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應珉治療變應性鼻炎經驗
(河南中醫學院,鄭州 450008)
【關鍵詞】變應性鼻炎;崔應珉;辨證論治
變應性鼻炎即過敏性鼻炎,指特應性個體吸入變應原后,主要由IgE抗體介導、多種免疫細胞參與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變應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疑難雜癥,發病率高,以反復鼻塞、流涕、噴嚏為主訴,屬于中醫學“鼻鼽”范疇。中醫學上有關鼻鼽的記載,最早可見于西周《禮記·月令》:“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
崔應珉教授為河南中醫學院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從事教學、臨床工作40余年,對變應性鼻炎有豐富的診療經驗。
病因
鼻鼽之病總因正氣不足,外邪入侵[1]。外邪可分為風、寒、熱三邪。風行數變,而變應性鼻炎時發時止,發則痛苦不堪,不發則如常的癥狀表現恰合風邪的致病特點[2]。風為六淫之首,不僅可單獨害人,亦常與他邪相合,共同侵犯人體為患[3],多與寒、熱二邪兼夾。
1.風寒:風寒邪氣侵襲衛表,則肺氣升降失調,肺在竅為鼻,則鼻塞。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凝滯,則水液從鼻而出則為涕。《圣濟總錄》曰:“五臟化液,遇熱則干燥,遇寒則流衍,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臟感寒,寒氣上達,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諸病源候論》:“夫津液涕唾,得熱干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于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
2.風熱:風熱為陽邪,易傷陽位,肺為華蓋,故先受邪。鼻為肺竅,傷肺則出現鼻塞、流涕、噴嚏等癥狀。劉河間指出“言鼽為肺寒者,誤也”,提出“熱極怫郁”,火熱致鼽、致嚏。肺失宣降,則肺火炎上,致鼻竅壅塞。皇甫中《明醫指掌》曰:“肺熱鼻寒流清水。”張景岳《景岳全書》曰:“鼻涕多者,多由于火。故曰肺熱甚則鼻涕出。”
病機
1.肺脾腎三臟虛損:鼻鼽的病機在于衛外不固,外邪侵襲。衛氣根于腎,生于脾,發于肺,故鼻鼽離不開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外臺秘要》說:“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素問·玉機真臟論》曰“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素問·宣明五氣》說:“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
2.心火:崔應珉教授強調鼻不僅為肺竅,且為心竅,故鼻鼽之病亦可從心論治。《素問·五臟別論》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素問玄機原病式》曰:“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于陽明,發于鼻而癢,則嚏也”,是為心火。
辨證論治
1.急性發作期:鼻鼽急性發作時多以鼻塞、流涕、噴嚏和耳目鼻癢為主訴。崔應珉教授自擬鼻鼽效方:生黃芪30 g,土炒白術15 g,防風15 g,桂枝15 g,赤芍、白芍各15 g,生地黃20 g,烏梅15 g,五味子12 g,蟬蛻10 g,地龍30 g,姜3片,棗5枚。患者服用7劑即愈。此方以桂枝湯調和營衛,玉屏風散固表,加以烏梅、五味子、蟬蛻、地龍、生地黃五味抗敏止癢效方。若鼻塞、頭身疼痛而發熱,脈浮弦,加麻黃、蒼耳子散;若鼻癢難忍,加僵蠶、徐長卿;若濕熱重,舌苔黃而厚膩,加藿香、蘇梗、三仁湯。
崔應珉教授曾以止癢鼻鼽湯加減治療過敏性鼻炎,方用:生黃芪30 g,生白術30 g,防風12 g,桂枝15 g,麻黃9 g,赤芍12 g,烏梅15 g,五味子12 g,蟬蛻10 g,滑石30 g,甘草10 g,徐長卿30 g。患者服用7劑之后鼻癢明顯減輕,鼻涕減少,收效明顯。
2.緩解期:鼻鼽緩解期可如常人,伴輕度或者兩鼻孔交替性鼻塞、少量鼻涕、噴嚏等癥狀。多涕、久嚏易傷肺氣,日久損及脾腎,且肺氣靠脾腎二氣充養。崔應珉教授臨證用補中益氣丸合金匱腎氣丸治療。
結語
變應性鼻炎屬臨床常見疑難雜癥,往往遇氣候變化、勞累而反復發作。病久更損及脾腎。故本病發時宜宣肺通竅,穩定期宜培補脾腎。崔應珉教授臨證還兼顧痰、濕、熱等病理因素以及患者體質,上病者,知治下,本病者,知治根,才可取得良好療效[4]。
·針灸療法·
通訊作者:張靖芳王磊崔應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