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產業鏈金融架起了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橋梁,有效降低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從而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縱向供應鏈+橫向產業聯盟”的發展模式對風險控制提出新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構建風險管理體系,搭建全面信息平臺。
關鍵詞:產業鏈金融;發展模式;風險控制
一、引言
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金融界遭受重創,同一時間我國“十二五”規劃期間出臺等一系列注重經濟結構調整、生產企業轉型等宏觀調控政策,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加之來自互聯網金融的兇猛沖擊,銀行業的信貸業務空間被嚴重壓縮。面對重重壓力,各大商業銀行紛紛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爭相推出與自身業務特點相結合的產業鏈金融服務,產業鏈金融作為商業銀行的又一片藍海逐漸嶄露頭角。目前我國產業鏈金融尚屬探索階段,不論是實務界還是學術界對于產業鏈金融的研究仍顯不足,因此產業鏈金融的業務模式進行分析,并進一步識別其風險所在是具有一定實踐與學術意義的。
二、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發展模式
1.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的概念
產業鏈金融的實質是商業銀行將產業鏈條上的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直到最終消費者聯合起來,圍繞產業鏈條中的核心企業,從產業鏈整體角度出發同時為鏈條上的多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務和產品,從而提高社會資金運行效率并實現整個產業鏈不斷增值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
在產業鏈金融中商業銀行不再是單純的資本投資角色,而是深入參與到產業鏈整合過程中,與產業鏈緊密結合,形成良性互助、共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2.產業鏈金融的發展模式
具體而言,銀行的服務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縱向供應鏈融資服務
通過“供-產-銷”的供應鏈條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監控利用,商業銀行將鏈條上的核心企業與其有穩定合作關系的上、下游中小企業進行信用捆綁,提供“1+N”模式的信貸服務(如圖)。其中核心企業是起到脊柱作用的“1”,中小企業是“N”。主要包括倉單質押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及預收賬款融資等服務模式。典型案例有民生銀行與伊利集團合作開發乳制品產業鏈金融,工商銀行與沃爾瑪集團合作開發的消費品供應鏈金融等。
圖
(2)橫向產業鏈融資服務
橫向產業鏈金融模式可以說是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升級形態,是指在同一個產業集群內,針對關聯度高的同類企業提供整體的金融服務,又叫做“X+N”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應用于產業鏈條中缺少超級巨無霸級別核心企業,但是存在相似度較高的同類企業。這些企業通常具有相似的財務結構,銀行通過與專業第三方機構合作(物流商、數據商、行業協會、擔保公司、電子商務平臺等),獲取企業的商業信息,從而批量提供金融服務。這種模式可以尋找到多個類似于核心企業的“X”,再由X進一步發展更多的“N”。橫向產業鏈金融已經不僅包括信貸服務,還包括為產業升級與產業整合提供方案設計、資金管理等整體金融服務。民生銀行對該種模式的應用比較成功,該行成立交通金融事業部,與國內109家汽車制造商、經銷商、汽車產業園、二手車、汽車租賃及零配件供應商等機構,共同組建成立交通行業融資聯盟峰會,通過該平臺深耕客戶需求,拓展產業鏈上的各種金融服務。
三、風險識別
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相比傳統金融模式對于風險的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風險仍然存在,且因為鏈式金融的獨特性風險誘因更加多樣化。產業鏈金融的風險主要分為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及法律風險。
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銀行因為債務人未能履行合同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雖然產業鏈金融采取整體授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業的違約風險,但仍存在因信息不對稱、信息滯后造成信用欺詐的可能。
(1)來自授信企業的信用風險,因為產業鏈中的企業規模存在差距,所以授信企業的管理者素質、經營理念及還款能力良莠不齊,很可能因為追逐利益而進行信用欺詐。
(2)來自專業第三方的信用風險。專業第三方機構配合銀行對授信企業進行監督并提供有關信息(物流運輸信息、電商交易信息、保險保理信息等)的過程中:客觀方面,可能因為技術能力有限、工作疏忽等原因造成監督不力;主觀方面,第三方機構可能與授信企業沆瀣一氣進行聯合欺騙。
(3)來自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核心企業主觀上可能出于對商業機密的保護考慮,客觀上管理能力有限,造成提供的信息不準確。
2.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因為管理上的漏洞及工作人員失誤造成銀行在融資過程中發生損失。產業鏈金融需要銀行工作人員能夠對企業的商品、經營規模、交易情況有深刻的了解,工作人員很可能會因專業能力有限,工作態度不謹慎而產生工作失誤,造成銀行的損失。銀行的管理方法不當也可能造成對員工監督控制不足,導致決策失誤,造成損失。
3.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是指因為適用法律的不確定性而可能為銀行帶來的經濟損失。產業鏈金融中包括四大類參與主體:銀行、企業、專業中介機構與服務商、政府監管機構。參與主體的復雜性決定適用法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產業鏈金融作為金融創新產品,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健全,存在潛在的法律風險。
四、風險控制的策略
1.建立風險管理體系
在對產業鏈條上的全部參與者、交易全流程信息的監控整合,深挖利用的基礎上,搭建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體系構建應包括三個方面:
(1)風險評價與回避
結合產業鏈特征,找準指標,構建有針對性的、全面的風險評估體系,有效評估風險大小和影響程度,對于無法承受的風險要能夠及時回避。回避風險,一是要提升產業集群內企業的自我風險意識,主動規避風險,維持產業鏈條的穩定發展;二是要了解企業信用水平和經營狀況,對授信企業建立預篩機制。
(2)風險控制、轉移與止損
通過與企業信息系統的有效對接,動態跟蹤融資項目的資金流、物流性格信息,核實客戶的還款能力,以此確定每一筆融資的金額與期限。對于在風險控制過程中發現的潛在風險,可以通過購買衍生工具或保險產品來實現轉移同時要捕捉風控過程中的異常信息(交易異常、法律異常、經營異常等),及時有效的對損失進行控制,切忌風險在產業鏈條上傳導,最終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3)風險分析與總結
建立風險事后跟蹤機制,對已結束的融資項目進行總結評價,動態更新風險管理體系。
2.搭建信息大平臺
產業鏈金融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多產生于銀行與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信息平臺能夠充分、快速、有效的收集銀行所需的信息,從而為銀行的風控提供基礎性保障。信息平臺的搭建需要商業銀行對產業鏈進行深度整合,通過提供多樣化服務與聯合合作,吸引各方產業鏈主體加入到信息平臺上。對內橫向整合公司、零售、金融市場等各種產品和服務,對外縱向整合金融機構、物流監管商、交易平臺、保理機構、行業協會、專業的評估減值機構等飛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產品平臺實現的同時也就是信息平臺的構建,信息流伴隨商流而存在。再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信息進行挖掘利用,提升風險控制水平。
五、結語
與傳統融資模式相比,鏈式金融采用信用捆綁、產業鏈整體授信的方式有效降低了銀行的信貸風險,但同時產業鏈金融對風險管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整合利用將會成為商業銀行決勝產業鏈金融的重要法寶。
參考文獻:
[1]朱磊,馮銳.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探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2):22-23.
[2]張菁.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發展策略分析[J]中國流體經濟,2014(1):110-116.
[3]洪崎.產業鏈金融商業模式創新[J].中國金融,2014(01):43-45.
[4]郭曉鵬,胡光闊.基于產業鏈融資的中小企業融資及風險控制[J].中國商論,2015(Z1):66-68.
[5]楊晏忠.論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范[J].金融論壇,2007,12(10).
作者簡介:宋佳,大連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工商管理專業,研究方向:技術創新與技術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