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媒體為載體創新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的路徑探析*基金項目:重慶科技學院2014年黨建科研重點項目“以新媒體為載體創新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的路徑探析”(DJ2014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李加強王永強
重慶科技學院,重慶401331
摘要:本文從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信息傳播特性出發,對當前加強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新媒體應用于高校黨員教育培訓需要重視的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設想其傳播路徑,倡導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黨員培訓體系,并在培訓過程中注重關注黨員的內心體驗和教育培訓實效的反饋。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效黨員教育培訓;適用性分析;工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D267.6
作者簡介:李加強(1979-),河南洛陽人,重慶科技學院黨委組織人事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永強(1984-)山西長治人,重慶科技學院黨委宣傳部,講師,研究方向:法學、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信息傳播的新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①上強調,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今日發布第34次調查報告②,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5.27億,較2013年底增加269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80.9%)。
新媒體是相對“舊媒體”而言,并伴隨著媒體的發生和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概念。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各種新介質(如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進行傳播和信息交流、互動的新的媒體形態,都可以稱為新媒體。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理應從傳統的、單一的、面對面式的方式逐漸向各種新媒體輻射。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信息傳播的新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加上手機網絡和wifi的覆蓋率增加,高校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改變了以往單一的點對點、點對面的方式,而是實現了信息交互的多層次和立體化。自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更使得信息源實現多元化。
信息爆炸時代,海量信息撲面而來,改變了受眾的角色地位。在傳統媒體中,單一的信息源,具有很強的權威性。進入新媒體時代,受眾由被動接受信息,轉化為有選擇性地接受信息,甚至成為傳播源推送信息。為此,受眾實現了傳播媒介中的角色多元化。
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內容開始越發豐富起來,不僅有傳統的文字、圖片,還出現了語音、視頻等信息容量更大的內容。信息的生動性、趣味性迎合了高校受眾的閱讀心理。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加之手機網絡和wifi的不斷覆蓋,為新媒體的到來做足了鋪墊。
二、新媒體適用于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新媒體以其海量的信息、傳播的迅捷、豐富的內容,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受眾的視野。從理性分析地角度來看,不可否認新媒體是把雙刃劍。截止目前,有許多高校尚未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其中原因也不乏有對新媒體應用的擔心。新媒體適用于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需要著重把握的幾個方面有:
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中,網絡入侵、病毒、木馬等信息安全問題雖然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但是網絡攻擊和網絡防護始終處于一個相互牽制的動態平衡狀態。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興起,傳統的病毒、木馬、蠕蟲等找到了新的載體和傳播途徑。加之新媒體與手機網絡的融合,手機安全防護系統較之于PU系統的天然弱勢,使得信息安全問題在新媒體技術體系下也會呈現出新特征。
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日漸成為阻礙網絡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互聯網和手機媒體已經成為重要信息來源,面對網上的熱點事件,各執一詞的口水戰更是削弱了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新媒體應用于高校黨建工作,首先要確保發布信息的權威性,這也直接關系到高校黨建工作借助于新媒體進行培訓工作的實效性。
對于新媒體,傳統媒體所基于的“一對多、大廣播”模式雖然一直沒有改變過,但今天新媒體的“多對多、自傳播”方式,不僅使得信息的來源更加難以追溯,信息的傳播速度通過新媒體也會得到成倍甚至是幾何級數的加速化。③
總體看來,高校黨建部門應對網絡信息危機機制尚不健全,經驗相對缺乏。同時,在黨建部門既精通互聯網知識又了解黨建工作要求的綜合人才還比較缺乏,導致遇到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可能就會被動。
培訓內容單調,培訓實效性不強是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面臨的常見問題。將新媒體應用于高校黨員教育培訓
工作,只是實現了傳播載體的創新,如果不能從傳播內容上實現真正的革新,教育培訓的實效性也很難得到有效提升。
三、以新媒體為載體創新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的路徑探析
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借助新媒體在高校信息傳播中的優勢,進一步增強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的實效,具體路徑有:
新媒體應用于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首要前提是確保信息的安全。具體來說,首先,需要研究新媒體“采編播”核心業務的安全操作規范,要對有關黨務工作者進行必要的信息安全技術培訓;其次,由于高校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面向對象具有特定性和不開放性,所以要完善新媒體信息接受者的身份認證和訪問權限分配。最后,需要構建新媒體危機的應急機制和預案。
在“點擊率就是生命”的新媒體模式下,為了提高高校黨員教育培訓新媒體的傳播實效,必須借助一定的“營銷策略”。首先,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可以針對高中已發展為黨員的同學展開宣傳,然后以點帶面帶動更多的大一的同學關注黨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其次,在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黨員發展對象培養和考察過程中,可以借助于黨課教育平臺和黨課結業考試等方式,對黨建新媒體加以宣傳;再次,要加強校外宣傳。通過加入紅色網站聯盟、重慶紅巖黨校等紅色教育平臺,提高高校黨建新媒體的知名度。
要區別于傳統的教育培訓方式,就一定要借助于新媒體的優勢,突出傳播內容的吸引性。第一,突出趣味性。要改變傳統黨員教育培訓以空洞說教為主的方式,一定要用受眾新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如可借助微視頻、圖品、語音等豐富形式,對某一教育主題進行詮釋。第二,增強服務性。教育與服務結合才能更好發揮教育的效果。通過新媒體便捷、迅速的信息交換,使學生學有所獲,求有所應,聲音得到反饋,思想得到關注。
新媒體之所以得到如此快速的傳播,與其及時的互動性有很大關聯。在新媒體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搭建起對新媒體傳播效果進行評估的測量模型,從點擊率、參與度、影響力和執行力四個方面來衡量新媒體的傳播效果。以微信為例,可以借助點贊率、微信轉發率、評論數量等來考察該教育培訓項目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
[注釋]
①2014年12月28日—29日在北京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分管負責同志,黨委教育工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單位負責同志,解放軍總政治部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部分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代表等出席會議.
②http://tech.sina.com.cn/z/CNNIC34/.
③楊義先等.三網融合時代新媒體安全的新問題[J].計算機安全,2011,03:13.
[參考文獻]
[1]陳秋余.基于場域理論視角:網絡環境下高校黨建創新研究[J].安徽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154-155.
[2]唐露荷等.新形勢下創新高效學生黨員教育培訓辦法研究[J].南方論刊,2014,6:108-110.
[3]冼季夏,梁慶周.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員全程化教育工程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