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
摘 要:“課改”首先是改教材,教材欄目的出現是新老教材一個很明顯的改變,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被很多教師所忽視。本文通過分析蘇教版教材欄目的其中一種《你知道嗎》,了解其它教材欄目作用,領悟編者意圖,體會新課程理念,分析新教材創設問題情境,倡導多元學習方式的理念,這樣有助于幫助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該如何對自己的課堂進行符合新教材的合理教學設計。對新教材教材欄目《你知道嗎》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及筆者的實踐體會,可以幫助廣大教師正確認識新版化學教材欄目的特點、優勢,理順欄目的實施與日常教學的關系,進一步理解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學方法的優化、教育技術的應用等方面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正確把握新課標的教學尺度和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標準。
關鍵詞:新課程;教材欄目;你知道嗎;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139-05
蘇教版主編王祖浩教師在教材的首頁有一段《寫給同學們的話》,有關教材欄目是這樣寫的:“不同功能的教材欄目體現了作者的編寫理念,有助于同學們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你知道嗎》引導同學們回顧已有的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聯系自己原有的經驗,激發探究的欲望。”這段話體現了編者的理念,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方向標。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寫到: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了這一點后進行相應的教學,當學生把教學內容和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時,有意義學習便發生了。新教材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倡導多元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關注基本概念的形成,關注學生的認識發展,實施觀念建構的教學。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廣大教師都能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改變以往的觀念,開展各種各樣的探究活動,優化教學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各環節設置,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的方式,問題情境與活動探究的緊密聯系等細節問題都存在對教材觀念理解的不透徹。于是出現了為活動而活動、為設計而設計等不符合新教材理念的課堂教學。本文對新教材教材欄目《你知道嗎》進行比較和分析,有利于廣大教師正確認識新版化學教材欄目的特點、優勢,理順欄目的實施與日常教學的關系,進一步理解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學方法的優化、教育技術的應用等方面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正確把握新課標的教學尺度和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標準。
一、教材欄目的數據統計與分析
新教材在教材研制上與舊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欄目的設置。欄目是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設計的。依據《課程標準》編寫并審定通過的新版高中化學教材有3種,分別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宋心琦主編,簡稱人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王祖浩主編,以下簡稱蘇教版),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王磊主編,簡稱山東科技版)。這三種教材都有教材欄目,相比之下三種高中化學新教材(化學1、化學2)在欄目的設置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通過設置不同的欄目發揮教材的最大功能。
蘇教版的教材欄目以高中《化學1》、《化學2》為例主要有:《你知道嗎》、《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觀察與思考》、《問題解決》、《信息提示》、《拓展視野》(資料卡)、《整理與歸納》、《回顧與總結》、《練習與實踐》共10個欄目。《你知道嗎》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聯系自己原有的經驗,激發探究的欲望。
1、新教材蘇教版高中《化學1》、《化學2》教材欄目的有關統計《化學1》比《化學2》多設置了一個《整理與歸納》的欄目,在每個專題結束都有每個專題系統的整理與歸納。以便學生系統的整理歸納知識。筆者對《化學1》、《化學2》的教材欄目進行了統計,其中摘寫出部分主要的教材欄目數據如表1所示
從表格數據統計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教學內容,教材欄目的形式有不同,有些以《活動與探究》為主,有些以《交流與討論》為主。這些設置直接的反映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什么手段進行教學,學生應該用什么方法獲得知識,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導的理念。
2、新教材蘇教版高中《化學1》、《化學2》教材欄目《你知道嗎》淺析
以蘇教版《化學1》為例,教材欄目《你知道嗎》的內容進行統計,如表3所示
從教材欄目《你知道嗎》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分析教材編寫的幾個主要意圖,從而給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筆者列出主要幾點:
(一)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點燃學生智慧火花。《你知道嗎》教材欄目能夠聯系學生的實際,把握問題起點,所問的問題起點不高,但能為新的知識的學習創設一個情境,恰到好處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如《氧化還原反應》教材設置的問題:鈉與氯氣反應哪些元素化合價發生了變化?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接著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會發生變化?教材根據知識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一種孕育著疑難問題而又引人入勝的情境。這兩個問題也是本節內容的重要知識點,即化合價是氧化還原反應判斷的標志,第二個問題將學生引入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電子的轉移。問題的設置用一種原理引導學生的學習,稱為以“理”入境。然而“化學試劑上標簽的數據是如何得到的?手機、電腦都與硅單質有關,你知道硅是如何制得的嗎?”等這些問題,做到了以“趣”入境。通過酸雨的圖片以及酸雨的介紹,然后設置問題:“為什么人們談論酸雨時常常將其與二氧化硫聯系在一起?”做到了以“情”入境。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一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激活學生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火花。
(二)加強知識聯系,優化化學與STS知識的整合。教材欄目時刻注重與初中科學的相關知識的結合,與前面專題中相關知識的聯系,使化學與STS知識的整合。同時緊緊圍繞社會熱點、生產生活、科技前沿等學生比較關注且感興趣的問題,使化學從生活經驗中來,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建構知識內容,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能力,體會知識的價值。如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教材欄目,“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有關鐵銅的應用,你能說出它們的物理性質嗎?將你所知道的填入表3-4”。《化學2》專題4《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化學》有關超導合金、記憶合金的問題涉及到科技前沿,讓學生對化學充滿向往,倡導“從自然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應用”。
(三)注重基本概念的形成,關注學生的認識發展。教材欄目的內容直接與基本概念緊密聯系。通過教材欄目對基本概念的形成創設情景,使學生的認識過程不斷發展。以原子結構認識為例,筆者根據《化學1》與《化學2》的對照比較,發現教材欄目存在如下特點。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經了解構成物質的微粒原子、分子的相關知識,在高中《化學1》教材通過《你知道嗎》設置承上啟下的問題: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它由哪些更小微粒構成?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有C-12, C-12原子是指什么原子?這個問題聯系初中對原子等微觀粒子的基本概念,回顧舊知識,拋出新問題,將學生的認知帶到一個新的領域。《化學2》微觀結構的知識教材設置的問題是:觀察圖1-1、1-2所示的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你能發現隨著元素核電荷數的遞增,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有什么規律嗎?從這兩個《你知道嗎》問題的設置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編寫理念。《化學1》問題設置要求認識一個原子,也就是局部的分析問題,形成基本概念,相比之下《化學2》要求從所有的原子找到規律,使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深化,更加全面的看待問題。
(四)緊扣核心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基本概念和掌握化學學習方法。《你知道嗎》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是一節課要解決的核心知識。如“水泥、玻璃、陶瓷是三大硅酸鹽產品,它們是用什么原料生產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為什么人們談論酸雨時常常將其與二氧化硫聯系在一起?”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引起學生的思考,要知道這個為什么,學生就會冒出另外一個為什么,這樣逐步的推進最終達到教師所要求的教學目標。這樣教師才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能夠改變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化學,使學生會學習、會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否有效地引導學生按探究的一般過程來完成化學的知識,首先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基本化學觀念。從教材欄目可以看出新教材更加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致力于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系。同時也體現了《你知道嗎》、《活動與探究》等其它教材欄目之間重要的聯系。有了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自己會冒出許多為什么,產生了“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活動。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鞏固已有知識,還設置《整理與歸納》、《拓展視野》等教材欄目。所以教材欄目與學生知識構建可用以下簡圖表示:
這些過程教材在編寫時都是從學生“學”的角度設置考慮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這一重要理念。有的時候教師往往重探究輕過程,其結果導致化學實驗與實際生活或者知識的脫鉤。也導致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會觀察、不會聯系、沒有創新、不會運用等問題。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你知道嗎》設置問題突出知識的內在聯系、生活聯系、前后聯系,由點到面,由局部到全面,由易到難,由基本到一定深度,逐步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注重知識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注重概念的發展和深化對學生認識和作用的影響,努力構建化學核心觀念,實行以觀念建構為本的化學教學模式。
《你知道嗎》通過合理的情境創設,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經驗產生各自的好奇和想法,產生符合每個學生特點的探究欲望,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不僅教給學生基礎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
二、教材欄目下的教學實踐與反思
筆者認為,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欄目的真正含義,分析符合新教材理念的教學方式,達到優化教學效果實現課堂有效教學方式。下面以《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為例,談談以教材欄目為線索進行情境式教學的教學設計過程。
下面以《含硅礦物與信息材料》為例通過教材欄目《你知道嗎》進行“化學進化”教學設計的過程
《你知道嗎》設置四個問題:
問1、水泥、玻璃、陶瓷是三大硅酸鹽產品它們是使用什么原料生產的?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1》
問2、盛放NaOH溶液的玻璃試劑瓶不能用玻璃塞。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2》
問3、沙子、石英、水晶、硅藻土等都是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你知道二氧化硅有哪些重要的應用嗎?《3》
問4、當我們在電腦前用鼠標和鍵盤連接瞬息萬變的世界時,當我們打開手機與家人、朋友互致問候時,神奇無比的硅片制成的集成電路在為你提供服務。你知道硅是如何制得?《4》
二氧化硫這節課通過對教材欄目的加工處理,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問題運用課堂,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目的很明確、積極性很高,能夠運用知識解釋實驗現象,效果很好。同時,學生充分利用化學基礎知識和原理,運用實驗探究分析,掌握探究酸性氧化物性質的一般方法,然后運用所學二氧化硫的相關知識防治酸雨,很好的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有機整合起來。這樣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又樹立了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情境式教學設計,給學生創造了思維空間,符合新教材從單一的物質中心模式到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二氧化硅這節課完全利用教材欄目《你知道嗎》展開教學,充分利用化學新教材“化學進化”觀念的建構,通過教材欄目為起點和支撐,充分利用圖片創設情境,然后從歷史演變背景的角度使學生形成化學觀念,給學生創造了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課后許多學生來問有關分子篩的問題:教師CO2氣體中含有H2能否用分子篩分離它們啊?為什么電腦的電路板要用到硅單質?能否用其它物質代替?這些問題雖然遠離教材要求,但可以反映這種教學方式已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創造型的人才
試卷分析課效果很好,學生很活躍,完全將試卷分析交給學生,老師成為引導者,改變以往試卷分析課枯燥的局面。同時,學生的信心得到重新樹立,學習的興趣都有一定的增加,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熱情很高。有關《拓展視野》題目投影出來之后,會做的學生很有成就感,開始不懂但后來明白的學生也感覺非常有收獲,做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
但是在實際課堂操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試卷分析課還是有些不放心,畢竟學生自己討論解決的題目有沒有真正掌握,心理也沒有底。時間的把握和課堂的駕馭也存在一定難度。比如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探究活動,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疑問和興趣,這種形式很受學生歡迎,但是一些細節問題還需強調。比如二氧化硅的化學反應,很多學生的反應方程式都寫成:SiO2+C=Si+CO2。如何做到既能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符合新教材設計特點展開教學,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雖然教材對于非主干知識進行了修剪,注重主干知識的教與學。但是知識的體系與結構強調了單元模塊,量多而難于把握,難于操作,補充什么,不宜擴展什么,心中沒有數。如硅酸的性質。教材沒有提到硅酸,但是在學習“水玻璃”的化學性質時,如果不知道硅酸的相關性質,學生對于“水玻璃”的相關反應就比較難掌握。如果只是簡單提到硅酸的性質,不全面仔細學習硅酸的性質,學生很難得出硅酸的酸性,不穩定性等性質。下課學生拿著題目來問:二氧化硅和水反應是不是得到硅酸?如果每個問題都進行補充勢必增加學生的負擔,對于主干知識體系的構建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這種方式使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增加設計的難度,對于比較難把握的問題很矛盾。比如在二氧化硫教學設計中,出現了氧化劑高錳酸鉀,不知是否超要求,但高錳酸鉀確實是中學階段十分重要而常見的氧化劑。
三、教材欄目下教學實踐的幾點體會
1、更新觀念,重視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倡導“教改”與“課改”同步進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筆者明顯地感覺到新教材加強了生產生活實際與化學的結合,洋溢著一種時代氣息。接觸過老教材的教師在抱怨:這哪里是為學生減負啊,這明顯是變本加厲,現在《化學1》的內容幾乎相當于兩本老教材的內容。如果教師不更新觀念,不去重點構建學生的化學觀念的形成,仍舊按照老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化學1》的教學內容一個學期根本無法完成,學生能否接受如此多的知識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仔細分析教材欄目,理解教材欄目的意圖,按照教材欄目的梯度和方式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使得課堂教學與教材更好的融合達到“教改”與“課改”的同步進行。
2、研究新教材,把握好教學中的“度”。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感覺教材的內容相對以前知識點增加了很多,到了期末復習的時候,很多知識學生都已經遺忘。只有充分利用教材欄目的理念,將重要知識點連成知識線,再將知識連成網,不輕易加深的教學內容,時刻把握好教學中的“度”。另外一定要讓學生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起點,讓學生至少能想到這個方面的問題,那么創設情境設置合理的問題就顯得特別重要。
新教材中有許多引入課題的圖片問題,其目的是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化學聯系生活。同時又減少了學生難以接受的、純理論的知識。新教材通過教材欄目采用模塊的邏輯順序編排是它的一大亮點,而在每個模塊中應如何抓住重點,適當增加彈性,則要求我們教師認真研究課標,認真研讀教材,從而把握住教學中的“度”。
3、倡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新教材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平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不自覺的將問題深化、拓展。學生對于個別問題重點的把握不夠。感覺能聽懂但實際停留于表面。教師應作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監控者,使學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動腦思、動眼看、動口議、動筆寫、動耳聽,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參考文獻:
[1] 魏樟慶.《實施以觀念建構為本的化學教學》,2007.8
[2] 顧建辛.《化學《必修1》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學體會》2007.8
[3]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江蘇教育出版社
[4] 劉寶劍.《普通高中新課程理念與目標》.省課改領導小組,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