作者、英國廣播公司(BBC)的Priyath Liyange 曾經是BBC駐斯里蘭卡記者站的首席記者。他觀看了數小時由政府提供的斯里蘭卡內戰中難民經歷屠殺的鏡頭。一天晚上,他在片子中看到一個少年,肩上挎著小提琴盒,擇路而行,穿過戰場。在逃難時,人們隨身帶的通常是被視作最珍貴的東西,這把小提琴對這個少年意味著什么呢?這背后似乎隱藏著什么故事。好奇心促使Priyath Liyange懷揣著男孩的照片,和節目組的同事們回到了戰后的斯里蘭卡,試圖找到“帶著小提琴的少年”。節目組探訪學校、音樂家等等,一路尋找,在此過程中展現了戰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因逃避反叛武裝追捕,很多人失去了親人,非常痛苦;泰米爾猛虎組織不允許人民演奏自己民族的音樂,但人民還是偷偷地彈唱,聊以自慰;人民不得不面對死亡、傷殘、貧窮,可是為了生存還要苦苦地掙扎……一根情節線——尋找,把作者想展現的素材、想表達的東西有機地串在了一起并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
當然,除了“尋找”這種講故事的方式,還有日記體、拼圖式等多種敘述方式,已經或將來會源源不斷地被廣播特寫的創作者們發掘和使用,而這些方式無疑是打造精品節目的法寶。
啟示三:挖掘和展現沖突
廣播特寫講究層層“抽絲剝繭”,要體現探究問題的過程。過程要有起伏變化,不是聽了開頭就能推測出結尾,也不是純粹的表揚型或批判型報道,而是多視角去呈現事物的復雜性,擺出兩方或兩方以上的意見沖突,使節目內容豐滿,耐人尋味。
好的戲劇一定是有矛盾沖突的。戲劇沖突尖銳激烈,將一些平淡的矛盾組成有聲有色的沖突,由于矛盾的雙方都有足夠的沖擊力,沖突最后爆發時是格外強烈的。戲劇沖突還要高度集中,即在既定的時間和空間表現社會矛盾。另外,戲劇沖突必須是扣人心弦、波瀾起伏的,使觀眾一直處于緊張和期待之中。
廣播特寫就借鑒了戲劇的這一表現手法,用“沖突”來吸引聽眾。當然,與戲劇沖突不同的是,廣播特寫不能虛構沖突,而是要著力挖掘事件背后和人物之間客觀存在的沖突。
仍以《帶著小提琴的少年》為例,節目中有幾對矛盾沖突:生存與死亡,音樂的美好與戰爭的丑陋,對自由的向往與現實的禁錮等。戰爭將這幾對矛盾沖突空前強化,節目又通過尋訪的過程,巧妙地將這些沖突呈現出來,而且是在特定的時空里集中展現。孩子還活著嗎?他還能繼續拉琴嗎?究竟能不能找到他呢?一連串的沖突能否解決,這些問題讓聽眾一直處于緊張的期待中。然而,找尋的過程一波三折,一會兒有人說好像是某某,在哪里見過,可到了那里,又發現不是;一會兒覺得沒希望了,可是又有新的線索出現……沖突造就了精彩的故事。在精品節目中,沖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啟示四:體現人文關懷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春秋時期的管仲在《管子》中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把這些中西方哲學思想貫徹到藝術創作中,就是體現作品中的人文關懷,即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生存狀況,關注人的精神需求,維護人的尊嚴與價值。
在國外的紀錄片中,植物、動物、人物、科教、歷史、風俗、采風、人物傳記、社會問題皆可入題。不論選材范圍窄也好、寬也好,重要的是我們都能感受到那一份人文關懷,也就是制作者將對人、人性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的關切融入紀錄片的主題中,在客觀記錄的同時透射出以人為本的意識。①近年來,國內的紀錄片也越來越注重以人文關懷來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比如2013年11月,中央電視臺播出了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片中,淳樸的茶農一生與茶為伴;文化水平不高的長凈和尚因茶而與自然融為一體;日本愛茶人一生致力于公益;在社會的幫助下,泰國金三角從“毒品集中營”慢慢轉變為茶園……這些“茶人茶事”,無不流露出濃濃的人文關懷,肯定了人性的價值,體現了在茶的世界中普通茶農和高級配茶師是平等的。正是這種力量吸引和感動了觀眾。
人文關懷是紀錄片的靈魂,好的廣播特寫作品也一定會體現人文關懷。《帶著小提琴的少年》就是關注一個孩子的命運,他的生死、他和小提琴以及音樂的關系。而孩子最容易觸動人們心靈最脆弱最柔軟的角落,聽眾更容易被感染。
在平常的節目采制過程中,我們習慣向被訪者提出理性的、大而化之的問題,被訪者的回答也是按部就班。為什么不嘗試從細節入手,提出更人性化的、能觸及心靈的問題呢?這樣,被訪者的回答才會生動起來,才可能感染聽眾。一些高質量的廣播節目已經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如中央電臺中國之聲一檔高端人物訪談節目就力圖“轉換官場語言,還原普通人”。面對省部級高官,主持人會問諸如:你最注重下屬的什么品質,你喜歡自己的家鄉還是現在任職的這個地方,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會去干什么……這些帶有“溫度”的提問,成功地將嚴肅的官員們還原為普通人。他們的回答輕松風趣,富于個性,充滿溫情。這樣的節目怎么會不吸引聽眾呢?因此,在我們的精品節目創作中,應該有越來越多的觸及心靈、關注人本的內容呈現。
啟示五:表達獨特的意蘊
澳大利亞廣播人史蒂夫·亞恒說:“廣播特寫中,要多一些‘Gosh factors。‘Gosh是‘天啊的意思,就是人們十分吃驚時不由自主發出的感嘆詞。節目中應該盡量多一些能令聽眾發出‘Gosh這樣驚嘆的元素,那就意味著我們的節目給了聽眾很多他們不知道的東西。”德國著名廣播特寫制作人巖斯在講述他的獲獎作品《K街》時,也提到過極為類似的觀點。他說:“對K街的生活,歐洲人很熟悉。不僅柏林有,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街。因此,我的表達方式要不一樣,我要錄到一些別人沒有錄到的東西或是被別人忽略的東西,比如在汽車里的性交易。還有,一般都是采訪K街上的受害者,于是我想我干嘛不采訪制造傷害的人呢?”終于,同樣是K街,巖斯以不一樣的被訪者和不一樣的場景表達,向聽眾呈現了不一樣的K街,那里不僅有悲慘的生活,表達了作者的同情和憤怒,更探究了悲慘現狀產生的原因,而這直接決定了這個節目的成功。
另外一位外國的廣播特寫制作者Adam Symansky曾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廣播特寫:“帶我去我從沒去過的地方,讓我聽說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事,讓我遇到那些我沒有機會遇到的人,然后從新的視角,展現一個世界。”在精品節目創作中,希望節目制作者能多去尋找一個事物中或一個人身上“不一樣”的東西。
啟示六:運用音響說話
我們以往慣常的專題節目基本依靠串詞來講述和表達,廣播特寫則調動了所有聲音元素,充分發揮了廣播的聲音優勢,用音響營造畫面,用音響來說話和表達思想感情。聽眾通過音響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遠遠勝過語言的直白傳達。獲得1992年亞廣聯信息節目特別推薦獎的廣播特寫《今日少林》是這樣開頭的:
【少林寺僧人練功的武打聲
解說:動如猛虎,這里的武功聞名天下。
【武打聲漸隱,少林寺鼓磬聲、僧人誦經聲
解說:靜若處子,這里以禪宗的祖庭在中國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少林寺眾僧念經聲
解說:少林寺,一個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練武的音響代表少林武術,誦經的音響代表少林禪功。這一動一靜、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以對比強烈的音響,巧妙地展現了主題。不僅一下子把聽眾帶進了少林寺的特有氛圍中,而且使聽眾明白了禪與拳在少林寺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節目之中和最后,又反復運用了這種對比音響,強調了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節省了文字,深化了主題。②
這雖然是一個20多年前的節目,但其對音響的運用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因為它不是簡單地用機器錄下各種聲音,而是用編輯的妙思將音響充分展現和組合起來,讓音響說話,讓音響為主題服務。同時,音響豐富了聽覺感受,勾勒出一幅幅畫面,喚起聽眾的想象力,使節目更具可聽性。在精品節目制作過程中,我們應當強化音響意識,在音響的表現力上下功夫,力求最大限度地體現廣播的魅力。相信廣播人能夠將廣播特寫的先進理念和制作方式更多地運用到平時的節目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節目。
注 釋
①惠雨燕 《紀錄片中的人本理念和人文關懷》,載《青年記者》 2013年第2期。
②杜嗣琨 《重現〈今日少林〉文武風采》,選自《傾聽中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8頁。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綜藝節目中心)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