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兆玉 孔云峰 謝學斌
(中共重慶市巫山縣委黨校,重慶巫山 404700)
重慶市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芻識
雷兆玉孔云峰謝學斌
(中共重慶市巫山縣委黨校,重慶巫山404700)
[關鍵詞]重慶;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國家戰略。重慶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應當充分體現城鎮化之“新型”與重慶民族地區之“特色”,認真領會習近平新型城鎮化思想,堅定不移地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新型城鎮化中,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為,發揮特殊的作用。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既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的良好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重慶市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必須立足于自身實際,探索發展模式,體現我國多元化、包容性、和諧型的城鎮化發展布局。
一、重慶市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實現
第六次全國人普查數據顯示,重慶市已有我國全部56個民族。其中,常住少數民族人口193710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4%,土家族人口最多,其次是苗族,再次是回族、彝族、蒙古族、壯族、滿族、布依族。最少的塔塔爾族僅1人。
同時,重慶是我國四個直轄市唯一轄有民族自治區域的直轄市,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4個自治縣(石柱、秀山、酉陽、彭水自治縣)和1個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的區(黔江區),習慣稱之渝東南民族地區,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83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92.7%;幅員面積1.69萬平方公里,占全市20.5%。散居的少數民族約14.36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3%,主要居住在萬州、忠縣、云陽、奉節、巫山、武隆等區縣所轄的14個民族鄉,還有一些散居的少數民族群眾。
城鎮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新型城鎮化”是相對傳統型城鎮化而言的,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綜合性標志,僅以人口轉移程度來反映似顯膚淺簡單,于是便有了新型城鎮化之說。
新型城鎮化之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新型指導思想。它是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發展理念,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重要轉變的城鎮化。二是新型產業支持,它必須堅持走以產業為支撐的發展道路。三是新型行動路徑。習近平提出了六個堅持,即堅持把城市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走城鄉互促共進的城市化道路;堅持把城市發展和優化人口生產力布局結合起來,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市化道路;堅持把城市發展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結合起來,走資源節約的城市化道路;堅持把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走環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堅持把城市發展與增長方式轉變結合起來,走經濟高效的城市化道路;堅持把城市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結合起來,走社會和諧的城市化道路。四是新型發展秩序。它應當堅持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引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實施,為農村富余人口自然轉移營造最佳場所。五是新型生態理念。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在美麗中國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城鎮化。
重慶市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理論和政策的實踐,它是以習近平新型城鎮化思想為指導,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產業、人口和功能集聚為重點,以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力、集聚力和輻射力為核心,以城鄉統籌、產城互動、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宜居和諧為內容,以規建管用并舉為原則,以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互進為布局,以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由“鄉”到“城”為演進,正確處理好歷史文化自然協調發展、城鎮開發與保護、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與功能完善等各種關系,立足重慶市民族地區生態涵養發展,堅定不移地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構建區域性城鎮化體系,充分體現城鎮化之“新型”與重慶市民族地區之“特色”。
二、重慶市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是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科學定位,把生態涵養作為核心目標的新型城鎮化
重慶市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渝東南及有少數民族自治鄉鎮的渝東北地區,這些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質災害多,城市生活垃圾、農村面源、工業廢水和流動船舶排泄等污染尚未根治,干旱、暴雨、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不僅對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三峽工程構成了威脅,也影響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環保與社會經濟發展。
經過多年的努力,重慶市實現了林地面積、森林面積、林木積蓄、森林覆蓋率“四增長”,2014年年底,全市林地面積436.74萬公頃,森林面積355.63萬公頃 ,森林覆蓋率從直轄初的20.98%提高到了43.1%, 預計到2017年將達到45%,為嚴守林地和森林兩條生態紅線奠定了基礎,但與國家規劃的2020年達到50%目標、重慶規劃的2020年達到65%,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十八大后,重慶市將重慶劃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五個功能區域。而渝東南是重慶民族地區聚居地,三峽庫區也有不少的數民族及民族鄉鎮,可見,出生態涵養是重慶民族地區的主體功能。
2013年12月,國務院決定選擇100個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渝東北和渝東南兩大區域是全國最大的淡水資源儲備庫和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肩負著水土保持、淡水儲備、南水北調、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戰略任務。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住渝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將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納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集體提案,國家發改委確定將渝東南武陵山區和渝東北三峽庫區,作為我國第一批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57個地區先行示范區,這意味著重慶民族地區生態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因此,重慶市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就必須圍繞重慶民族地區的科學定位,把生態涵養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讓子孫后代永享綠水青山。
三、重慶市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農民工等城市邊緣人群城市融入的新型城鎮化
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強調,新型城鎮化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它并非以高樓、土地為核心,而是以人為核心,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群眾幸福安康,注重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注重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均衡發展,不斷提高社會服務水平,注重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城鎮和諧發展。一是要進一步推進城市經濟尤其是服務業發展,為農民工創造更多就業和提高收入的機會。二是要持續加強保障房建設,為農民工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條件。三是要大幅提高農民工社保水平和覆蓋面,減少其在城市落戶生活的后顧之憂。四是要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財政保障,與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速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五是要關注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如何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和工業化。
四、重慶市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是堅持城鄉一體化,不以犧牲“三農”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
城鄉一體化是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重慶市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應當體現這個新階段的特征。一是要把民族地區的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市民與農民作為一個整體,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二是要打破城鄉社會二元結構,推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促進全體居民自由遷徙,強化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城鄉文明共同進步。三是要重構城鄉關系,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城鄉融合發展。四是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保障農民權利公平,拓展農民發展空間,讓農民享受到城市發展成果。土地問題是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五是要傳承民族文化,留住民族記憶,留住“鄉愁”。
五、重慶市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是堅持全面協調,以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為基本布局的新型城鎮化
誠然,民族地區的加速發展,特別是三峽庫區移民遷建促進了重慶市民族地區城鎮化快速發展。據統計,2014年.重慶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0%,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達58.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第二,但比其他直轄市城鎮化率低30個百分點左右,區域差距仍較大,且城鎮化質量穩定性不夠。農民工仍處于“半市民化”狀態%。城鎮分布、規模、結構和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城鎮的承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的產業支撐能力不強。不僅是涪陵、萬州兩座大城市,即使一些區縣新城甚至鄉鎮,都交通擁擠、環境惡化、資源緊缺。鄉鎮聚居區60%無集中供水, 80%的鄉鎮無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農村人均市政公用設施投入不足城市的20%。
因此,重慶市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布局,一方面,要推進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突出“合理布局、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強化主城區的核心引領作用,著力強化萬州、涪陵兩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及黔江區的承接帶動作用,著力強化區縣城的重要支撐作用和小城鎮銜接城鄉的紐帶作用,著力提升城鎮品質,不斷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使用水平,形成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體系。另一方面,重慶市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并非僅是轟轟烈烈的城鎮化,要根據重慶民族地區城市不配套的現實,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引導產業在不同規模城市、鄉鎮合理布局,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輕的城鎮格局。
六、重慶市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是堅持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重慶市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應當貫徹這一戰略要求。
第一,要堅持走集約城鎮化之路,讓新型城鎮化可持續化下去。重慶市民族地區人多地少、山高坡陡、資源緊缺,財力、物力、人力有限,對環境的壓力也日顯突出。以土地資源為例,近十年來重慶民族地區城鎮面積增幅大大超過人口增幅,而城鎮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長此以往,城鎮化將難“化”下去。因此,重慶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方向是可持續發展。一是必須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速度與效益的關系,堅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按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承載能力,有步驟有節奏地穩步推進城鎮化發展。二是必須堅持集約、集中、集聚發展,注重集約用地,注重節約資源,降低物耗水平,集中有限力量,提高使用效率,避免粗放式發展。三是是要推進資源能源的價格改革,合理反映其稀缺程度;四是要鼓勵引導形成循環利用資源、節約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產業體系;五是要加快節能建筑發展、推動新能源的普及應用。
第二,要堅持走綠色低碳城鎮化之路,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好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維護長江健康生命,確保三峽工程正常運轉。要強化庫區工業污染源農業面污染源防治,禁止民族地區主要河流特別是三峽庫區水庫網箱養魚,加大水庫清漂力度,解決支流“水華”問題。要實施重慶市民族地區綠化帶建設規劃和水土保持規劃,強化生物治理措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穩步推進生態移民,治理好三峽庫區消落區,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建設。要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落實民族地區防災減災保安措施,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要堅持走信息化智能城鎮化之路,讓重慶市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更加便利。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是信息化。重慶新型城鎮化的特點是與信息化融合發展。重慶市民族地區要堅持城鎮化與信息化協同推進,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引領、推動、支撐作用,積極運用信息化提高城鎮化的發展質量,全面提升城鎮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激發了人們對智慧城市的想象,要發展樓宇、家居、路網監控、醫院和城市生命線、食品藥品、票證、家庭護理、個人健康的數字智能管理,使庫區人民生活、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城市運轉更加高效、敏捷、低碳、美麗。
(責任編輯:周建瑜)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955(2015)03-0080-03
[作者簡介]雷兆玉,女,中共重慶市巫山縣委黨校副校長 高級講師;孔云峰,中共重慶市巫山縣委黨校教授級高級講師;謝學斌,中共重慶市巫山縣委黨校講師。
[收稿日期]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