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 母語遷移是語言學中尤其是研究第二語言習得行為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從當代的研究來看,影響母語遷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語言自身的發展規律、語言內部結構、社會環境和學習者的心理類型等因素。在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負遷移的作用要大于正遷移。本文從母語遷移的基本理論分析了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的難度,并對正負遷移進行了比較,最后提出了如何在漢語環境中優化英語學習的建議。
關鍵詞 母語遷移 漢語環境 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13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英語學習已經相當普及。由于中國學生大多數是在小學或者初中以后學習英語,這時他們對于漢語的掌握已經較為熟練,這就對英語的學習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這種現象引起了教育學者和專家的廣泛關注。本文也從母語遷移的基本理論談起,分析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的難度,然后對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的正負遷移進行比較,找出影響英語學習的主要因素,最后探討如何在漢語環境中優化英語學習,力爭對我國將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能有所裨益。
1 漢語環境下的母語遷移
在漢語環境下學習英語,作為母語的漢語會對英語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母語遷移現象。母語遷移是語言學中尤其是研究第二語言習得行為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一般認為,在掌握了第一語言(母語)如漢語之后,就會熟練掌握第一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而當開始學習第二外語如英語時,就會受到第一語言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母語遷移。
母語遷移是借用了心理學的術語,使用心理學中研究學習過程中的“遷移”而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最早是從20世紀50、60年代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論和對比分析假說而起源的,之后經過多次的理論修正,逐漸形成了當前大家所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母語遷移現象及理論解釋。從當代的研究來看,影響母語遷移的因素,主要和語言自身的發展規律、語言內部結構存在著較大的聯系,但同時又和學習者的社會環境、學習者的心理類型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可以看出,母語遷移是一種較為復雜,而且包含眾多影響因素的社會性認知行為。
當然,母語遷移對于第二外語的學習是具有雙重作用的,有對學習第二外語積極的一個方面,稱之為正遷移,也有對學習第二外語有負面的方面,即稱之為負遷移。在漢語環境下學習英語,這兩種正負遷移的作用均存在。而根據對現有文獻的整理,可以發現,在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負遷移的作用要大于正遷移。也就是說,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英語是存在較大困難的。這與漢語和英語分屬于不同語言譜系有著重大關系。
從世界語言譜系分類來說,當今世界語言大致分為十大語系,包括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亞非語系、烏拉爾語系等等。其中,漢藏語系(主要為漢語)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系,而印歐語系(主要包含英語)分布范圍最廣,是影響力最大的語系。當在學習第二外語時,如果是學習同一語系下不同的語種,難度較小;而如果是跨語系學習,難度就要大得多。例如,德語、荷蘭語和英語同屬于印歐語系下的日耳曼語族,因此德國人和荷蘭人學習英語的難度要較小。而當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學習英語時,難度自然要大得多。所以,這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也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當盡可能的利用正遷移,克服負遷移,以便更好的學習和掌握第二外語。
2 漢語環境對英語學習的正負作用分析
由于我國的學生大多數是在掌握漢語之后學習英語,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將漢語的發音、詞匯、語法甚至漢語思維帶入到英語學習中去。這種遷移,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英語,但另一方面又對英語的掌握形成了一道屏障,這兩方面就形成了在漢語環境下學習英語的正負遷移。
2.1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的積極作用(正遷移)
從現有的國內研究資料看,一般都認為漢語環境中對于英語的學習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正遷移。這種正遷移大致表現為兩個方面,促進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及增強學習者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1)促進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一般而言,學習者對于新知識的掌握主要是基于原有的知識結構。語言的學習也是如此,都是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漢語環境下,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到會說漢語,再到上小學學會寫漢字、寫簡單作文,然后到初中學習語法、寫較為復雜的文章,都是一步步學習漢語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同樣適合于學習英語,即首先應該是學會說英語,然后是英語單詞,再到英語語法,最后過渡到英語作文。而且,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漢語也往往成為了比較對象。比如在英語初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是將英語翻譯成漢語,然后再教給學生。這時候的漢語就成為了學習英語的輔助工具。同時,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對于英語語音、英語詞匯和英語句法結構的學習,教師和學生也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將其同漢語進行比較,從而幫助理解和掌握英語。
(2)增強學習者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由于初學者是以漢語為母語,所以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新語言的導入就必須借助于漢語。通過將英語和漢語進行比較,初學者容易尋找到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學會一個陌生的語言,需要有信心和興趣的支持,否則很容易半途而廢、因噎廢食。在初學者的學習中,利用漢語作為學習英語的工具語言,是至關重要的。當然,英語學習達到一定層次之后,可能就不再需要漢語作為學習輔助了。
2.2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的負面作用(負遷移)
根據對國內現有文獻的整理,可以發現,在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負遷移的作用要大于正遷移。也就是說,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英語是存在較大困難的。這種負遷移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語音的影響。漢語的語音是獨立的,都是按照音節一個一個的發音,每個音節的界線非常清晰。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初學者難免會將這些語言特征帶入到英語的發音中來。例如,聲母“k”,與英語發音中的[k]相似。當遇到帶k結尾的英語單詞時,就容易將漢語中的發音遷移過去,如把“desk”讀成 [desk ]。由于漢語拼音的發音特征是開音節,并且是一個一個發出來的完整音節。因此,當初學者在見到長音節英語單詞含有單個輔音字母,初學者往往會在輔音后加讀一個元音,如把“script”錯誤地讀成[sk ript]。而且,初學者在學習[i:] 和 [i], [a]和 [ ], [u] 和 [u:] 等近似音標,也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2) 詞匯的影響。漢語和英語在詞匯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詞匯的使用上,漢語詞匯是固定的,不好因為人稱或者所要表達的時間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在說到過去的時候,漢語使用中可能會增加“曾經”、“過去”等詞匯,但不會通過改變詞匯來表示過去。而在英語中,詞匯是變動的,會因為要說明過去的而將詞匯變成“過去時”,也可能是為表達將來的狀態,而將詞匯變成“將來時”。 例如,英語在一般現在時時態中,動詞一般不做變化,但當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時,這時候動詞后面加“-s”或“-es”。初學者可能就容易出現這樣的錯誤:“Jim go to school on foot every day”。
(3) 語法的影響。漢語的語法結構和英語有著較大的不同。舉個較為明顯的對比例子,漢語的疑問句中,一般將主句置于句首,其后加上謂語動詞,疑問詞放在句末表示疑問;英語的疑問句中,則一般是倒裝句,即將疑問詞放于句首。因而,對于英語初學者而言,他們往往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就把漢語的語法結構帶入到了英語的學習中,對他們的英語學習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甚至有時還認為自己的英語語法是完整或者正確的。例如,很多初學者容易寫出這樣的句子,“They very like this little boy”。這個例句在很多初學者眼中都是正確的,這種漢語語法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見一斑。此外,漢語語法中關聯詞的搭配也對英語的學習有著較大的影響。漢語中常用“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表達因果、轉折關系。但是在英語語法結構中,往往只選擇一個來表達因果或者轉折關系。例如,初學者往往寫出這樣的英語句子,“Though our teacher is ill,but she still comes to school to work”。這是我們漢語語法套用在英語中的典型錯誤。
(4) 文化的沖突。一種語言的背后就是一種文化。在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很容易將漢語的文化同英語國家的文化相混淆,甚至于認為都差不多。但實際上,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我們能發現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的干擾都能解決,文化的沖突才是語言背后的思維差異。這種差異更為根深蒂固,更是需要時間去學習和了解。首先是價值觀的差別。中國推崇集體主義價值觀,而西方尤其是英語國家更崇尚個人主義。因此,在學習英語中,初學者有時很難理解英語的思維邏輯。其次是思維方式的差別。中國面對別人的表揚時,普遍是采用否定的方式來回應,以表示謙虛。而英語國家的人們面對表揚時,是欣然接受,以“thank you”來回應。此外,日常用語也存在差異。例如,漢語中的見面問候語“你吃了嗎”以及送客時說“你慢走”等此類日常用語,英語國家的人們就很難理解。而在聚會時,中國人普遍愿意去聊職業、年齡等話題,在英語國家中這恰恰是禁忌。
3 漢語環境中優化英語學習的建議
在漢語環境中,由于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文化的影響,對英語的學習構成了一定的障礙。這就需要從英語的教與學兩個方面采取措施,不斷優化英語學習環境,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3.1 建立微觀的英語學習環境
建立微觀的英語學習環境,主要是建立個人學習英語的環境,包括訪問英文網站、觀看英文電影、收聽英語廣播和閱讀英文報紙等方式。在網絡信息化發達的今天,要獲得全英文的學習媒體已經不再成為難事。通過網絡,我們可以訪問國外正規的全英文網站,尤其可以通過訪問個人較為感興趣的時事新聞、音樂、體育等題材的專門網站,可以將英語學習和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成效。此外,還可以通過觀看英文電影、收聽英語廣播和閱讀英文報紙等方式,來培養全英文的閱讀習慣,建立個人的微觀英語學習環境。
3.2 開展英語國家文化類講座
近年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提高,出國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英語交際也已經不再變得困難,但文化的沖突始終較為明顯。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英語國家文化類講座,使他們了解外國文化,調動英語學習者的興趣。當然,講座的內容應該服從于教學計劃,應當作為教學的拓展而非主體。同時,講座的內容可以安排得非富多彩,易于讓英語學習者或者學生感興趣,比如關于英語國家的交流禁忌、海外旅游、英語國家的形成與文化發展等內容。
3.3 開展海外交流
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以多種方式,如假期訪學、交換生等,嘗試開展海外交流活動。通過這種相互交流的方式,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的英語環境,讓他們切身體會英語氛圍。不但能讓他們鍛煉英語交際能力,提供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而且還能讓他們體會和學習到英語國家的文化。通過這種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甚至能在他們回國后引發周圍同學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能建立一個小范圍的英語學習氛圍,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3.4 英語教學手段多樣化
從我國的教育體系來看,學校仍然是英語學習的主要場所,因而,應采用多樣化的英語教學手段和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一般而言,可以通過語言類和交際類兩種思路去拓展教學手段。例如,通過采取短劇秀、脫口秀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和交際能力,通過地名翻譯、英語作文比賽等方式來提高英語語言能力等。當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會是一個挑戰。但是,一旦活動開展起來之后,將會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他們理解英語并非是應試這一個用途,在實際生活的漢語環境中也是可以廣泛應用的。
3.5 開展兒童英語教育
眾多研究表明,兒童時期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兒童在接受英語教育方面具有較強的模仿性、較好的記憶力以及對母語的依賴性較低。應當說,在漢語環境中,兒童的負遷移作用要遠遠小于成人,因此開展兒童英語教育的成效可能要好于在小學或者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在當今環境下,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提高,熟練的英語應用能力已經逐步變成一種基本素質而非技能。因此,及早開展兒童英語教育,有助于提高對抗母語負遷移的能力,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并且快速提高英語習得能力。
參考文獻
[1] 蘇承志.英語交際能力與策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 許菊.母語遷移的認知理據[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1).
[3] 唐婷.論漢語語言環境對英語學習的干擾[J].當代教育論壇,2009(09).
[4] 廖婧.母語負遷移對英語語音學習的影響及其對策[J].學周刊,2013(34).
[5] 王俊霞.二語習得中的母語負遷移簡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