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雨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了解與把握職業教育學習主體的網絡應用行為特征越來越凸顯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新鄉市內四所中職學校的四百余名學生的網絡應用行為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總結得出中職學生網絡應用行為的若干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思考。
關鍵詞:中職學生;網絡;網絡應用行為;調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2-0020-06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界革新舉措頻頻推出,特別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積極探尋職教現代化創新之路。總結起來,共有五個方面的革新:第一,以信息化教學大賽為抓手,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第二,建設專業化的數字資源庫,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第三,構建專門的信息化機構,推進信息化事業的發展,成立全國教育領域第一個信息化工作委員會和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第四,按照職業教育規律設計中國職教信息化之路,2010年印發了《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2012年又根據職業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率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第五,組織信息化專題培訓,不斷將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高度。這些創新舉措的實施大大促進了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的信息化發展。研究顯示,在教學內容的信息化和教學環境的信息化等方面,中等職業教育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教師信息素養明顯提升,初步形成了專業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但也存在一個不容樂觀的問題,中職教育整體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還不高,尤其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程度較低。這已成為中職教育發展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然而,信息技術與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在具體實踐中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合二為一”,在其整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對教與學兩個主體有深刻了解和把握。以往的研究往往更多地關注教學主體,而忽視對學習主體的深刻了解與把握。在職業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開展有關中職學生主體的網絡與學習方式的研究,深入了解新一代中職學生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行為,無疑是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整合以及攻克某些教育信息化難題的明智之舉。
相關研究綜述
自網絡普及以來,有關學生網絡應用行為的研究就一直是國內外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Steve(2002)對全美學生的信息技術使用調查顯示,96%的8~18歲學生已經開始接觸或應用網絡,幾乎100%的16~18歲學生都使用網絡。Ybarra ML(2005)的調查發現,美國12~18歲的年輕人中超過90%已經在使用互聯網。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8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網絡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越來越高,青少年網絡應用也越來越呈現出低齡化的態勢。另外,一些學者還對青少年學生的網路應用特征或網絡學習特征進行了探索。如Berk(2009)對網絡時代學生特征進行了研究,總結出了網絡時代學生的20個基本特征。Brown(2012)對網絡時代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分析,提出了10個主要特點。近年來,一些國家如韓國、英國、土耳其、挪威等也開展了規模較大的有關學生使用網絡情況的調查,目的性都比較明確,通常與網絡成癮、網絡犯罪或網絡新技術等具體問題有關。
我國從2001年開始研究學生網絡使用問題,起初主要是面向大學生的調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從2008年起開始對全國范圍內的青少年網絡應用行為進行普查,并且每年發布一份上一年的研究報告,至今已發布了7份。最近一份的年度報告指出,截止2013年12月,我國的青少年網民達到2.56億,普及率高達71.8%,其中,中學生群體所占比重較大,占到了總數的38.3%;青少年手機網民2.21億,手機上網比例達到86.3%,手機成了青少年上網的重要工具。近年來,一些專業的研究團隊也開始關注于對青少年學生網絡使用情況的調查,如黃榮懷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聯合北京師范大學于2012、2013 年連續兩次發布了《北京市中小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藍皮書》;2013年底又聯合華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和渤海大學等高校開展全國范圍內的調查,并于2014年5月發布了《2014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藍皮書》。這些報告的公布為更好地了解我國中小學生的網絡應用行為與網絡學習、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然而,總結我國近年來有關學生網絡使用行為的研究,在調查對象上主要關注對大學生、中學生、高職生、小學生的調查,其中對大學生的調查最多。相對而言,還缺乏對中職學生足夠的關注。筆者在文獻檢索中發現,目前有關中職學生網絡問題的研究大多關注中職學生網絡成癮、網絡道德和網絡應用心理等問題,對中職學生網絡使用問題的研究不多,而對中職學生應用行為的調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當前職業教育信息化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還未對中等職業教育學習主體的信息化行為有一定的了解實屬不該。為了促進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持續發展,制定行之有效的推進政策,組織面向中職學生的調查,深入了解他們的網絡應用行為,變得越來越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設計
關于網民網絡應用行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有學者把社會領域內網絡應用行為的研究劃分成兩類:一類是網民網絡使用行為的調查;另一類是網絡行為的實質、特征、類型及影響因素的研究。本研究屬于第一類研究,主要對中職學生的網絡應用行為特征進行系統的調查與分析。
(一)研究對象
筆者以新鄉市四所中職學校的一、二年級學生為調查樣本,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調查。共抽取了9個班級,包括一年級6個班,二年級3個班。其中,一年級學生占總數的74.6%,二年級學生占總數的25.4%;男生占總數的66.8%,女生占總數的33.2%;生源分布狀況為81.5%的學生來自農村,13.7%的學生來自城鎮,4.0%的學生來自中小城市,只有0.7%的學生來自發達城市。
(二)研究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以發放問卷為主。問卷制定主要參考了梁林梅教授編制的“蘇南地區中學生網絡應用行為”調查問卷和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專業協會EDUCAUSE的“大學生與信息技術”調查問卷,主要選取了其中的一些關鍵題項,修訂改編成本次調查問卷。本卷共有27個小題,主要包括學生基本信息、網絡應用的總體狀況、網絡學習行為、網絡娛樂與交往行為以及手機應用行為等五個方面。
(三)數據分析與整理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0份,有效回收率為92.5%。調查結果通過Spss21.0和Excel 2007進行統計分析。分析類型主要包括單項題的描述統計分析、復選題的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子方差分析等。
分析與討論
(一)網絡應用總體狀況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中職學生(99.3%)每天都要上網,88.3%的學生每天都要通過手機上網。從設備擁有或接入條件上看,86.3%的中職學生家中擁有電腦,51.6%的中職學生有自己的電腦;94.3%的中職學生擁有手機,其中91.4%的手機是智能手機,8.6%的手機為普通手機,95.7%的手機已開通了上網功能。另外,中職學生的電子郵箱擁有率為71.1%,其中最常用的郵箱為QQ郵箱(89.0%)。從經常上網的場所看,69.0%的中職學生經常在自己或親友家上網,6.8%的學生經常在學校上網,18.8%的學生經常在網吧上網,另外還有5.4%的學生經常在其他場所上網。從網齡上看,大部分中職學生較早就開始接觸網絡,具有一定的網絡應用經驗與技能。有11.7%的學生第一次上網時間發生在小學以前,39.6%的學生是在小學期間,45.0%的學生是在初中期間,只有3.7%的學生上中職以后才開始上網。
可見,網絡已成了中職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其網絡應用呈現出低齡化的特點。
(二)主要網絡應用活動分析
對中職學生日常上網活動的調查顯示,他們上網經常做的五件事為(按前后排序):聊天(76.6%)、看視頻(68.8%)、收聽/下載音樂(60.1%)、玩游戲(49.7%)和搜索查詢信息(41.8%)等,如圖1所示。
在對手機上網的調查中發現,中職學生通過手機上網經常做的五件事為(按前后排序):聊天(85.5%)、收聽/下載音樂(61.5%)、玩游戲(47.5%)看視頻(46.2%)和搜索查詢信息(30.9%)等,如圖2所示。
另外,對中職學生經常訪問的網站統計中發現,中職學生最經常訪問的三類網站為(按前后順序):音樂類網站(65.1%)、視頻類網站(63.2%)和游戲類網站(47.0%),如圖3所示。
通過對中職學生日常上網活動、手機上網活動和經常訪問的網站統計可以發現,中職學生的網絡應用行為主要還是以休閑娛樂為主,娛樂性是吸引他們應用網絡的重要原因。
(三)網絡應用時間分析
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適度上網(以平均每天上網2小時為標準,低于2小時為適度上網,高于2小時存在過度上網的嫌疑),一部分學生存在過度上網的嫌疑。從上網時間上看,有27.0%的學生每周上網時間少于5小時,28.6%的學生在5~15小時之間,18.3%的學生在15~25小時,9.3%的學生在25~35小時,有16.9%的學生每周上網時間在35小時以上。
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上網時間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p<.01),二年級的中職學生比一年級的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于上網。
不同生源地的中職學生在上網時間上存在著差異性(p<.05)。具體而言,來自農村的學生與來自城鎮的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農村學生用于上網的時間明顯比來自城鎮和中小城市的學生上網時間短,而城鎮學生與中小城市學生之間、發達城市學生與其他三類學生之間在上網時間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網時間上,男女學生之間、不同學習成績的學生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這與梁林梅等研究結果大相徑庭)。
(四)對信息技術(網絡)應用的態度及對自身信息素養評價分析
在對信息技術(網絡)應用的態度調查中,有69.3%的中職學生比較喜歡或非常喜歡信息技術并會積極使用,29.9%的學生對待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一般,但必要時會嘗試使用,僅有0.8%的學生不喜歡或非常不喜歡信息技術。可見,整體上中職學生信息技術(網絡)應用的態度還比較積極。然而,中職學生對其信息素養的評價卻普遍不高,有55.7%的學生認為其處于中等水平,18.6%的學生認為其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7.9%的學生認為其信息技術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或較高水平。另外,還有7.8%的學生認為其信息技術水平較差。但是,在對具體的信息技術技能調查中發現,中職學生對“網絡搜索”技能較為自信,如表1所示。
不同成績的學生在對自己信息素養的評價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p<.001)。具體而言,自我評價成績較差學生與成績中等、成績中等偏上和成績優等的學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自我評價成績較差的學生對自己信息技術水平的評價比其他三類學生都要低;自我評價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對自己信息技術水平的評價比成績中等、成績中等偏上和成績優等的學生也都低;成績自我評價中等的學生對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的評價比成績優等學生低;另外,自我評價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和成績優等學生之間在對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評價上沒有顯著的差異,如表2所示。
不同生源地的中職學生對自己信息素養的評價存在明顯的差異性(p<.01)。具體而言,來自農村的學生與來自發達城市的學生、來自城鎮的學生與來自發達城市的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發達城市的學生對自己信息素養的評價比農村學生和城鎮學生都要高,來自農村的學生與城鎮學生、中小城市學生之間均沒有明顯的差異。詳見表3。
(五)看待信息技術(網絡)對學習的作用分析
關于信息技術(網絡)對學習的作用,中職學生持比較積極的態度,超過95%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對學習有幫助或在某些方面有幫助,僅有不到1.5%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對學習沒有幫助。另外,還有3.3%的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對學習的作用持模棱兩可的態度,如圖4所示。但在信息技術對學習的具體作用上,“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被學生放在了第一位(85.9%),緊隨其后的是便利性(64.8%)、有助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43.9%)、改進學習(43.6%)、節省時間(33.3%)、幫助管理課程活動(25.5%)等,還有小部分學生選擇了其他作用(13.0%)。
另外,不同成績的學生看待信息技術(網絡)對學習的作用有顯著的差異性(p<.001)。具體而言,自我認為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與自認為中等偏上、優等的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成績中等偏下學生對信息技術對學習作用評價較低;自我認為成績中等的學生與自我認為成績優等的學生看待信息技術對學習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差異,成績中等的學生評價比較低,成績較差、成績中等偏上和成績優等的學生均沒有顯著的差異,如表4所示。
(六)獲取信息技術(網絡)技能的途徑分析
有近六成(58.9%)的中職學生認為其信息技術(網絡)技能的獲取途徑為信息技術課,17.2%的學生來源于自學,15.5%的學生通過網絡習得。另外,有8.4%的學生通過親友幫助和其他途徑獲得,如圖5所示。可見,信息技術課是中職學生獲取信息技術(網絡)技能的主要途徑。
在中職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評價上,有93.2%的中職學生對所在學校開設的信息技術課持滿意的態度,僅有6.8%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由此可知,信息技術課對中職學生獲取信息技術(網絡)技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
另外,中職學生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評價也較高,超過90%的學生認為其所在學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在中等或中等以上層次,僅有6.3%的學生認為其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較低,如圖6所示。
(七)網絡應用中的問題分析
盡管這一代中職學生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成長起來的“數字一代”,網絡已經成為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職學生在網絡應用過程中的“數字鴻溝”仍然不容忽視。
在信息技術設備擁有上,13.7%的學生家中還沒有電腦,5.7%的學生還沒有自己的手機,這在一定程度阻礙了中職學生的網絡應用;在對自己信息素養的評價上,有7.8%的學生認為其信息技術水平還很差,特別是來自農村的中職學生對自己的信息素養尤為不自信;在影響中職學生使用網絡的因素調查中發現,網絡太慢被放在第一位(51.8%),沒有時間位于第二位(42.7%),缺乏自制力位于第三(27.3%)。
另外,部分中職學生在信息技術(網絡)的應用上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有16.9%的學生每周上網時間超過35小時,存在過度上網的嫌疑。中職學生對網絡依賴的調查中,有4%的中職學生存在嚴重的網絡依賴問題,如圖7所示。
此外,在對中職學生的網絡學習應用與網絡娛樂或交往應用的對比中發現,與國外相關研究結果相似,信息技術(網絡)在中職學生學習方面的應用遠遠低于在娛樂與交往方面的應用,中職學生在娛樂或交往方面對網絡的依賴要遠遠大于其在學習上的依賴。可見,信息技術(網絡)對學習的促進作用還未能夠得到充分彰顯。
研究結論與思考
從本次調查結果數據上看,主要的結論有以下幾點:(1)中職學生的網絡應用條件已具備,網絡已成為中職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網絡應用顯現出低齡化的特征;(2)網絡娛樂性是中職學生應用網絡的重要原因;(3)在網絡應用時間上,中職學生間存在多樣化的差異;(4)中職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網絡)的態度比較積極,但對自身的信息素養評價普遍不高,不同成績、生源地的中職學生在信息素養自我評價上存在差異性;(5)在信息技術(網絡)對學習的作用上,中職學生的態度比較積極,不同成績的中職學生存在差異性;(6)信息技術課是中職學生獲取信息技術(網絡)技能的重要途徑,中職學生對信息技術課和所在學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評價較高;(7)盡管當代中職學生被譽為“數字一代”或“數字原住民”,但其網絡應用的“數字鴻溝”依然存在。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呈現出令人鼓舞的發展趨勢。但由于中職學生年齡特征、學習任務及畢業出路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在思想和行為等方面存在著不同于其他學生的特點。因此,在中職教育信息化發展上,如果僅僅依靠借鑒中小學教育或高等職業教育的信息化經驗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并且缺乏針對性。中職教育信息化發展有必要探尋自己的發展之路,關于學生信息化行為的研究無疑是一個有力的突破口。如果能夠深入、系統地分析與掌握中職學生的信息技術(網絡)應用行為,根據其行為特點,結合中職教育的發展規律進行因地制宜的信息化部署,循序推進,在實踐中無疑會少走許多彎路或錯路。
參考文獻:
[1]陳琳.中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創新特色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3):12-18.
[2]陳宗勝.淮安市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2(7):54-57.
[3]黃榮懷,王曉晨,周穎,董艷.數字一代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4]Steve. J.The Internet Goes to College:How Students Are Living in the Future with Today's Technology[DB/OL].[2014-07-15]. http://www.eric.ed.gov/PDFS/ED472669.pdf.
[5]Ybarra ML.Exposure to internet pornograph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national survey[J].Cyberpsy-cholBehav,2005,8(5):473-86.
[6]OECD. New Millennium Learners-Initial findings on the effects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on school-age learners[DB/OL].[2014-07-15].http://www.oecd.org/dataoecd/39/51/40554230.pdf.
[7]R.A. Berk.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Net Generation[J].Transformative Dialogues:Teaching & Learning Journal,2009,3(2):1-23.
[8]周穎,黃榮懷. 國內外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調查和對策研究述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3):20-23.
[9]CNNIC.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DB/OL].[2014-07-1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t20140611_47215.htm.
[10]黃少華,武玉鵬.網絡行為研究現狀:一個文獻綜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2-39.
[11]梁林梅,李鋒慶.蘇南地區中學生網絡應用行為調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10):86-92.
[12]梁林梅,李逢慶.信息技術與大學經歷:北美高校的現狀及特性評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2(2):77-83.
[13]黃榮懷,等.2014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藍皮書[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