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52例
張國華
(山西省大同市城區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037000)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中藥治療;臨床應用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炎發生的慢性炎癥,炎癥可局限于一個部位,也可幾個部位同時發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有反復慢性盆腔痛、白帶異常、月經不調、性生活不適、不孕等癥狀,有一些患者可誘發附件炎而于腹部觸及腫塊,包括慢性輸卵管炎、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炎、輸卵管卵巢囊腫、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等[1]。其病程纏綿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婦女的正常生活工作。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筆者在臨床中運用中藥內服和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52例,收到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52例患者均為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門診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齡最小者23歲,最大者60歲,以30~40歲為多;病史6個月~10年。其中產后10例,B超提示盆腔積液19例,盆腔炎性包塊(5 cm以下)8例,慢性盆腔炎12例,流產術后3例。所選病例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盆腔炎標準:①臨床表現為下腹及雙側少腹脹痛或隱痛,白帶量多,有異味。②婦科檢查:子宮常呈后位,雙附件壓痛,一側或雙側增厚或在一側可捫及炎性包塊;③B超檢查:盆腔積液或雙側附件炎性包塊。所選病例均排除闌尾炎等其他疾病。
治療方法
中藥內服湯劑基本方當歸芍藥散加減:當歸10 g,赤芍10 g,白芍30 g,白術10 g,茯苓10 g,木香10 g,紅藤15 g,敗醬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臨證加減:寒濕凝滯者加桂枝10 g,小茴香10 g;有包塊者加莪術10 g,夏枯草15,三棱10 g;白帶量多色黃加白果10 g,炒芡實10 g;經前乳脹者加橘核10 g,青皮、陳皮各10 g;輸卵管不通者加路路通10 g,王不留行10 g;神疲乏力者加黨參9 g,黃芪9 g;腰酸者加川續斷15 g,桑寄生30 g。用法:每日1劑,分2次溫服,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4個療程,經期停用。
中藥灌腸方:紅藤20 g,敗醬草20 g,三棱10 g,莪術10 g,水蛭10 g,土鱉蟲10 g,丹參10 g,延胡索10 g。小腹畏冷者加附子10 g。上藥水煎取汁100 mL左右,每日1劑,用16號導尿管插入肛門20 cm,在20 min灌完,灌腸完畢后臥床半小時。2周為1個療程,經期停用。治療期間避免過度勞累、嗜食辛辣之品,2~4周后評價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評價: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盆腔炎療效標準。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婦科檢查體征消失,B超提示盆腔包塊較前縮小2/3以上,隨訪6個月無復發。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B超檢查盆腔包塊縮小1/3~2/3。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婦科檢查體征無減輕,B超檢查盆腔炎性包塊縮小不足1/3。
結果:52例患者經過1~4個療程之后,治愈29例,占55.77%;有效18例,占34.62%;無效5例,占9.62%。總有效率為90.38%。
典型病例
患者某,女,35歲,2013年8月就診。主訴:下腹部墜脹疼痛、反復不愈5年?,F病史:曾在外院診斷為慢性盆腔炎,并經多方治療未愈,癥狀時輕時重。1個月前因過度勞累,癥狀加重,下腹部墜脹疼痛,腰骶部酸痛,帶下量多,伴心煩口干,神疲乏力,大便干結,舌質淡紅,苔薄黃,舌邊有瘀點。婦檢:已婚經產式,分泌物量多,色黃有異味,宮頸輕度糜爛,子宮后位,壓痛明顯,正常大小,雙附件壓痛增厚。B超提示:盆腔積液4.0 cm×3.5 cm。診斷:①西醫診斷: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②中醫診斷:腹痛(氣滯血瘀、濕熱下注)。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熱利濕。方以:當歸10 g,赤芍10 g,白芍30 g,白術10 g,茯苓10 g,紅藤15 g,敗醬草15 g,白花蛇舌草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木香10 g,川續斷15 g,桑寄生30 g,夏枯草10 g,澤瀉10 g,車前子10 g(包煎)。水煎服,每日1劑,2周為1個療程。中藥灌腸方:紅藤20 g,敗醬草20 g,三棱10 g,莪術10 g,水蛭10 g,土鱉蟲10 g,丹參10 g,延胡索10 g。濃煎取汁100 mL左右灌腸,每日1劑。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下腹部疼痛緩解,帶下減少,精神較佳。3個療程后,諸癥消失,婦科檢查正常,B超提示:未見盆腔積液。繼續用藥1周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見復發。治療期間禁止過度勞累、嗜食辛辣之品。
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常見病,病屬中醫學“帶下”“腹痛”“癥瘕”等范疇。西醫認為該病多為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愈,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也可無盆腔炎病史,由沙眼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引起。中醫則認為該病是由于經行、人工流產、產后經脈空虛,正氣不足,濕熱諸邪乘虛而入,與沖任氣血相搏結,瘀滯胞宮經脈所致。對于其治療,西醫多采用抗生素口服、靜脈或局部用藥,并配合超短波、微波激光等物理治療。但由于該病纏綿難愈,病程長,炎癥日久導致了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使盆腔臟器粘連,瘢痕攣縮,血運不暢或形成積水包塊等,而使病灶區域吸收不良,故西藥無法徹底治療,而且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易導致耐藥菌的產生,增加二重感染的機會[2]。中醫學認為該病多以瘀滯濕熱下注多見,治以清熱利濕、活血行氣為大法。方中當歸、赤芍活血祛瘀;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止痛;紅藤、敗醬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白芍柔肝止痛;白術、茯苓健脾祛濕。因該病病程長、反復發作,常伴腰困,故方中加入川續斷、桑寄生;常伴腹脹矢氣、神疲乏力,故方中加入黃芪、黨參。灌腸方中三棱、莪術活血祛瘀、軟堅散結;水蛭、土鱉蟲通絡祛瘀;丹參活血祛瘀生新而不傷正?,F代藥理研究,丹參、赤芍可改善血液循環、組織微循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炎癥吸收,并有解痙止痛作用[3]。采用灌腸,促進血液循環,利于藥物直接透入局部,藥液起效快。中藥內服、灌腸避免了西藥的耐藥及抗藥性問題。包塊較大者治愈還需借助手術治療。內服配合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可使瘢痕組織軟化松解,改善盆腔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消除疼痛,改善臨床癥狀,較單一內服藥物治療效果為佳。另外,盆腔炎經過治療好轉或治愈后,遇過度勞累或身體虛弱時易復發,因此在治療時應注意扶正,不可一味攻伐,以免損傷正氣。同時應鼓勵患者適當鍛煉,增強體質,早發現、早治療,并加強經期衛生及性生理方面的教育,提高婦女自我保健能力。醫務人員在進行各種操作時,掌握好適應證、禁忌證,注意無菌操作,對急性盆腔炎治療需徹底,以減少本病的復發。
參考文獻
[1]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16-320.
[2] 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0-282.
[3] 高福霞,趙曉梅.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0(32):120.
第五屆國際傳統醫學交流赴柬埔寨交流考察的通知
為了加強國際傳統醫學的交流,中華國際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北京聚醫杰醫藥科學研究院將聯合組織此次交流考察活動,特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參加對象及時間:各級各類中醫藥人員、鄉村中醫、民間中醫等均可報名參加(可帶家屬)。赴柬時間為五晚六天,時間安排在2016年元月上旬,在廣州集中出發。
二、交流考察內容:參觀柬埔寨的醫院、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參觀柬埔寨首都金邊的王宮、吳哥窟的古王城及傳統文化等。
三、費用:報名及簽證費800元,在柬五晚六天的食宿、交通、門票、保險等費用3900元;往返機票3800元,共8500元(不含自費項目及往返途經廣州的食宿交通費)。
四、報名方法:請在2015年12月10日前將護照原件、2寸白底登記相片4張、身份證復印件連同報名簽證費、機票預訂費共4600元一起用快遞寄北京市100036-98信箱葉續宗主任收,郵編100036,收到后即寄首輪通知。
五、有關說明:1.本次組團限20人參加,以報名先后為序,額滿為止;2.沒有護照的請提前30天辦好護照;3.具體出發日期根據航班機票預訂情況提前10天通知;4.所有參加者均發紀念品(有標志的T恤衫1件、榮譽證書及匾牌)。
聯系電話:葉主任18600893817。
收稿日期(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