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華
摘 ? 要: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既能夠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能促進經濟法自身的發展完善,因此二者是相互統一的。本文基于此分析了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的必要性,然后在此基礎上對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良好轉變和經濟法的不斷完善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經濟法;轉變;互動
經濟發展方式是指一切可以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途徑,它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有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質量、經濟收入的分配以及環境保護等,因此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決定我國的經濟發展質量,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是特別完善,因此在此階段經濟法的完善以及其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動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可以進一步促進經濟法的完善,二者是相互統一的互動關系。
一、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黨和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所帶來的弊端,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自從黨的十七大召開以來,黨的歷屆重要會議和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劃都不斷強調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上不斷實現科學發展的目標,為此需要我們不斷深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突破,綜合前進,其中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就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有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現在投入過高、資源浪費嚴重、高能耗和高污染,同時這種粗放型的經發展方式造還表現出了不平衡的缺點,主要是投資與消費的不協調、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國家收支失衡等,因此造成了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加深了各種社會矛盾。因此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不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必須依賴法律和政策的指導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弊端和問題,在這一點上,經濟法作為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法律,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作用是獨一無二的,經濟法直接反映了經濟發展規律,因此它對于經濟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經濟法可以約束我國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引導經濟發展由關注數量到注重質量,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的結合與互動是勢在必行的大事。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既能夠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能促進經濟法自身的發展完善,因此是一舉兩得的正確決策。
二、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良好轉變
1.經濟法的完善促進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也是促進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人人都能夠消費才能給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消費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擴大消費才能擴大需求,從而促進生產,帶動經濟的發展。為了保障正常的消費,我國的經濟法如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和社會保障法以及財稅法等,從各個角度全方面保障正常消費并促進消費的擴大。例如社會保障法使人們解除后顧之憂,從而敢于消費;財稅法直接保障人們的收入分配,使人們有錢有能力消費;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給人們創造了一個安全的消費環境,因此經濟法的完善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以投資、出口為主轉變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協同發展。
2.經濟法的完善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因此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不科學的,必須向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依賴科技的進步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為此我們要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利用能源并保護生態環境。經濟法的完善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例如我國的《企業所得稅法》第34條規定:“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這樣就激勵了企業發展低碳生產和綠色生產,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3.經濟法的完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不協調的弊端,這種不協調主要表現在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經濟結構不協調、社會經濟不協調。這種現象的出現的原因之一是市場經濟的放任自由,此時需要政府加強宏觀的調控措施,促進我國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可以采用經濟法的手段,促進我國經濟走向協調的發展方向,比如《企業所得稅法》實行了新的稅收優惠政策,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兼顧科技進步和社會事業,積極配合我國的經濟發展重點向中西部進行戰略轉移的決策,實現了優惠政策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經濟法的完善對于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發展方式向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有重大意義。
三、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實現經濟法的不斷完善
經濟法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因此經濟法總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經濟法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從中發現問題和不足,然后在對問題的解決中不斷促進自身的豐富和完善。具體說來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法
2008年美國發生了金融危機以后,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損害,美國為了對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矯正,頒布了《金融改革法案》,成立了專門的金融監管委員會,負責全國金融系統的安全與穩定,同時該法案還對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進行了限制,規定其必須在交易所內通過第三方清算進行交易。由此可以得出,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弊端及其解決的過程促進了經濟法的完善和豐富。
2.產業法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國在2008年以后先后出臺了十大產業的振興計劃來應對金融危機的惡劣影響,但基于政策的執行力較弱,國家以十大產業政策為基礎制定了產業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國產業法的發展和完善,給我國經濟法的進一步豐富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3.企業法
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因此國有企業有責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者,雖然企業的本質目的是為了盈利,但是我國的國有企業因為其特殊性,還肩負著保證國家經濟安全、提供公共產品、服務民生的重大責任。近年來我國的部分國有企業與民爭利,占據壟斷地位實施壟斷行為,給市場的公平競爭帶來了惡劣影響。為此我國為了遏制國有企業的不良行為,對企業法進行了完善,明確規定了國有企業的經濟性質,矯正了國有企業的經營宗旨,因此,促進了經濟法的完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既能夠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能促進經濟法自身的發展完善,因此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完善是相互統一的,為此我們要深入把握二者的關系,不斷促進二者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玉.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J]. 廣東社會科學,2012,05:251-256.
[2]江曉波. 淺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互動的關系[J]. 東方企業文化,2014,01:28-29.
[3]趙金英.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完善的戰略思考[J]. 戰略決策研究,2013,03: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