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娜
摘 要:國企的深化改革務必要立足于真實有效的條件下進行,尤其是在會計信息處理方面,可是現階段國企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卻變得日益嚴峻,其已發展成為嚴重限制著國企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為了有效避免國企會計信息失真情況,國家務必要深入改革現行的國企管理機制,完成政企分離的時代任務,制定行之有效的法人管理組織機構,不斷建設與完善國企會計管理制度,從而在根本上監控與管理國企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關鍵詞:國企會計;信息失真;根本原因;應對策略
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法》明確指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是現階段我國企事業單位開展一系列會計工作的重要依據,是制定并推廣會計法的核心理念,而且新《會計法》也為國內會計核算行為設置了具體的條款,尤其是針對目前會計核算行為當中最為嚴重的造假行為制定出了禁止性的限制規定,并期望能夠借此來有效緩解國內會計信息失真的緊張局面。新《會計法》 能否有效遏制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且是否落實行之有效的對應措施,已逐漸成為社會大眾共同關注與重視的事項之一,因此本文對現階段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對應的應對措施,期望能對有效管窺國企會計信息工作有所裨益。
一、目前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分析
(一)國內現有的國有企業經理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是造成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原因。近幾年國內不斷進行著經理人員年薪的調整工作,其有效地提升了國有企業會計經理人員的收入水平,然而有關國有企業會計經理人員年薪制定的標準、確定制定流程、與企業經理人員工資的差距等仍未能夠得到有效地處理,而年薪制的宣傳與推廣僅僅停留于表面,沒有在根本上獲取預期的實施效果。而且不少國有企業經理均為上級部門或者國家相關部門所委派或者直接任命的,其在性質上仍然保留著政府官員的身份特征,如此一來國有企業經理就不需要通過實時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采用必要的企業經營管理策略來獲得經理一職,只要運用一定的交際手段和經理人員任命者打好良好的關系,就能夠更進一步接近企業經理崗位,甚至不少國有企業經理人員認為“利用公家資產、操辦私人事項、構建聯系網絡”在很大程度上都遠遠比貫切企業經營方針更重要,也因此出現了“常跑組織部,年年有進步”的民間留言,這些在根本上均能夠反映出目前國有企業會計經理人員行為不規范化與不標準化的事實。
(二)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生產者和會計信息利益相關者所存在的矛盾是造成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的內部原因。所謂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生產者,即是指可能影響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會計工作者、國企經理與其余工作人員,而會計信息所存在利益并不僅僅指企業正常運營而帶來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能是會計信息生產者所獲取的個人利益。實際上,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經濟收益或者獲取更高數額的投資資金,一些企業會選擇虛報會計信息來欺騙項目投資人、債權人,甚至是博取國家有關機關部門的信任,也由此隱藏了企業會計工作的實際信息。再者,國有企業經理、會計人員等與會計信息存在密切利益聯系的角色,是能夠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或者直接虛報會計信息的關鍵人員,他們為了獲得晉升機會、一定收益,選擇造假的會計行為,不僅對自身的職業生涯造成嚴重的影響作用,而且還導致國有企業的會計信息出現嚴重失真問題。
(三)缺乏法制化、規范化的會計規范制度是造成國企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正常情況下,國家相關部門想利用法律工具來管窺國企信息失真問題,就務必要制定法制化、規范化的會計規范制度,通過強制性、法制性的形式來約束會計信息造假行為,從而逐步降低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產生的概率。首先,如果國家有關會計管理的法規制度缺少必要的條理性與合理性,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斷定會計信息是否失真的難度系數,甚至會讓不法人員存在能夠鉆會計法律漏洞的機會,最終給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管理質量造成影響。其次,會計法規制度需要具備一定的可行性,不然會使得執法部門在貫切落實會計信息認定與管理工作時缺乏必要的、可循的詳細依據,從而導致整個執行工作質量與效果大打折扣,使得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變為現實。再者,會計法規的有效制定與推廣受到廣大群眾思維理念、法律認識的約束,換而言之如果人們積極主動地遵循國家所頒布的會計法規與法律制度,始終堅持著“實事求是、維護真實”的態度,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國有企業出現會計信息失真的概率。除此以外,國家對違法犯罪的會計行為所落實的懲治工作與處罰落實情況是直接關系到國企會計信息失真與否的重中之重,這是因為會計法規與法律制度僅僅是在法律形式層面上對各人員作出的具體化規定,可是若國家相關部門在實際的處罰過程中處罰工作貫切不到位,或者沒有實時地檢查出會計信息造假行為,則其在本質上是對不良的會計行為所表現出的一種縱容,甚至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而且在反腐倡廉的視角而言,有效管窺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和抵制腐敗行為存在著緊密聯系,若國家相關部門沒有及時消除企業、部門內部的腐敗問題,則難以在根本上應對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
二、目前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的應對策略探討
(一)不斷改革與完善現有的國有企業經理制度是管窺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的基礎條件?,F階段國有企業經理人員政企合一特殊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完全落實政企分離工作的不可能性特點,因此為了科學有效地解決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國家政府務必要對現有的國有企業經理制度落實具體、恰當的改革與完善工作,務必要從政企分離視角著手,構建完善合理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從而讓其在根本上保障與維護企業利益。與此同時,國家政府還應當消除國有企業經理人員的行政級別,把所獲取的企業經濟效益當成為評價國有企業經理工作者績效的基礎性指標,并且配置具體化、創造化的環境氛圍,逐步讓國有企業經理人員從經理人行列逐步晉升為企業家行列,從而不斷發展出蘊含職業企業家性質的職業階層。除此以外,國家相關部門或者組織機構應當定期對國有企業經理人員進行具體化的績效評價,且具體對其進行聲譽評定,并將該結果記錄在案,而對于聲譽不好或者評定結果較差的國有企業經理人員,則應當將其逐出經理人行列,更嚴重時應當毀掉該經理人員的全部事業,從而借此來警示國有企業經理人員的長短期行為,有效減少違法犯罪、造假行為的出現,全面提升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二)制定規范化、標準化的會計法規制度是有效管窺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環境條件。國家相關部門在制定、完善、頒布會計法規制度時,務必要在最大限度上考慮和會計信息具備密切聯系的工作人員在會計信息失真事件上可能存在的利益關系,并且根據具體的聯系與影響結果,設置具體的行為規范或者工作制度來有效地約束該工作人員的實際行為,在根本上預防相關工作人員為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出虛報會計信息的行為。而且對于違反會計法規或者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的行為,給予嚴懲處罰是在最大限度上展現國家法律強制性、發揮法律制度規范化性能的重要途徑,因為如果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過低,甚至遠遠少于違法行為給工作人員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則會使得會計法規難以真正展現其處罰的影響作用,為此國家相關部門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應當遠遠高于該行為可能獲取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其明白一時的經濟效益引發巨大代價的嚴重后果,逐步加深其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了解與認識。與此同時,國家執法部門應當加強必要的檢查工作,提高自身的執法力度,盡可能地暴露國有企業會計信息造假事件,并且開展一系列規范會計行為的活動項目,積極提倡反腐倡廉的時代口號,從而逐步轉變現代化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嚴峻局面。
(三)加強國有企業會計管理體制是有效管窺國企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途徑。首先,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對現有的國有企業會計管理體制落實具體化的深化改革工作,持續性地改變與完善國企會計管理部門的工作內容與具體職責,在優化會計部門職責與國有企業實際發展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國家所頒布的具體規章制度開設與制定專門化的會計行業協會,而且該協會務必是具備純粹的民間性質,其能夠得到專門授予的組織開展會計專業資格考試的具體資格,并能夠為考試過關的人員頒發合格證書。其次,國家有關會計管理部門應當制定完善的會計行業管理制度,讓整個會計專業工作充滿制度化、合理化、規范化,并且對未獲得會計專業資格證書或者會計專業道德水平較差的工作人員落實禁止入行的具體規定,如若出現未取得會計專業資格證書而從事會計行業的人員,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對其進行嚴重的懲治處罰,為廣大社會群眾作出警示作用。再者,科學有效地宣傳與推廣會計委派制度,而所謂的會計委派制度其實是指委托人給具體的企事業單位派出專業化的會計工作者,從而努力轉變原始僅由會計經理人員掌控整個會計財務項目的不良局面,從而讓委派會計工作者實時地監督管理會計經理人員的具體行為,使其能夠在最為客觀公平的視角下對國有企業會計信息進行處理與評價,在根本上降低會計信息出現失真的可能性。
隨著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國企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且其能夠規范社會會計行為,減少不良的腐敗問題,確保國民經濟的正常、穩定地增長??偠灾瑖衅髽I在管理會計信息的同時,應當嚴格遵循國家所頒布的會計法規,關注與重視違法會計行為對國企發展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加強對會計行業的管理與懲治工作,從而有效地促進國有企業逐步進入發展正規,不斷推動社會經濟的穩定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賴永武. 提高建筑行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措施分析[J]. 中國市場. 2010(48)
[2] 楊海. 論建筑施工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J]. 企業家天地(理論版). 2010(08)
[3] 劉艷弟.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 科學之友(學術版). 2005(06)
[4] 孫劍.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應對策略[J]. 冶金財會.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