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源鏡
【摘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而語文教學作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主陣地,如何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吸收、消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這需要每一個語文教師發(fā)揮聰明才智,創(chuàng)新傳承途徑和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成才。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途徑;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語文教學作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把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式把它融入教材中,引入課堂里,導入學生頭腦里,使學生在感受、感悟傳統文化底蘊的過程中,能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精神的升華,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深思和探討的課題。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心得體會,本人認為,可從以下途徑和方式入手:
一、巧用古詩詞導入新課,激發(fā)求知欲,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利用古詩詞導入新課,這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凈化心靈,激發(fā)求知的愿望。如在講解宋玉的《秋色賦》時,我先導入了一些與秋天相關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再如教授《出師表》時,我先引用了杜甫的《蜀相》來導入新課:“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見,教師如能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詞導入新課,能讓學生精神為之一振,耳目一新,瞬間牢牢吸引住學生的眼球,猶如一把開啟學生興趣閘門的金鑰匙,吸引著學生在興趣中去求知,在好奇中去深思,在快樂中去探疑,在探疑中獲得成長。
二、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比較中學會甄別,獲得感悟,升華認識
教師可利用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意識地引入相關內容,讓學生在感受不同大家的作品中感受不一樣的文學風格,在不一樣的文學風格中學會甄別,獲得感悟,升華認識,這不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而且能促使學生更加自覺積極地去學習,去探知,去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我在講授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我把之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了這兩首詞,都贊美了梅花的堅韌不拔、不畏嚴寒、淡泊名利的可貴精神,但陸游是借花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而毛澤東認為,越是危險的地方,越能激起人的豪情,激發(fā)人的斗志,“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可見,封建文人和革命領袖的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三、把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充分挖掘和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
語文教學無論是知識或能力的教學,還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都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立足課堂,充分挖掘和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如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的愛國主義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情懷……,這些仁人志士身上所蘊含的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愛國主義情愫,久而久之,潛移默化,慢慢就會轉化為學生進步的精神動力。
四、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及真、善、美的熏陶
教材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蘊,處處可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不僅精選了魯迅、冰心等現當代名家的美文,還包含一些傳統文學名著的名篇佳作。這些名篇佳作本身就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愛國情愫。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傳統文化精髓,引導學生去探究、精讀、質疑、深思,用心把教材讀薄、讀活、讀靈,讓學生沐浴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海洋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真、善、美的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講授《出師表》時,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樹立愛國愛民的思想;而講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要讓學生體悟杜甫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通過學習、領會、感悟, 學生就會受到心靈的震撼、情感的升華,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真、善、美的熏陶。
五、加強經典名篇的誦讀,用誦讀豐富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誦讀,才能自悟其義;通過誦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才能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根據所誦讀文章的意思,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語氣和語調誦讀。如指導學生誦讀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就應用剛勁、激揚的語調,要讀出詩人躊躇滿志的激情和豪情萬丈的氣魄;而在誦讀杜甫的“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時,則用抽噎的語調,要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不愿離開但又不得不離別的悲傷之感。可見,誦讀是讓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的、有的放矢地對學生的誦讀加以引導,要讓學生在經典名篇中學會用心去體會,用心來感悟;要與古人相逢于案前燈下,花前月下;或促膝相談,或“人約黃昏后,月上柳梢頭”;或激動,或感傷;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或“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雖然任重而道遠,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群策群力,勇于創(chuàng)新傳承途徑和方式,那么一定能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好風尚溢滿校園,讓愛國主義情愫,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誠實守信的美德融入我們的生命中,融進我們的血液里,融進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