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晴
摘要:聲樂演唱素質是幼師的重要職業(yè)素質,幼師的科學發(fā)聲對兒童早期音樂能力開發(fā)尤為重要。如何又好又快的培養(yǎng)幼師聲樂演唱技能,成為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突出問題。本文在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通過對聲樂界三種唱法的比較,得出流行唱法是最適合幼兒聽覺及幼師職業(yè)要求的唱法的結論,并提出相應的訓練方法。
關鍵詞:學前教育 ?聲樂訓練 ?流行唱法
眾所周知,歌唱對幼兒的成長發(fā)育有積極作用,歌唱可以擴展幼兒的肺活量,對兒童肺部發(fā)育和呼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歌唱還可以預防和矯正口吃,對幼兒的智力、語言、聽覺的發(fā)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大有裨益。歌唱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常見方式,是兒童最容易接受的學習形式。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兒童唱歌和說話是同樣自然的,歌唱是培養(yǎng)兒童音樂素質的重要途徑。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要求:“兒童應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chuàng)造能力,兒童在3~4歲時能模仿、學唱短小歌曲。4~5歲能用自然的、音量適中的聲音基本準確地唱歌。能通過即興哼唱、即興表演或給熟悉的歌曲編詞。5~6歲能用基本準確的節(jié)奏和音調唱歌。”從《指南》給出的明確細致指標中可以看出,歌唱在兒童藝術學習與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如此,歌唱能力亦是幼兒教師必備的重要職業(yè)技能。
一、幼兒園唱歌課現狀
(一)現狀表現
目前,幼兒園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幼兒不喜歡唱歌,大班幼兒音準較差,演唱缺乏表現力,即興表演不準確,樂感不強,幼兒音樂審美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缺失等等。部分幼兒園唱歌課教師在教唱上只是單純教唱兒歌,教師用多媒體代替教師示范、教唱。
(二)幼師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幼師問卷和學前教育專業(yè)實習生返校調查得知,很多幼師在兒歌演唱上存在困擾,主要表現在:
1.用“白聲”演唱兒歌,當音域達到a1-d2時演唱很困難。
2.部分教師認為成人的聲音很難演唱兒歌,模仿兒童音色,能力不夠。
3.“審美”能力不足,導致對歌曲的把握、處理上不夠精準。
4.部分教師明確表示在校所學聲樂演唱技術與工作實際需要不符,在實際工作中不得不用“白聲” 吃力演唱,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幼兒園幼師兒歌演唱水平,急需提高。
二、學前教育學生聲樂演唱在幼兒園唱歌課上的實際運用
目前,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都是采用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來進行訓練,經過大量時間的真假混合聲訓練,很多學生可以演唱很多具有難度的聲樂作品。當學生走向崗位,發(fā)現兒歌的音域只在c1-d2時,學生內心矛盾,處境較為尷尬:如果用美聲唱法混合聲來演唱兒歌,風格迥異,兒童不接受;如果用“白聲”演唱,當音域在a1-d2時,演唱吃力。
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演唱兒歌,用什么樣的音質打動兒童,成了幼師的課題;對于人才培養(yǎng)方而言,用何種演唱訓練方法即符合職業(yè)需求又兼顧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學情,高效進行發(fā)聲訓練,是當前學前教育專家、聲樂教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三種主要唱法的比較
(一)三種主要唱法介紹
1.美聲唱法緣起于意大利,五四運動以后傳入我國,積極推動了我國的聲樂演唱事業(yè),是專業(yè)院校培養(yǎng)聲樂歌唱人才的訓練方法。美聲唱法的特點:“通、實、圓、亮、純、松、活、柔”。聲音通暢是美聲唱法的第一大標準,聲音結實、音量大、持久性強、具有穿透力,是美聲唱法另一顯著特征。美聲唱法在演唱時,強調身體放松,形成共鳴腔體,追求“金屬音”。在歌唱時,美聲唱法要求聲音注重表達,要具有線條感、對比性,對氣息量要求較大。
2.民族唱法從廣義上包括戲曲、曲藝、原生態(tài)歌曲等唱法,中國民歌在吸取了民歌、戲曲、曲藝傳統(tǒng)聲樂的精華上,又借鑒美聲唱法科學發(fā)聲方法而形成的歌唱方法。在聲音上,民族唱法具有“脆、甜、亮、圓”的特點,要求聲音寬廣,穿透力強。在歌唱上講究“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
3.流行唱法源于西方,中國的流行音樂于上世紀30年代萌芽于上海。流行歌曲內容上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直抒胸臆。在音樂上講究簡單易唱,結構清晰,表演形式豐富。演唱上講究感情真摯,重視對歌曲感情的表達,聲音講究個性,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三種唱法的比較
1.氣息
歌唱是聲音的藝術,歌聲是由聲帶振動傳出的,氣息量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質量。“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乃聲之帥也”,氣息對于歌唱是至關重要的,美妙的聲音練成的第一步是氣息訓練。在氣息訓練上美聲唱法采取的是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力求氣息悠長、靈活,對氣息控制能力強。民族唱法采用的“腹式呼吸法”對氣息的訓練要求“氣沉丹田”。流行唱法除了在演唱“高音”和難度大的歌曲時,需要較強的氣息外,一般氣息較淺,氣息量較小。
2.發(fā)聲
在發(fā)聲上,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需要獲得明亮、圓潤、豐滿的音色。在歌唱中打開牙關,抬起軟腭,放松下巴、聲帶閉合,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歌唱,流行唱法則不需要太多的抬起軟腭,歌唱較自然輕松。
3.咬字
在咬字發(fā)聲上,美聲唱法突出“母音”,聲音渾厚;民族唱法講究“字正腔圓”、“歸韻”要求字字清楚;流行唱法咬字突出口語化,比較自然。
4.音量
在音量上,美聲唱法聲音渾厚有力,穿透性強,音量大;民族唱法聲音明亮、高亢,穿透力也很強;流行唱法在演唱上由于共鳴腔體運用較少,音量小,需要話筒擴大音量。
5.三種主要唱法在我國的發(fā)展
從音樂教育聲樂訓練來看,美聲唱法自從流傳到我國以后,涌現出很多杰出的聲樂教育家和大量的美聲唱法演唱人才。在美聲唱法傳入后,民族唱法汲取美聲唱法科學的發(fā)聲訓練,豐富發(fā)展和提高了演唱技術,深受大眾喜歡。這兩種唱法由于產生的時間早,在聲音訓練上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方法。流行唱法自上個世紀30年代傳入我國,隨著改革開放廣泛傳播開來。由于流行唱法強調個性化,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格,以致沒有太多的訓練法方法。隨著流行音樂的蓬勃發(fā)展,高校紛紛都成立流行演唱專業(yè),但都還是在嘗試、探索的階段,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培養(yǎng)體系和模式。
四、學前教育聲樂課程現狀及演唱訓練方法探討實踐
(一)學前教育聲樂課現狀
目前,學前教育聲樂教師在教學上基本以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的訓練方法為主,極少涉及流行唱法教學和其他唱法,部分原因是因為學前教育事業(yè)的現狀造成的。隨著國家的重視,高校紛紛開辦學前教育專業(yè),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在兒歌演唱上還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發(fā)聲訓練方法,這是因為兒歌演唱是一門交叉學科,擔任學前教育兒歌演唱的教師必須通曉《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wèi)生學》等幼教相關知識,了解幼兒園音樂課實際情況,在職業(yè)教育理念下,對幼師生聲樂演唱進行課程設計規(guī)劃,對現有的發(fā)聲訓練方法進行選擇。目前,從事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的師資大多為高校音樂院校畢業(yè)、具有較好美聲、民族唱法演唱技術。由于他們沒有學前教育的相關知識儲備、對幼兒園不甚了解,在教學中難免失之偏頗,脫離實際。
(二)流行唱法的選擇依據
1.從兒童聽覺發(fā)展和欣賞角度來看,幼兒在5歲前外耳道比較嬌嫩,尚未骨化和愈合,12歲時聽覺器官才能發(fā)育完善。幼兒耳蝸對聲音的感知度比成人強,對噪音非常敏感。當聲頻較高、音量較大時,幼兒會出現害怕、恐懼的心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發(fā)聲上,對聲音亮度、音量、穿透力上追求質感,當幼師歌唱音量過大、穿透力強時,幼兒會明顯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美聲唱法發(fā)聲上講求強弱起伏、聲音流動感強,在咬字上要求“豎立”,用此種方法演唱兒歌,兒童不接受。用民族唱法演唱兒歌,在發(fā)聲、咬字上較為教美聲唱法親切,但兒童還是不太喜歡。
2.從學前教育學生音樂基礎入學程度來看,幼師生大多音樂基礎較弱,對音樂課程學習有為難情緒,教授流行唱法,學生容易接受,學習熱情高。
3.從學生嗓子條件上講,美聲唱法、民族唱法要求嗓音條件要好;流行唱法則沒有太多的限制。
從以上幾點來看,流行唱法聲音是最適合兒童聽賞,適合幼師的聲樂訓練方法。
(三)流行唱法的訓練方法
目前,流行唱法沒有太多的理論技術指導,筆者通過實際教學實踐,總結出流行唱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1.氣息訓練
歌唱是建立在氣息支撐下的咬字、發(fā)聲,氣息訓練在聲樂學習中非常重要。好的聲音離不開好的氣息,好的歌曲表達更是離不開對氣息的控制運用。在實際訓練中,我們可以借鑒美聲唱法的氣息訓練方法進行訓練。在吸氣時,讓學生放松身體,感受肋骨張開,橫膈膜下沉,在嘆氣的狀態(tài)下發(fā)聲。讓學生把吸氣→發(fā)聲→收聲→換氣四個步驟做連貫,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發(fā)聲習慣。在建立自然的呼吸以后,就要鍛煉學生的肺活量了,肺活量大小決定了學生對氣息的控制能力。我們可以采用課上練聲曲、歌曲訓練,課下打嘟嚕、吹泡泡、慢跑等方式,對學生的肺活量進行訓練,提高學生對氣息的控制能力。
2.松弛訓練
歌唱要建立在松弛的基礎上,身體器官緊張會阻礙美妙歌聲的形成。在歌唱中容易緊張的器官主要有牙關、口腔、舌頭、喉嚨、下巴,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用林俊卿的“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中的無聲練習,進行張嘴,甩舌、放松聲帶等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歌唱時喉部、面部、舌頭放松的習慣。
3.混聲訓練
混聲訓練就是指把真聲和假聲進行混合,形成音色統(tǒng)一的訓練。這一訓練避免了歌唱時中聲區(qū)圓潤、結實,高音發(fā)虛、緊張,聲區(qū)音色不統(tǒng)一的問題。在訓練時,可以采用閉口音“yi”和開口音“ya”結合的練聲曲進行訓練,強調打開牙關,在打開喉嚨的狀態(tài)下連貫練習。
4.強音訓練
流行歌曲為了表達感情,聲音需要瞬間的爆發(fā)力,為了發(fā)出富有張力的聲音,強音訓練必不可少。對于強音,我們可以用跳音、頓音進行訓練。讓學生在頓音訓練中體會雙側肋骨的擴張與收縮,在跳音中感受腹部肌肉群的彈力。
5.真假聲換聲訓練
真假聲換聲訓練,是一種較難的技術,需要歌者對真假聲轉換自由,氣息控制能力要好。在訓練時,我們可以采取八度大跳的練聲曲進行訓練,使胸聲到頭聲進行轉換。
6.聲音控制訓練
歌唱是一種語言,是語言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強弱。一首歌曲中,我們不可能用一種音量,一種情緒進行演唱,這就需要我們對聲音進行控制力訓練。我們可以采用分解和弦旋律的練聲曲,注重氣息流動,強拍、長音、重音的重點演唱進行訓練。在演唱歌曲時,要分析歌曲的結構,注意語氣、情緒、音量、音色的對比,注意旋律線的描繪。
以上是筆者在流行唱法教學上的一些初探,流行唱法博大精深,以上的做法難免有不妥之處。作為一名從事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師,筆者深感流行唱法急需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完善流行唱法的科學發(fā)聲體系,加快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讓這種自然、親切的唱法成為幼師聲樂訓練的有效方法,從而提高幼師培養(yǎng)效率,為幼教事業(yè)輸送大批優(yōu)秀合格人才。
基金項目:
本文為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4年校級教研項目,項目編號:2014030。
參考文獻:
[1]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