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珍
摘要:中國人民銀行于2013年7月19日宣布,將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目前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和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整個布局和脈絡都愈來愈清晰,利率市場化改革已進程過半。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大的經營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重大的挑戰,甚至有可能演化為危機。因而,商業銀行對利率環境及其發展趨勢做出深入的分析,并相應地調整經營策略,已刻不容緩。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經營
一、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及前景展望
利率市場化是指由貨幣市場的實際供求來決定金融機構的融資利率水平,是一種從利率的結構到利率的決定、傳導、管理的全方位市場化。事實上,它是對利率決策權的一種下放和轉移,金融機構成為決定利率的主體,可以依據自身資金的運作狀況和對金融市場走向的解讀對利率水平自主地進行調節。利率市場化的目標是,形成在央行基準利率的基礎上,貨幣市場利率作為中介,決定于市場供求狀況的金融機構存貸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1993年黨的十四大《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將利率市場化作為中國利率改革的長遠目標。中國的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真正拉開序幕是在1996年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于這一天放開了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作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性嘗試。此后自1997年開始的若干年,人民銀行通過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改革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開放外幣貸款利率、多次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進行調整等舉措,逐步、逐漸地從各個方面對利率市場化進行深入性的嘗試。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進一步推進了利率市場化改革。
通過分析美國、日本、香港特區以及拉美及東南亞各國利率市場化進程認為,利率市場化推進的內在必然規律是管制放松背景下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決定了利率市場化更多的體現為漸進性。誠然,現行的穩健偏緊的貨幣政策和美國加息所引起的國內資本外流等現實因素導致的利率攀升的壓力,和宏觀經濟的雙重沖擊,使得利率市場化的現實推行矛盾重重。在短期內是否可以完成利率市場化還不確定。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已箭在弦上,只是早晚的問題,只是快慢的問題。可能會根據現實的條件有所調整,也可能會放慢腳步,任何因素都不可能終止利率市場化的推行。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更大的發展自由,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商業銀行如何穩定經營,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挑戰
(一)日趨激烈的同業競爭,經營效益受到威脅
過去我們主要通過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兩種方式對利率進行管制。長久以來,商業銀行得以保持了較高的存貸利差收入。利率市場化以后,管制完全放開,這種控制模式消失,同時各種金融機構活躍參與,這都使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收緊,直接影響到商業的經營效益。
商業銀行對存貸利差的依賴性由來已久,從2012年的數據來看,國內銀行存貸利差收入占凈營業收入普遍在75%以上,同時呈現按照規模減小比重增加的趨勢,說明小銀行對凈利息收入的依賴性更強。這種依賴性在放開利率管制后,將商業銀行置于非常危險的位置。商業銀行一方面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存款,但同時大客戶貸款的議價能力增強,又迫使商業銀行提供更優惠的貸款利率,這樣進一步壓縮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另一方面銀行急需通過其他的業務迅速地打開新的經營出口,但卻由于過去,商業銀行在這些領域起步較晚,重視不夠,和其他一些專門的金融機構相比,并沒有顯著的優勢。這些都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帶來負面的影響。
(二)傳統的經營模式受到沖擊,現有的管理體制面臨嚴峻考驗
利率市場化使得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更快速、有力地影響商業銀行的存貸利率,傳導機制更加高效,也是利率的波動更劇烈,對利率的敏感性更強。這種環境下,對利率的預測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極為重要。商業銀行對利率的錯誤預測會導致銀行的資產和負債不匹配,這直接關系到銀行經營的成敗。但事實是,利率的市場化的確使商業銀行很難對利率的變動做出及時、準確的預測,這給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與此相應的,在過去的利率管制的環境下,銀行的整個經營體系和管理體系,從利率的定價機制、期限和結構的選擇、新產品的創新到整個的經營管理理念、管理層的管理方式、整個系統的運作和員工的工作方式,都有可能不再適應新的內外環境的變化。如何在現有的體制的基礎上,進行變革,以最小的成本最好的適應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是商業銀行所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難題。
(三)市場參與者的行為調整使得風險加劇
放開利率管制之后,市場的參與者,會根據新的信息和自身對新信息的判斷,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例如,過去習慣于把錢存在商業銀行的客戶,可能會因為利率放開之后,其他金融機構更有吸引力的條件而轉變自己的資金投向。從前依賴商業銀行貸款的客戶,可能會因為有了新的較理想的選擇,形成對商業銀行的議價優勢。以前和商業銀行相安無事的其他金融機構,可能因為銀行業務的轉向,展開更激烈的競爭和廝殺。
諸如以上種種的外部環境變化,都相應地使商業銀行的各種風險加劇。利率的劇烈波動和預測困難,增大了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同時這種波動給銀行的經營活動帶來很大的未知性,可能會加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另外由此導致的定價能力的不足,增加了商業銀行的定價風險。金融市場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性很可能導致市場參與者的逆向選擇現象,這會增加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除此之外,商業銀行為對沖其呈現擴大趨勢的風險敞口,很可能會提高一些高風險高回報貸款業務的利率,這種高利率易引發貸款人的道德風險,也會增加銀行的信用風險。
三、對于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可行性經營策略的探討
(一)積極應對挑戰,切實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面對種種的挑戰和困難,商業銀行應該積極參與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爭取占據優先的時機和主動地地位。改變銀行過去高枕無憂的態度,對現有的情況進行深入地分析,并積極地投入行動。銀行應該明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盡力彌補劣勢,發揮自主性,能動地進行應對。以國有D銀行為例,該銀行看到了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大型企業對銀行的依賴逐步降低,故把目光投向了中小企業。很多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都具有“短期、高頻、周轉快”的特點,故該銀行通過對中小企業風險評估模型的優化,從中選取一些信譽好、質量高、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有針對性的開放了低風險批量授信的業務。既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又開辟了新的市場。
商業銀行提高自身競爭力已刻不容緩,引入優質的人才,組建高效的團隊,是提高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對于一些商業銀行以前很少涉足、缺乏經驗的行業,補充可以發揮優勢的新鮮血液,給商業銀行在短時間內在立足新領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引進優秀的、有經驗的利率管理人才,這對應對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的利率波動所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有很大的作用。
(二)靈活運營,在對政策進行協調的過程中變革創新
對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措施與政策,商業銀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進行及時、深入、長遠地思考和討論,以便于及時掌握市場環境變動的方向。在與各項政策的協調中不斷進行調整和變革,是商業銀行可選擇的一條可行之路。以國有A銀行為例,該銀行為了滿足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的轉型要求,在定價模式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創新。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成本定價,成本轉移定價,高端客戶針對性定價。其中,通過成本定價,將成本核算細化到每一個營業網點,以適應更精細的要求;通過成本轉移定價,實行差異化定價,將利潤高的服務價格提升以彌補利潤低的服務;通過高端客戶針對性定價,推出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既滿足了不同客戶群體的要求,又增加了銀行的穩定性。
同時,商業銀行自身的各項管理政策之間,也必須進行協調。例如,對于利率風險的管理,就幾乎涵蓋了商業銀行的各項業務,對于利率風險的管理既影響到其他的管理政策,又受到其他管理政策的影響。所以各項管理政策之間只有互相協調、互相適應才能達到總體目標的趨同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各個管理方向的目標和整體效率的最大化。但是這種協調并不是很容易實現,協調應該是有側重性的取舍和有機的整合。
(三)及時掌握市場環境變化,有針對性地強化風險控制
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每個階段,每個步驟,市場都會有不同的反應,環境也瞬息萬變。商業銀行應該及時地關注市場對利率市場化的各項政策和措施的反應程度,關注市場主體在這個過程中的自身調整,系統化地對商業銀行所處的內外環境做出全面、及時地分析,以便于及時地進行自我調整和應對。
對利率市場化條件下的風險,商業銀行要有足夠清醒和警覺的認識。要完善銀行自身的風險控制體系,建立起高效、靈活的風險控制機構,對不同地域、不同市場、涉及不同市場主體、不同情況下的風險進行分別的、有針對性的、專業化控制。在對風險的控制過程中,嚴格授權制度,對各種風險進行靈活、機動的處理,力求規避即將發生的風險,補救已經發生的風險。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借由創新的方式和一些前沿領域的新成果來實現。緊抓表內業務,利用表外業務,通過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的有機結合和方法上的互相補充,提高風險控制的效率。合理地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也是很重要的手段。
四、結論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市場發展深度的一個標志,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推進已進入深水區。利率管制的放開,使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個關鍵的轉折點,商業銀行能否對自身所處的環境和挑戰進行準確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直接關系到商業銀行未來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走向。
參考文獻:
[1]陶志良.淺析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風險[J].經營管理者.2014(7).
[2] 王軼昕,程索奧.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策略研究[J].武漢金融.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