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峰


摘 要:對“快樂體育”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對三種不同的認識進行了綜述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從實踐視域對“快樂體育”進行了探索與重構。并對快樂體育課堂中的“快樂“進行了特定的指向,基于這樣特定的指向進行了實踐的探索。
關鍵詞:實踐;快樂體育;課堂;重構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12-0031-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潮中,越來越凸顯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主動參與性,更加強調好學、樂學。夸美紐斯說:“學校應當是一個快樂的場所。”基于這樣的論述,體育課堂是不是更應該是一個快樂的場所呢?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快樂體育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并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探索。
一、學界對“快樂體育”的不同觀點
通過文獻檢索我們可以發現,有學者認為快樂體育是時代的產物,“是對當前體育教學中某些僵死、被動以及缺少樂趣的反思。”張瑛瑋、袁曉芳、楊潔、范紅等人通過對傳統體育教學的分析闡述,以及快樂體育與傳統體育教學的區別梳理,認為“快樂體育背景下的體育課堂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因作用”,“改造現有教材(競技運動項目教材化),倡導小組學習的教學形態”,“注重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正逐步扭轉‘學生厭惡體育課,但喜歡運動的歷史難題,并為終身體育的實現奠定基礎”。所以他們認為快樂體育的產生是“對傳統的師生觀、教學觀的變革”。
在有人贊同的同時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李勛、江文奇、符謙等人認為“快樂體育并非是中國制造,我們沒有能夠很好地理解、參透這一思想的真諦,從思想的高度到一線教師的具體實施出現了問題。”他們認為快樂體育背景下的體育教學“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師生傳承關系本末倒置”“不能進行系統的知識、技能的傳授”“不符合用最少的時間、最佳的方法與途徑取得最大效益的原則”。
還有部分學者走的是中間路線。他們肯定了“快樂體育”的基本思想,他們期望借助“快樂體育”扭轉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的尷尬局面。毛振明老師認為“好的體育課要達到四個目的:動、會、樂、練。體育是從樂趣中來的一種文化,體育教學把體育的樂去掉了,誰還來學呢?”然而基于一線教師對于快樂體育的認識,他們卻又擔憂快樂體育學習“能否使學生既學到體育的知識、技能,又為學生身心更加完善的發展奠定基礎”, 所以他們在肯定快樂體育的同時又強調體育教師的實際教學操控能力,控制好收放關系,提出了要“把握快樂體育教學的度”, 不能讓 “體育課”成為“放羊課”。
出現對快樂體育不同的認識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對“運動技能學習與體驗運動樂趣”的關系方面的分歧,要運動技能,還是要快樂,或者二者兼得。其次是在于很多學者對于“快樂體育”的內涵未能做出清晰分辨,在認識上存在著差異進而導致認識上的分歧。例如,有人把“快樂體育”理解為“樂與汗”“學生喜歡什么就教什么”“快樂體育就是游戲教學”,可以說好多人對“快樂體育”的理解更多是囿于概念思維的望文生義。吳鍵老師說“人們對快樂體育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和理解,它就像一個‘變形金剛似的,可以根據個人的意愿,隨便改變模樣。”另外,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則是“快樂體育”在學生體質提升方面并沒有突出的表現,在學生體質持續下滑的背景下,雖然有學者認為“快樂體育”有著自身的優勢,但是鮮有學者站出來大力倡導“快樂體育”。
二、實踐視域下快樂體育課堂的重構思路
基于對“快樂體育”的梳理,我們發現過往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論的厘析,或者是經驗的判斷。除了毛振明、趙立等老師對快樂體育課堂嘗試做過構建之外,其他在實踐(或課堂教學)層面對快樂體育的研究較為鮮見,所以我們基于教學實踐,對“快樂體育”進行了探索。這樣使得“快樂體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概念,或者說是一種抽象的思維,而是學生生活的本身。這種研究視角使得一線老師可以更為深刻,準確地把握與認識“快樂體育”的本質與內涵。
為了研究需要,本文把我們在前期課堂教學實踐中的研究成果概括整理如表1。在其中我們對“快樂”進行梳理與分析,做出了特定的、明確的指向,描述了學生的學習感受并根據這些感受梳理出了一些教學設計的思路。
表1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是一個可以不斷豐富的范例。在這些范例中我們可以管窺出快樂體育的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去實現。特別是在學生的學習感受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自主、自發、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態度,所以也有人稱快樂體育為“自發、自主的體育”“主動體育”。同時通過“快樂的特定指向”我們也可以看出“快樂體育”不僅僅是宇士正彥所表述的“在追求快樂中獲得技能和體育保障”(為了快樂而運動),更多的是“在運動中體驗快樂”,這也印證了毛振明教授提出的“體育是從樂趣中來的一種文化”,快樂應該是體育的本質要素之一。
三、“快樂的體育課堂”的實踐
基于對“快樂體育”的重新認識以及對快樂體育課堂構建思路和原則的梳理,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索。
1.案例:工作室老師合作設計的不同水平階段快速跑的系列練習
水平一(1-2)持風車跑:要求風車轉得快。
水平二(3-4)胸口放報紙跑:要求胸口的報紙不會掉下來。
水平三(5-6)超人的披風:要求雙手頭上持舊條幅跑,讓長條幅飄起來。
水平四(初中)棒不倒練習:兩人一組,一人快速起動,另一人放開扶住的體操棒,起動學生要能夠扶住棒子,不要讓棒子倒下來,學生可以不斷調整自己能夠挑戰的最大距離。
“通過游戲來教”是“快樂的體育課堂”在方法層面的研究成果。快速跑作為簡單枯燥的學習內容,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變成了游戲練習,卻可以讓孩子樂此不疲。運動技能的學習也變得輕松起來,課堂教學氣氛也變得歡快起來。從學生的情緒表現來看,態度是積極的、表情是舒展的、笑容是燦爛的、練習是認真的,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愉悅感受。
2.案例:工作室成員XXX老師健美操教學片段
A.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將所學的基本步伐組合創編出屬于自己的手臂動作。
B.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教師播放音樂,巡視指導。
C.教師提示學生隊形是健美操表演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各小組創編練習隊形(教師提供隊形參考),并分組輪換在教師面前展示創編成果。練習中教師提示學生小組輪換(圖1)。
為了讓每一位孩子在體育學習中都能努力去爭做最好的自己。在創編階段的展示部分采用小組圓形輪換的方法,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從而讓學生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展現更好的自己,從而獲得成功、快樂的體驗。
實質上課堂效果也是這樣,到了前面展示區域的學生做操的時候是最認真、最富有表現力的。快樂的體育課堂就是應該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這種展示最佳自己,高峰體驗快樂的平臺。
3.案例:工作室成員XXX老師排球墊球教學設計片段(表2)
持久排球“去競爭化”的設計讓每個參與者聚焦于運動本身,而非運動的結果,全身投入墊球練習中去,同時持久排球的設計積極提倡比賽者之間的團結和協作,讓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在體育運動中和同伴之間的互動交流往往使得學生始終享有對自身價值充分肯定和認可的感受,學生得到心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需要,所以學生會更加愿意投入到體育課堂中的體育運動中來。
四、結語
快樂體育是舶來品,但是快樂學習古已有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明朝的教育家王陽明也提倡:“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作為體育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習規律、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學生樂意參加的手段與方法,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學習的欲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能被一種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誘導著去學習,進而達成體育教學目標。我們目前在做的就是嘗試著將快樂體育的教學思想(或主張)逐步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實踐層面的建設。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條理念與實踐對接的理想之路,并且用有效的教學實踐推動體育課程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振明.日本的新體育——快樂體育簡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87(1).
[2]張瑛瑋.快樂體育教學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3):100-101.
[3]王水泉,毛振明.“快樂體育論”的源頭[J].體育與科學2014(3):44-48.
[4]毛振明.快樂體育的課是這樣上的[J].中國學校體育,1993(3):65-68.
[5]侯典宇.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解構與重建[D].浙江師范大學,2010(5).
[6]劉剛.淺析對“快樂體育”的幾點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374-375.
[7]趙立.對快樂體育理論與實踐的探討[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1):57-61.
[8]李勛,江文奇,李劍政.快樂體育思想的異化解讀與詮釋[J].教學與管理,2012(2):128-129.
(江蘇省南通中學 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