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祥平
四個較為特殊的稅法實務問題探討
戴祥平
目前我國開征的稅種分為四類28種,加上地稅規費,各地情況不一,平均下來大約15種,在這林林總總的稅收規費中,政策法規多且復雜,專業性極強。這就要求我們財務會計人員深入稅務會計的研究與管理,這是一項綜合性的理財活動,貫穿于經營活動始終,需要財務會計人員與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建立溝通和信息反饋機制,深入研究和探討各項稅收政策。本文列舉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四個較為特殊的納稅實務問題,以及形成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對如何有效防止重復納稅,規避企業風險,降低企業納稅成本,分析指出具體解決問題的措施或方法。
重復征稅;納稅風險;減輕稅負
視同銷售的含義:根據增值稅的相關條例,一般情況下對于兩個及以上的機構進行共同核算的獨立納稅人,需要把貨物從某個機構運輸到其他的機構進行銷售活動,然而如果輸出和接受機構在同一區域的(如縣、市)除外。
有一種特殊情況,比如某公司總部在杭州市西湖區,將產品送至杭州市上城區一個門店銷售,但該門店就在總部對面一條街上,距離不足50米,假如該門店屬于西湖區,從會計上來說,該門店就是一個報賬單位,實行單位統一核算,會計上將該貨物按“庫存商品”賬面價值作調撥處理,因為真正的銷售行為并未完成,由總部統一向機構所在地(西湖區)稅務機關申報納稅。但由于這兩個機構確實不是同一縣(市),就構成了視同銷售行為。一些企業由于認識上的偏差,以為家門口的銷售點,會計上作調撥處理,造成稅務納稅風險。稅法規定只能將該貨物作銷售收入賬務處理,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待該門店銷售實現時再作銷售收入處理,依法向分支機構所在地(上城區)稅務機關申報納稅,銷售價格應按向非關聯方關系客戶的銷售價格來定價,或者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其銷售價格。對此,實務上如何處理?筆者認為,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以借鑒:
1.將該門店分離出來成立獨立核算的企業法人,向上城區稅務機關申請一般納稅人,為了減輕企業成本,可以由總部財務部門兼任該門店的會計工作,規范財務核算??偛块_出的增值稅發票可以作為進項稅抵扣,避免了重復征稅,減輕了稅負。
2.在《增值稅暫行條例》中的22條對于增值稅的納稅區域相關規定,擁有固定經營區域的用戶,應該主動向當地的稅務機關進行納稅報表工作。如果稅務機構的總部和分部沒有在同一市縣地區,普通經營用戶需要在本地區進行納稅申報的工作;如果經過國家的財政稅務有關部門的授權后,則可以由總部相關稅務機構進行納稅報表工作。企業最佳最簡便的辦法是向授權的稅務機關申請,經批準,可以由總部匯總納稅報表工作。
3.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22條的相關規定,擁有固定經營區域的業主,如果到其他區域進行貨物售賣,稅務相關部門則應該對其進行相關稅收工作,具體來講,擁有固定經營區域的業主需要主動自覺的向相關稅務的主管部門進行申請,申請開具外出經營活動的納稅報表證明,而且需要在其固定經營區域的相關稅務主管部門進行納稅報表工作;如果沒有開具相關證明,那么就應該到實際的貨物銷售區域,進行納稅報表工作;如果經營既沒有在所在地進行納稅報表工作,也沒有在銷售區域進行納稅報表工作,則需要接受稅務主管部門的相關補稅懲罰。
企業在實務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法選擇操作方法,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避免重復征稅,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外貿企業經常在實務中遇到這樣的問題:貨物以合同價款報關出口,已向稅務部門進行了免、抵、退申報(假如是生產型企業),企業會計上已反映“主營業務收入”、“應收賬款”金額,但由于貨物出口后,經國外檢測,貨物產生質量問題,或耽誤交貨期,國外客戶以此類問題為由,在貨款中扣除一定金額,作為賠償。很多企業在實務上常將此業務作“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處理。這樣的結果就構成了三個問題:一是應收賬款少收的部分到底該如何會計處理?企業所得稅可否稅前扣除?三是先前申報的免、抵、退申報表數據發生了變化,申報表如何調整?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該業務屬于銷售折讓業務,具體來講銷售折讓業務指的是,銷售物品一方由于自己貨物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所以對購買方進行一定的降價措施。銷售折讓業務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減少原來貨物的銷售額。根據國家相關稅法的要求,銷售物品一方應該在相關機構獲得“企業公司進貨退出和索取折讓”的證明單,這樣稅務部門就能夠開具紅字的專業發票,從而可以對原本收取的增值稅額進行扣減處理工作,這種情況主要是對內銷而言的。如果在企業進行銷售的過程結束后,發生了銷售折讓業務,那么可以讓公司的相關會計人員,可以直接對已經產生這折讓當期的“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進行沖減,同時也可以對“銷售折讓業務”進行獨立的歸帳業務后,從利潤表上設立抵減“主營業務收入”項目,并輸入相應的的金額。會計處理:
借:主營業務收入
貸:應收賬款同時在發生折讓當期的免、抵、退申報系統中進行紅字沖回處理,以調整發生折讓當期的免抵退出口貨物銷售額(申報匯總表),免抵退稅額將會自動調整。會計報表“主營業務收入”數據與出口貨物免、抵、退申報匯總表“免抵退出口貨物銷售額”相一致。
企業在實務發生時應主動與客戶聯系,取得發生折讓的證明材料,報稅務部門備案,避免發生涉稅事件,避免給企業造成損失。企業會計部門應慎重準確處理此類業務。
根據一九九四年第二十號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的相關條例,如果外籍個人在中國境內從事相關企業經營活動并獲得相關利潤的,應該暫時進行免征個人所得稅的政策。然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的相關規定可得知,具有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應該包括海外華僑和港澳臺的同胞。而外藉個人應當包括外藉居民個人和外藉非居民個人,具體來講居民個人是包括在我國境內居住已經滿了一年但是沒有固定居住住所的,而非居民個人則是代表著在我國境內居住不滿一年但是包括擁有住所或不有住所情況的個人,從概念上來看非居民個人的概念大于居民個人。據此,我們可以斷定,外籍個人,無論是非居民個人亦或是居民個人如果在我國境內從事相關生產經營活動獲得相關利潤是可以進行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的。直至2013年2月3日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13】6號后,我國的財政部、人力資源保障部在“關于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意見”中有著新的相關政策“在未來逐步取消對外籍個人在我國境內從事相關生產經營活動獲得相關利潤免稅的優惠政策。”
有部分專家及稅收征管部門據此判斷免稅政策已經被這個文件取消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而且根本不存在“有爭議”!原因在于國發【2013】6號文件不是一個明確的規定,而是一個類似工作計劃類的通知,該通知明確指出:“全國大部分相關機構和部門應該學習黨的十八大相關精神,應該繼續認識到關于加深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相關改革的意義,并且將改革進程提速,加快改革的進行,通過進行相關的協調統籌,深度落實,把未來新的分配政策、稅務改革機制落實下去,在改革過程中一定要將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降低城鄉發展差距作為重要的任務去落實。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圍繞改革的難點,對責任進行落實,切實找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改革細則,并且通過實踐對其進行檢測。在對細則進行擬寫的過程中應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努力確保改革的發展成效?!边@段文字講得很清楚:各地區還要研究出實施細則來執行!
那么“在未來逐步取消對外籍個人在我國境內從事相關生產經營活動獲得相關利潤免稅的優惠政策”屬于哪個部分呢?它屬于“準確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這一條的。這樣一來表達就很清楚了:取消優惠政策只是一個工作目標和要求,并不是可以操作的規定,既然不是規定,自然在實務上沒有任何效力。所以,這個免稅政策目前還是存在的。
對于外商投資企業財務人員來說,平時要注重稅收法律法規的學習,不能聽憑稅務管理人員的個人職業判斷就據此納稅申報,造成企業巨大經濟損失。
企業經常會向國外供應商或者客戶采購一些輔助材料,或者零星配件,由于體積小、價值低,經常采用郵寄的方式。由于快遞公司客戶眾多,在報關進口時是代理交納增值稅與關稅等稅費的,在收取快遞費時是包括這部分稅費的。這樣一來,貨物的進口憑據是無法取得的,再者,由于國外票據基本上就是形式發票,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經常會被當做“白條”處理,調增應納稅所得額,補交企業所得稅。企業財務部門應重視該業務的會計處理,應做好以下幾點:首先,采購部門應提供采購訂單,業務部門收貨時保存快遞單,向外商索取發票,同時交倉庫驗收入庫,領用時應開具領料單,財務向國外匯款,所有單據收齊交會計入賬,采購訂單、快遞單、入庫單、領料單、匯款單、發票,所謂的“五單一票”缺一不可。會計核算真實完整,這些貨物是可以稅前列支的。
(作者單位:浙江多蒙佳樂服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