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唯,王建軍
(河北經貿大學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河北 石家莊050061)
在線教育作為網絡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起源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在線教育迅速發展,尤其是近兩年,以Coursera、Udacity、EdX等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公開課走紅互聯網,引領網絡教育進入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時代。
我國的網絡教育始于1994年國家實施的教育科研網示范工程,目前已經有了較快的發展,尤其體現在在線教育方面。2013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與Coursera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由此,上海交大成為加盟Coursera的第一所中國內地高校,將和耶魯、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學共建、共享全球最大在線網絡課程。這標志著中國在線網絡教育開始邁進慕課(MOOCs)時代。
目前,國內網絡教學平臺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還有待完善。首先,在線教育的教師隊伍中,缺少像格雷格·柯瑟林(Greg Kearsley)這樣的網絡教育的大師和專家,從事網絡教育的大都是現有教師,教師隊伍專業水平整體上有待于提升。其次,網絡教育資源的質量和數量都有待于提高。雖然身處信息時代,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信息時代的便捷,通過百度或者谷歌等工具,海量信息任你選擇,但是,真正滿足你需要的有多少?學校資源越來越多,如常見的精品課、爾雅課、公開課等,但是能針對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能有多少?許多學校在教學資源的建設上缺乏統一規劃,只是獨立資源的簡單拼湊,資源的可用性和有效性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很多多媒體課件都只是現行教材的翻版,缺乏針對性、沒有新意,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學習課件少之又少。第三,受現有技術制約,缺乏實操性課程的實驗環境,在線課程同質化、缺乏互動性等等。盡管“慕課”的發展勢頭很猛,但網絡教育總體上與人們期望的在線學習差距甚遠。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的平臺開發與應用,就不會有網絡在線學習更美好的前景。
受網絡教育產業化現象影響,網絡教育理論研究成果沒有真正體現在網絡教育平臺設計中,國內的很多大型網絡教育平臺設計者大多缺少對網絡教育規律的深入研究,往往通過引入線下的傳統培訓課程,追求暫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去思考如何創新自產內容去滿足用戶的需求、改善現有教育現狀。著名的網絡教育專家格雷格·柯瑟林(Greg Kearsley)的很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網絡教育思想,在國內現有網絡教育平臺中很難找到其蹤影。
一直以來,國內教育評價制度的單一弊端導致考試成了成才的唯一途徑。傳統教學通過課堂提問、階段考試等形式來檢驗教學質量,網絡教學通過網上考試來實現,不能實現傳統教學的課堂測試及階段性測驗,而且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來保證考試的真實性,可能存在替考、考試過程中查閱資料的現象,影響著網絡教育質量的把控。
一直以來,網絡教學未能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主動性、交互性和個性化的優勢。影響因素主要有:
(1)個人因素:參加網絡教育的學生主體大多是成人,多數是為了滿足成人繼續教育或者彌補以往錯失的教育,他們可能為了求得高薪或學歷以期事業順利,或者為了彌補自己某一方面的知識,豐富自己。即使是同一個專業的學生,彼此的需求差異性也會很大。
(2)社會因素[2]:受歷史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網絡教育畢業生與常規院校畢業生還不能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絡教育的發展。教育產業化也使辦學機構在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之間更多的關注于后者。
(3)技術因素:網絡教育在我國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一些高新技術并未運用其中,如大數據存儲、電子化資料管理(EDM)系統、智能及基于元數據的信息檢索技術、廣播系統(EOD/EOB)、開放數據庫互聯(ODBC)、計算機協作(CSCW)技術、多重智能代理(Multi-agents)技術等等。慕課的迅猛發展,給網絡教育帶來一片生機,但是國內的網絡教育還有很多技術困難需要克服。
(4)校園氛圍缺失因素:在線教育的多元化、自主性、泛在性的特點,是傳統教育所不及的,但它也有其先天不足,即缺乏傳統教育的校園氛圍。在線教育的學生大多遠離校園,無法感受濃厚的校園學術氛圍和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的熏陶;師生大多難以見面,無法零距離地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學者的精神風范,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豪感。在網絡交互技術應用不盡如人意時,師生間、學生間的正常交往很難有效進行,缺乏相互的思想溝通和疏導,學生難免產生隔離感和孤獨感,不利于學生身心發展,對此網絡教育者也要引起重視,加大力度解決。
當今,多家互聯網商家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爭奪在線教育市場,如果能抓住當下的有利時機,利用商家的資金,從技術和教育管理上努力解決網絡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勢必將推進國內網絡教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促進我國網絡教育“四化”的早日實現。“四化”主要包括個性化、智能化、人性化及趣味化。
由上述步驟可知,整個項目在施工階段和運營階段均面臨極大風險隱患。在采取風險控制措施后,項目的風險可以降低到可接受的等級。
受教育者由于地域、教學環境、年齡、專業等等的不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習的側重點等都是不同的。因此,網絡教育在設計和實施中都應該考慮受教育者的個性問題。政策制訂上,應充分考慮到受教育者的差異,課程設置、專業設置要靈活多元。平臺設計方面,植入個性化服務專家系統功能,通過對被教育對象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分析、測試、考核和診斷,根據社會發展趨勢、被教育對象的潛質特征和自我價值傾向以及被教育對象的利益人的目標與要求,量身定制教育者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整合有效的教育資源推薦給學員,并協調各類輔助資源將培養方案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實現個性化教學過程,完成個性化培養目標。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人工智能運用到網絡教學中,彌補網絡教育和傳統教育的裂痕。利用智能機器人,7×24小時為學生答疑解惑,滿足“泛在”學習的需要,著名的“聰明導師”就是一個很好的應用實例。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解決在線教育(網絡教育)很多實操性很強的問題,解決真實物理實驗環境空缺的困境,虛擬出真實的實驗場景,甚至校園環境,讓學習者“身臨其境”接受熏陶等。因此,智能化是網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人性化就是“以人為本”。人性化教育在于主動地為受教育者提供寬容、支持、和諧的人文環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培育受教育者具有完整人格。因此人性化的教育環境應具備平等、寬容、相互支持、和諧友愛等特點。人性化網絡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教育平臺設計中,要體現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特征。學員可根據自身素質、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進度。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要以啟發學生智力、培養能力、注重實際應用為原則。
(2)注重培養學員熟練應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包括獲取信息的能力,即熟練掌握訪問、檢索、討論等獲得信息的方法;應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瀏覽器、搜索引擎、即時通訊工具等的使用;創造性發揮信息能力,即應用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方法,通過相關的比較分析,發現、改造出新信息,以及應用外界信息調整學習計劃、改進學習方法,擴充學習方法庫和知識信息庫,盡最大可能地發揮所掌握信息的經濟效益、教育效益和社會效益。
(3)發揮O2O教育模式的優勢。O2O即Offline ToOnline,是清大學習吧首創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注重線上的“輕松”和“高效”,同時更注重線下學員對環境的體驗。其特點包括:本地化教育模式,通過整合不同地方的優質教育資源,方便不同背景學員進行學習;采用線上班級圈里授課形式,解決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個性化互動,實現了在線教育的“實用性”和“社交性”功能;線上教學和線下的教學輔導并重,為學員提供貼身服務。O2O標準化的服務體系對提升教學管理的質量和服務水平發揮重要作用。靈活應用O2O模式,勢必有利于人性化學習環境的形成。
趣味化的教學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一方面要求授課教師不僅教學專業知識過硬,更要有非常強的課堂感染力,包括引人入勝的語言描述、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表達等。另一方面,采用虛擬現實、多媒體仿真和動畫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供學習者類似傳統課堂“身臨其境”的感覺,提高用戶體驗。當年“洪恩教育”以其“化繁為簡、化枯為趣、聲情并茂”為特色的教學資料,有趣又易懂,簡單又容易上手,至今讓人印象深刻。再如慕課教程中融入大量的動畫特效、流行詞句,趣味性的內容和授課方式易于引起用戶的學習興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擺脫了學習的枯燥感。而且慕課網視頻課程以短視頻為特色,多數視頻每節課不超過10分鐘,有利于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同時也更容易聚焦用戶注意力,使學習效果最大化。慕課之所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大的影響,這也與其課程的趣味性密不可分。
網絡教育越來越受到各類教育機構的重視,也越來越被更多的學習者所接受,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我國實際國情,不斷地解決問題和不足,逐步縮小與人們網絡學習期望的差距,網絡教育實現“四化”勢在必行。
[1]程劭薇.淺析信息化時代的網絡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4(12).
[2]林君芬,余勝泉.關于我國網絡課程現狀與問題的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1,11(1).
[3]肖立志,陳文寬.網絡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DB/OL].http://www.scrtvu.net/smdea/Files/2004lw j/2004 lw j35.htm l.
[4]于建華,曹順仙.國內網絡教育的發展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33(11).
[5]袁靜.網絡教育的優勢及其發展[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5(3).
[6]陳巍.成人高等教育機構開展網絡教育的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5).
[7]張學波.建立網絡教育優質資源共享機制的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04(5).
[8]張靜華,韓璞.人工智能在網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仿真,2014,31(2).
[9]吳強,關于網絡教育發展的幾點思考[J].青春歲月,2013.
[10]郭文革,陳麗,陳庚.互聯網基因與新、舊網絡教育——從MOOC談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