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桂蘭
【關鍵詞】魅力課堂 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2A-0042-01
數學課有沒有吸引力,需要從幾個方面加以思考:數學教材文本中生活的情愫挖掘情況如何?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符合學生接受特點嗎?教師自身教風和個性魅力足夠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數學課就會成為學生最愛之一;反之,學生不喜歡數學這門功課,不喜歡數學教師,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挖掘文本,設計幽默的數學方案
數學并非只有枯燥的數字,數學教材文本中的幽默因子很多,對于教師來說,不是數學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慧眼。數學教材內容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連,很多生活情節都體現在文本之中,所以,數學文本中有大量的“趣味數學”等待我們去挖掘,將數學生活化,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就不是干枯的數字,而是具有生活情節的“故事”,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走進“故事”里,在無意識中學習數理。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素數和合數》時,筆者為提高趣味性,在講解什么是素數、合數時,自己創編了小故事,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師:從前有個老翁,掙了一筆家產,他感覺快不行了,就想提前立遺囑,可找了好幾個律師,都沒有立好遺囑。為什么呢?家產分配不均。他到底有多少家產呢?可以用2、3、5、7、11、13、17、19等數字來代替。他有多少個孩子呢?也搞不清楚,但肯定不能用上述數字表示。聰明的你,能不能幫助老人分好遺產呢?
生:這簡單,用上小數就解決了。
師:前提是不能出現小數。
生:這些數要多一個或少一個都好辦了,那就讓老人自己留一份,問題就解決了。
師:要求不能留也不能捐獻。同學們,后來數學家已經分清楚了,這些數字,除了1和它本身,再也找不到第三個因數,這類數叫素數。(學生恍然大悟)
師:老師將素數編成了故事,同學們能不能將“合數”也編一個故事呢?
筆者將數學課上成了“故事會”,學生自然走進了故事情節,并積極探索數學問題,這樣的數學課堂充滿求知氣氛。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當教師拋出“素數”這個概念時,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必定成為烙印。此外,讓學生自己創編“合數”的故事,對學生而言更是難得的經歷,不管故事成功與否,學生對數學的情感又加深了一步,學習效果自然高效。
二、精選教法,創設靈動數學情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說明課堂教學無需被固化思維制約,也不要局限于眾多的課堂教學模式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文本內容和學生實際活用教法,創設靈動、形象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動眼、動腦、動手的基礎上,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獲得豐富的數學信息,提升課堂互動水平。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時,為了讓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更清晰的認知,筆者先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然后別出心裁地讓學生“摸”長方體和正方體。筆者呈現一個黑色的塑料袋,讓學生上臺“摸一摸”,這個袋子里有幾個正方體、幾個長方體?學生從來就沒有這樣的經歷,都感覺非常新奇,紛紛要求“試試手氣”。摸過袋子的學生將答案寫在紙條上,等大家都摸過之后,筆者將袋子打開,當場驗證答案。
這個教法選擇非常成功,因為多了觸覺感知,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已經下課了,很多學生還沉浸在課堂教學中。這就是數學魅力的延續。
三、塑造自我,展示教師的個性魅力
教師具備風趣、靈動、詼諧的講課風格,不僅體現教師的睿智,也能夠提升人格的魅力,學生大多喜歡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喜歡數學這門功課。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魅力教師需要多方面修煉,幽默風趣雖然只是一種外化表現形式,但也是塑造魅力教師的最好入口。
教師的課堂幽默主要體現在語言和形體動作等方面。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真分數和假分數》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師:小明拿著數學作業問奶奶:“奶奶,你看這個分數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奶奶看了半天:“這個真假我還真看不出來,不如用驗鈔機驗一下。”(學生哄笑)我們不要笑奶奶沒有文化,誰能告訴老師奶奶到底錯在什么地方嗎?
生:奶奶把真分數假分數中的“真”“假”與鈔票的真假弄混了。
師:奶奶這是偷梁換柱了,真夠逗的。誰能告訴老師什么是真分數,什么是假分數呢?如果你說不清楚,你就是“糊涂老奶奶”了。(學生笑)
生: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就叫真分數,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一樣大的分數就叫假分數。
師:說得不錯,你不是“糊涂老奶奶”,你是“聰明的一休”。
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體現出自身具備的素質。說話幽默風趣,講解清楚條理,能夠談古論今,顯示博學多識,學生自然信服,教師的人格魅力自然鑄成。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