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內容摘要: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但對于寫作,絕大多數學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他們畏懼寫作的一大原因是“失語”,即“寫不出”,認為每天平凡單調的生活中沒什么東西值得寫。如何努力改變這種局面,不再讓寫作成為孩子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負擔,筆者在初中起始年級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即圍繞七年級寫作教學的要求,有意識地“放大”校園生活,配合語文教材中單元訓練的內容或課文中可借鑒的寫作訓練點,形成“寫人——記事——繪景”三個序列。
關鍵詞:校園生活寫作幸福
一、思考
“生活是作文源源不斷的活水。”學生寫作中的“失語”,其真正原因并非寫作素材的貧乏,而是缺少對生活的發現、思考和感悟,寫作的敏感度不高。因此,針對當下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敏銳的目光、細膩的情感、深刻的體悟,去觀察,去發現,去分析,去選擇校園生活中可以寫而且值得寫的“美”,同時激發他們愛學校、愛班級、愛老師、愛同學、愛學習的積極情感,讓他們更陽光、更健康地發展、成長!
二、實踐
(一)人物速描篇
寫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題。進入初中,新的同學、新的老師,從相遇到相識、相知,有感動,有警醒,有一起成長的快樂,如何讓這些身影永遠留在記憶中,那就拿起手中的筆,用語言為他們畫像吧!
素材:寫三種人——初中的老師、初中的同學、自己。
關鍵:“速”描,即要從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出發,抓住寫作的最佳時機。
要求:每一次有明確的訓練點和具體要求
第一次寫人。學生報到第一天最先接觸的是班主任。在報到的前夕,差不多每個學生少不了幾分期待,幾分猜測。猜測著班主任是男是女,是年紀大的還是年輕的,是教語文還是數學的,等等;并想象著班主任的外貌、性格脾氣等。當第二天與班主任一謀面,仔細一打量,懸念消除。根據心理學的“首因效應”,學生對班主任的第一眼可謂印象至深。于是“趁熱打鐵”,開學第二三天,布置《我眼中的班主任》。為什么題目不是《我心中的班主任》,因為有一句俗語說得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短短一兩天里,學生對班主任的觀察和了解只是側重于外顯的。當然,這次作文在人物描寫方面要求側重于外貌,輔之以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等。
第二次寫人。開學將近一周,教育教學步入正軌,各門學科的老師紛紛登場亮相完畢,對學生來說,他們好奇著,議論著,比較著自己的科任老師。這時,何不“投其所好”,讓學生把這些眼里的觀察、心里的評價說出來,寫出來,一吐為快。趁此機會布置一篇半命題作文《的老師——記我的(學科)老師》。強調自擬題目,重點突出所敘寫的這位科任老師的特點。同時,作為平行班的作文還可互相交流,以比較同一個老師不同班級學生對他(她)的評價,激發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撰寫的積極性。
第三次寫人。新組合的班級,成員間在學習、活動中漸漸熟識。為增進了解,建立友誼,可結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這就是我》,讓學生們寫一寫關于自己的文章。但這類文章小學里也寫過,學生會產生“老調常談”的疲倦感,所以,可在寫作要求上作些創新:
1,文章從擬題到角度、寫法等力求有新意,要介紹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2,雙休日在電腦上用WORD打好,并注意排版和美化(也可插入自己的照片),圖文并茂;
3,統一上傳語文老師的服務器文件夾,全班相互交流分享,并進行優秀作品的展評。
稍作創新的作文形式一方面激發了學生自我介紹的積極性,同時促進學生認真審視自我,悅納自我,增強自信的意識和態度。
活動回放篇
校園生活,小到一次討論,一頓中飯,大到班級、全校層面的各類活動,都應讓學生信手拈來,變成標點,變成文字,讓這些星星點點的記憶貯蓄,積淀,扎根,生長!
素材:烈日下的軍訓、金秋國慶朗誦會(班級)、師生同臺誦美文、運動會、平安夜吃蘋果、新食堂啟用等。
關鍵:“回放”,即要真實,有現場感。
要求:既有親歷活動的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又要有對他人、對周圍的觀察和描寫(即場面描寫),或有點及面,或由面及點。
輔助回放的手段、方式:照片、錄像等。
祖國將迎來周年華誕,教學進度上又剛好教到詩歌《理想》,于是9月的最后一節語文課,班里舉行“金秋十月頌祖國”朗誦活動。要求學生選擇課外經典詩文,人人上臺朗誦。由于一節課時間僅有45分鐘,所以要規定每人朗誦的時間。為讓學生活動后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朗誦的氣氛,自己和同學的表現,活動全程進行攝影攝像。然后雙休日,就布置學生以此次朗誦會為題材,寫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具體要求如下:
①敘事要完整,②既要寫自己的感受(包括心理活動),也要寫同學的表現,特別是要有重點地寫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或兩個同學的現場表現,運用行動、語言、神態描寫等方法寫具體,寫生動。此外,還把錄像共享,建議與家人共同觀看活動錄像,評比出各類獎項:最佳形象獎、最佳朗誦獎、最具人氣獎等。
這次活動作文亮點頻現,有的能圍繞活動的形式、內容、心情、氣氛等來擬定題目,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如《笑語歡歌朗誦會》《一場精彩紛呈的朗誦會》《那個屬于我的舞臺》等等;有的善于觀察,點面結合著力描寫出班級同學的緊張與興奮;有的關注自我,抓住心理,細膩刻畫;有的既寫活動的過程,又寫了活動的收獲,集見聞感受于一體,字數遠遠超出了600字。
又如,圣誕節前夕,我執教班級的班主任在放學前將一箱蘋果抬上了講臺,發給學生每人一個蘋果,并祝愿說:“平安夜吃蘋果,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平平安安。”話不多,但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看在眼里,感在心里。于是我靈機一動,說:今天的語文作業就是吃蘋果,寫蘋果,字數不限。那一晚,學生們用心品嘗著班主任的“平安夜”禮物——一只糖心蘋果,品嘗到了蘋果中獨有的愛的味道,感受到了“蘋果有價情無價,禮物雖輕意非凡”。他們在文章中寫道:“這雖然只是一只蘋果,卻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過平安夜,這也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愿老師們也能平平安安度過每一天。”“在這個冷冷的冬天里,收到這份暖暖的禮物,我很幸福……”endprint
這些班級、學校的活動,都是學生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雖然每個人的體驗不同,感受不同,但共同的經歷就會有共同的語言,特別是寫完后的交流和評改更能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白觀察力的高低、表達能力的差距,在交流中提升認識,在反思中改進提高。
(二)風景抒懷篇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素材。
素材:校園的一草一木、一墻一石。
關鍵:“抒懷”,即要寓情于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
要求:仿經典美文,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并能運用多種手法,多角度、有層次地描寫景物。
每一所學校都有各自獨特的風景。筆者所在的學校,大樓巍然,綠樹成蔭,孔山池沼,鳥語花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風姿綽絕的樹:銀杏、紅楓、丹桂、青松、玉蘭、梧桐、喜樹……它們茁壯成長著,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校園里亮麗的風景。
于是,當十月的空中飄來陣陣幽香時,我在黑板上寫下一個題目“又聞桂花香”,然后“慫恿”
學生跑下樓,走近校園中的那些桂花樹,去瞧瞧、聞聞,然后寫寫。當時又已學完了《紫藤蘿瀑布》一課,就進一步提出要求:仿《紫藤蘿瀑布》,具體、生動地描寫出它們的形、色、味和韻。在我的“慫恿”下,或許學生們也是擋不住那甜膩的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吧,男同學,女同學,或獨個兒,或兩人一伙,或三人一群,他們樂滋滋地開始觀花形、醉花香、嘗花味、悟花魂。
教室的北面正對著一棵高大的銀杏,時值秋天,銀杏葉子在瑟瑟的秋風中肆意飄飛。作為語文教師的我興味盎然,拿來相機,從不同角度拍下一組照片,然后帶進課堂,用大屏幕投影給學生,并配上一段煽情的文字和音樂,學生們也被感染了,他們紛紛把頭轉向窗外這棵高大的銀杏。于是情感豐富的女生寫出了《瞧,那金色的精靈》、《秋之韻》,率直豪爽的男生也寫下了《銀杏葉黃》、《高傲的銀杏》等。
在尋找風景,發現風景,寫作風景的過程中,學生們借鑒名家名作的寫作方法,既培養了觀察能力,也增進了愛校、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收獲
和學生一起走進繽紛的校園生活,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就地取材,描真寫實,讓學生喜歡寫作,熱愛寫作!和學生一起播種真,收獲愛,共享寫作的快樂和幸福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