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繼英
【摘 要】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使得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不容樂觀,校方教育目標偏離,校園文化缺失,師資隊伍和學生自身觀念存在問題,都對中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帶來影響。應當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創新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營造優良的教育環境,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從而提升中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 思想政治教育 時效性
1 影響中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因素的分析
1.1教育教學環境面臨考驗,亟待改善
第一,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使得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不容樂觀。首先,中職生在市場經濟的負面沖擊下,易出現價值觀混亂的情況。市場經濟所遵循的等價交換原則以追求超額的利益為目標,存在著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等現象對中職生的思想品德造成不良影響。不良風氣和思想導致學生缺乏偉大的社會理想,僅僅追求個人得失和眼前利益。其次,經濟全球化和新興媒體的沖擊,給中職生帶來不良引導。經濟全球化企圖風化與瓦解我國民族團結的不良思想,對于思想意識形態還不成熟的中職生構成威脅,導致部分學生的政治信仰動搖或淡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極大挑戰。信息技術使得新興媒體大量產生,并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全社會,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上提升,但各媒體對于錯誤輿論的強化也使得缺少判斷力的中職生盲目追捧和認同,偏離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第二,校方教育目標偏離,校園文化趨于缺失。中職院校的教育目標在于培養高技能高素養的實用人才,校方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忽略,使得教育難以得到切實貫徹。校園文化是以育人為導向的群體文化,有助于促進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陶冶道德情操。然而中職院校因具備社會性和職業性特點,往往僅重視就業等功利性的目標,校園文化缺失使得中職生在校園中缺乏歸屬感,缺乏追求高尚人格的動力與導向。
1.2師資隊伍和學生自身觀念存在問題
第一,中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有待加強,教師的熱情不夠。師資隊伍的素質是提升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之關鍵問題,教師是教育過程當中最為活躍的因素,起到主導作用。教師既要懂得理論的知識,又了解專業的技能,能將理論與專業的實踐操作互相聯系。實際當中,多數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理想信念和社會現實脫節,使得教學內容的公信力缺乏,無法在教學中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影響教育的實效性。此外,教師的道德情操和品德對于教育具備潛在的導向示范作用。部分教師在功利主義的思想侵蝕下,價值觀存在偏離,對于學生缺少必要的關心和指導,使得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感和認同感降低,甚至部分學生排斥或鄙夷教師所教授的課程,致使教育的實效性低下。第二,大規模的招生使得生源質量降低,學生本身心理和學習動機不端正。中職院校屬于第二批次招生,同時中職院校為了生存往往招收低于錄取分數線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基礎知識差,對于知識的領悟力和理解力比較差,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較為薄弱,直接對教育產生負面的效應。一方面,因未達到高中院校錄取要求而就讀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認為自身能力差且學歷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多數中職生情緒低落、悲觀,無心向學。另一方面,中職生的成才欲望強,主觀地將中職教育看作就業教育,忽視其他素質知識的培養。
2 提升中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2.1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創新教學方法
第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敢于質疑,形成自身獨特的見解,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并通過課堂參與將能力和素質轉化成日常行動。中職生具有思維活躍、好動活潑、厭惡呆板理論知識的特點,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有助于營造活躍輕松的氛圍,創造體現學生的平臺,讓學生在教學當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感,進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二,運用先進的科學信息技術,借用網絡進行教學。隨著信息網絡的高速普及,與其防范網絡對中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如主動開拓網絡新陣地,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開辟新的教育渠道。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傳授者,應當與時俱進,將網絡當中的新信息和實際課堂聯系,適時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師與學生的雙向反饋和聯系,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在校園網絡當中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題,將相關的信息、政策公開以供學生瀏覽訪問,運用網站開展理論和形勢政策教育;將教學內容或專題報告制作成課件上傳到網絡,供學生自由瀏覽,使得校園網絡真正地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渠道。因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中職生的生活閱歷少,法律意識不強,應該通過專題辯論、知識競賽等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的形式,不斷提升中職生對于網絡法制意識和道德規范的認知,引導其正確地運用網絡,提升其道德責任感和信息鑒別能力,自覺養成健康、文明、科學的上網習慣。
第三,將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于實踐。中職院校的教育特性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實踐提供優勢,應當充分地利用實踐單位積極正面的教育資源當作開展教育的一手素材。利用員工優秀的事跡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勇于奉獻和愛崗敬業的精神;通過企業文化和發展歷史的熏陶,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和歸屬感,培養愛國的情懷;通過在企業當中現場的實習,提升中職生對于自身專業的認識,激發職業自豪感,形成積極良好的職業方面的道德品質。通過中職院校校企聯合的特殊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輻射到校外的實踐教學當中,提升中職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2.2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第一,應當根據中職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運用心理教育的相關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養,使得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與良好的心理品質。中職院校展開心理疏導最為快捷的方法是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其次是可專設心理咨詢中心、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建立健全專職的心理教師團隊進行輔導。可運用網絡聊天工具等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避免面對面的咨詢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鼓勵學生正視自身問題,緩解學生不良的情緒。 第二,學生自主學習是提升思想政治素質的一個關鍵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要通過學生本身的思想矛盾運動得以實現。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鼓勵學生自我教育、選擇、判斷和反思,正視自身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劣勢,也看到技能上的優勢,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勵學生發表自身獨到的見解,教師引導學生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激勵學生為達到目標努力奮斗,促進學生奮斗的決心與毅力。工作實踐過程,應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和學生聯系密切的優勢,鼓勵社團開展形式活潑、內容健康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當中實現自我的價值,提升綜合素質。
2.3營造優良的教育環境,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
第一,應當營造良好的社會和校園環境。社會輿論錯誤的導向使得中職生產生自卑情緒,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政府與教育部門應當利用各類途徑加大對中職教育的宣傳,讓社會對于中職教育有著科學全面的了解,糾正社會對于中職教育在認識上存在的偏差,提升中職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相關部門要健全完善網絡管理機制,進行不健康信息的過濾,充實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內容,運用網絡教育陣地引導學生健康上網,提供豐富綠色的網絡精神文化食糧。大量地投入人力和物力,完善校園當中藝術文化、學習生活等相關硬件設施,建設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設備設施與活動場所,為學生成長奠定良好平臺。政府還應當做好校園周邊的環境政治工作,對于經營規范不符合或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較大影響的場合,應該適當取締,營造和諧寧靜的校園周邊外部環境。第二,優化教育隊伍,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應當堅定自身的信念,提升自身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力;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和言行舉止,通過自身示范讓學生信賴政治理論與道德理論,以期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應當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嫻熟的教學技能、良好的親和力,深入淺出地解釋深奧抽象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理論,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結語
中職生具備自身獨有的特點,這要求中職院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制定時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可行有效的方法途徑。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長期又艱巨的過程,與教育環境、學生本身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中職院校需正視當前中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略;需創新教育機制,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確保中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云.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討[J].福建建材,2012.
[2]連瑞慶.以人為本,關愛每一位學生[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3]李福森.新時期中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J].傳承,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