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國海+林惠梅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青睞,許多老師在課堂上都開始嘗試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率。
一、打破傳統模式,注入合作活力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正襟危坐,按照高矮或成績優劣排座,面對教師,聆聽教誨。在空間和活動力度上備受約束和限制,學生的思維和交流能力不能被最大程度地受到重視。盡管現在隨著新教學思想的深入,老師們已經逐步淡化自己的課堂霸權定位,努力給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和展示的平臺,但是,在傳統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愿聽不愿說”“愿記不愿議”的思想并沒有改變。偶爾在老師的引導下,也開始班內交流或同桌交流,但是交流僅僅流于層面,且偏重于單項交流,并沒有思想撞擊產生的火花,更談不上人人積極參與學習的激情。
而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創造了學生互相認識、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好品質,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他們能夠大膽地將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在交流中逐步培養學生主動與別人交往,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能力。
二、創新組合方式,培養合作興趣
小組是落實學習合作的基本單位,科學合理的分組是順利開展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重要保證。在學習合作小組的分組上,最常見的組合方式是“四人小組式”,這種方式在課堂組織上容易操作,發揮的實效性較強,但是這種方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為此,教師可根據活動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建議學生采用不同的組合方式,例如,根據共同興趣組合的“興趣式”,根據小伙伴關系組合的“自主式”,根據學生能力組合的“互助式”,創新的組合方式打破了“四人小組”的定式,為合作學習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
無論以怎樣的形式進行分組,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都各有優勢,也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各有利弊。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都要以課堂的具體實際和問題的難易程度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靈活選擇,才能使合作學習達到最佳的效果。
三、提升民主互動,體驗合作精神
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優生由于經常受到老師表揚而沾沾自喜,潛力生由于老師無暇顧及而自娛自樂。學生兩級分化嚴重,優生和潛力生各自形成無形的圈子。小組合作,評價時小組是一個整體,各個成員構成了小組的基本要素,小組的成敗決定于潛力生的水平,這就迫使潛力生向優生“請教”,優生主動幫扶潛力生,促成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執教《玩具柜臺前的孩子》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四大組,進行合作學習。1、分小組自由默讀或朗讀,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互說感受,體會情感。2、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說說讓你感動的是什么。3、質疑討論:小組互相質疑,把最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寫下來。再通過讀解決問題,讀后小組交流 “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說說你的理由。售貨員阿姨是一個怎樣的人?說說讀了課文你想到了什么?”這些問題可以在小組內交流、也可以在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這一步是學生主動性發揮的最充分的一步。通過“自能提問,自主釋疑”,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思維被不斷引向深入,尤其是在組間合作釋疑時,連平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表現出極強的參與愿望,課堂上時常出現爭論、辯論等高潮場面,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4、在學習課文之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說自己喜歡這篇文章中的哪個人,為什么?你準備做一個怎樣的孩子?最后,在交流的基礎上寫下來。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又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開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為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促進作用,減少了學生之間的矛盾,使班級形成和諧的學習氛圍。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