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少芬+夏杰群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全方位地落實與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品社教師思考的問題。
一、尊重學生,耐心聆聽
教師要與學生進行真誠交流,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闡明自己的看法、觀點。教師在課堂上要竭力避免生硬的說教,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讓孩子在被尊重的氛圍中真誠地表現自己。如四年級上冊《用心體會家鄉》的教學,大家都為不同家鄉的美景和風俗驚嘆。我說,每個家鄉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的家鄉也一樣。小倫同學卻說:“我們的家鄉一點都不美!”大家都笑起來了,我也愕然了。但我沒有立即批評他,反而柔聲說:“你這樣說,一定有你的道理。能說給大家聽聽嗎?”他反而不好意思了,紅著臉說:“老師,我們的家鄉是很平常,沒有書上的家鄉那么美,那么有特色,都沒什么好說的。”我說“其實我們身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的家鄉不是有風景宜人的地方嗎?”大家不約而同地說:“三坑水庫!”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是啊!三坑水庫綠樹環繞,水質清澈見底,確實難得。我繼續說,我們家鄉有一樣產品遠近聞名,還被領導作為禮物選送給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呢?大家恍然大悟:“盆景。”小倫激動地說:“老師,我們的家鄉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驕傲的東西,是我們習以為常,把他們的美忽略了。”這節課的效果比我預想的要好。如果我把小倫的話看成是對老師的挑釁,而進行訓斥的話,后果可想而知。
二、從學生的視覺體驗生活 教育即生活。我們的課堂貌似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但是很多時候在我們的教學中充斥著成人的視角、成人的思維,教師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使得學生“被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無從談起的。我們不是要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要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如六年級上冊的《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教學,學生沒有那樣的社會經驗,所以對于教材內容,他們基本上就是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那樣的課堂處理不好就只能反映成人的意志,脫離兒童的需要和生活,從而使課堂變得“學科化”和“知識化”。我們可以讓學生嘗試做做學生代表,說說教學上、校園中或校園周邊不合理或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扎根在學生的生活中,符合學生的體驗。這樣的體驗是最鮮活、最有生命力的。
生活即成長。教學不要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驗;教學程度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教學要從實際生活出發,通過有效的學習指導提升學生生活,達到讓學生了解生活、認識生活、適應生活,并能夠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目的。如三年級下冊《購物的學問》教學,可以讓學生說說爸爸媽媽在日常購物的時候,是否購買不同的物品去不同的地方;買商品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商品的生產日期;是否“三無產品”;購買蔬菜水果等是否出現過短斤缺兩等現象,從而總結出購物需要注意的地方,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認識到如何正確購物、安全購物、聰明購物。這樣的教學使教育回歸到生活,體現了生活就是成長的理念。
三、為學生導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擁有一雙睿智的眼睛,思維敏捷的應變能力,優良的課堂教育機智,及時捕捉好的素材,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三年級上冊《人們的職業和勞動》的教學,在教學中,由于有前一個課時的鋪墊,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各行各業。在這一課時中,我出示了各個行業的照片,讓他們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問:“你們也想成為為人們服務的人嗎?你們將來想從事什么職業?有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想當醫生,不想當清潔工。我媽媽說,不用心讀書,就要去掃街,那工作又累又臟。”教室頓時像炸開了鍋,大家都表示贊同。這個時候正是學生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我沒有馬上制止他們稚嫩的表達,當他們都安靜下來看著老師的時候,我說:“同學們說得很對,當清潔工確實很累很辛苦,但如果大家都不當清潔工,那么我們平時的垃圾誰幫我們清理呢?我們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都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滿足大家的需要,得到自己的報酬。雖然大家的分工不同,可是他們同樣在為社會作貢獻,我們的社會離不開他們,我們都在享受著他們的勞動成果,所以各種各樣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當得到尊重。”我知道他們一時半會是不能夠全部理解我所說的道理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仍然會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通過點點滴滴,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和反復滲透,使職業無分貴賤這種思想與精神真正走進學生心田,最終積淀成良好的品質,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達到“潤物無聲”的最佳效果。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