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蘭
【摘 要】交互式語言教學的基本特質是互動性,語言教學的內容通過互動和交流的形式進行。開展交互式課堂教學的常用形式是多樣化的小組活動,教師在交互式課堂中擔任著指揮者、管理者、促進者、和信息提供者等角色。作為心理素質的重要部分,情商培養在教育界備受關注,是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交互式語言教學來說,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健全的個性品格,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進而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面。交互式語言教學原理給語言教學中的情商培養開辟了新的路徑。從交互式語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和課堂組織的形式來看,教師可以從對教學材料的恰當處理、課堂活動的靈活設計以及小組人數與內容的合理安排等,幾方面將促進情商的培養與語言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交互性 英語教學 情商培養
作為心理素質的重要部分,情商的培養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情商培養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及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所具有的價值。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商培養具有深遠積極的意義。對于交互式語言教學來說,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塑造學生的個性品格,無疑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而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方面。 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交互式學習過程中情感的變化,培養學生健全的品格和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使語言教學具有更寬泛的教育意義。
一、交互式語言教學及其規定
針對外語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習結果的多種因素,如學習者個體差異、學習目標、教學環境、教師的水平等各種要素的動態關系,布朗提出了交互式語言教學原理。他認為 “交互是兩者或兩者以上的人們在思想、感情或者觀念上的共同交流,并因此在彼此間產生相互影響。”[1]在這里,交互式語言教學提出了第二語言教學新的理念和路徑。基于對影響學習結果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教師要想取得語言教學的成功,必須將方法視為一個靈活、動態、隨時可以調整的開放系統。交互式語言教學的基本特質是互動性,語言教學的內容通過互動和交流的形式進行。同時,它將語言教學的首要目標視為培養學生的交互能力,即語言實際運用能力。這種交互體現在雙向交流上,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單一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參與、師生的合作及其情感的交融。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雙向互動交流,相互補充和影響,師生之間既有知識上的交流,又有心靈與情感上的溝通。
一般來說,開展交互式教學的常用形式是小組活動。小組活動的任務可以多種多樣,其中有游戲、模擬角色表演、完成項目、戲劇、自由發表意見、訪談、信息咨詢、拼圖游戲式的練習、解決問題、交換意見等。當然,為了使小組活動能取得預期效果,需要精心設計和安排這些活動,還需要過程監控和后續活動。根據布朗的觀點,小組活動能產生互動的語言,給學生發揮主動性提供機會,給學生提供面對面交流和協商的機會,能讓學生有擴展對話交流的機會;小組活動也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情感氛圍,幫助學生消除緊張、拘謹和焦慮感,在小組內學生“安全感需求” [2]得到滿足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小組活動還能促進學習者的責任心和自主性,小組活動給予小組每個成員在活動行為和進展方面大致均等的責任,個人很難“隱藏”其中;小組活動還是邁向個性化教學的一個步驟,小組可以幫助具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完成各自的目標,教師可以識別和利用其個體差異(年齡、認知風格、文化遺傳等),選擇不同任務分配給不同小組。
根據布朗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師在交互式課堂教學中擔任著控制者、指揮者、管理者、促進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在實施交互式語言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掌控課堂,決定學生要做的活動。作為指揮者,教師需要使學生關注自己傳達的信息,積極參與到自己設計的教學活動中來,保持教學過程的順暢和有效,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參與現實生活中的即興實踐。作為管理者,教師設計課堂和課程模塊,組織安排課堂時間,然而會讓學習個體在課堂范圍內保持自己的創意。作為促進者的教師需要提供必要的輔助和支持,幫助學生清除學習障礙,消除思想顧慮和消極情緒,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更深入。作為資料提供者的教師是在學生需要和尋求幫助時向學生提供建議和意見。
總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設計教學過程,控制、組織和管理課堂教學環境,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小組活動和任務,并給予學生清晰的指導, 協助處理小組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小組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小組活動完成后還要給予具體反饋意見。
二、情商的內涵與展開的維度
情商是大眾熟知的概念,又稱為情緒智力,是近些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一個相對新穎的心理學名詞。約翰·梅耶和彼得·薩洛維于1990年首先提出情緒智力的概念。隨著丹尼爾·戈爾曼在其《情感智商》一書中,系統地討論了情緒智力的含義,其心理機制以及對成功的影響, “情商”一詞廣為流傳。戈爾曼主要把情緒智力分為以下五個維度:“認識自我情緒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 [3]。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情商在這五個維度中的內涵。
1.認識自我情緒的能力
認識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即知道自己當前的感受,能正確認識自我。對自己的情緒更加確定的人能及時調節和控制自我,能更好地駕馭自己的生活,并對自己生活中的個人決策有更可靠的感覺。
2.妥善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妥善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是建立在認識自我情緒能力基礎之上的一種能力,是指能控制或處理好焦慮、憂郁、憤怒、 失敗等情緒的影響的情感技能。能夠妥善管理自己情緒的人更容易從生活中的挫折和煩惱中恢復過來。
3.自我激勵的能力
自我激勵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自制力和應變能力。自我激勵能力強的人能很好地控制情緒,延遲滿足,抑制沖動,做事情更有成效。endprint
4.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指不僅了解自己的情緒,還能感知、體察周圍他人情緒的能力, 是一種人際交往能力。情商高的人善于體察別人所需和所想,能夠同情別人,善解人意,為別人著想。
5.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
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即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是一種通過與他人自如地交流來掌握人際關系的社交技巧。這種能力加強人的知名度、領導力以及人際關系的有效性。
情緒智力理論被廣泛運用于商界,在教育界也備受關注。從不同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到情商培養的意義和必要性。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主張人的全面教育,認為教育應包含人的認知和情感,即整個人的發展,而不僅僅是關注知識的傳遞和認知技能的培養。人本主義強調教與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重視認知與情感之間的關系等等,都與情緒智力理論研究的內容相關。在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體現了在語言學習中進行情商培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建構主義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主張讓學生從自身知識、經驗背景出發,自己進行意義的建構,而不是令其接受現成知識。建構主義還認為教育者應該為學生提供富有個人意義的學習過程和經驗,教師應成為學習者和這種過程與經驗之間的中介體。從中可以看出,具有個人意義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是與情商培養有緊密聯系的。由此,情緒智力理論把傳統的認知能力結構擴展到了情感領域,將其作為一種能力,并概括了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與相互滲透的結構特征。
情緒智力被普遍認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環境熏陶和錘煉下可以培養和提高的。隨著大學畢業生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日益提高。有調查研究表明,“情商與就業質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從對就業全過程的分析來看,從準備就業到適應從業,甚至到職業生涯的成功,情商都比智商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4] 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情緒智力水平,以提高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就業質量。
三、學生情商培養的路徑與方式
交互式教學理念給語言教學中的情商培養開辟了新的路徑。交互式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從交互式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來看,教師實際上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和權威者變成了知識設計者,以及教學資源的優化者,知識的導航者,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者。那么,結合情商概念涵蓋的維度,可以從以下方面思考在語言課堂中進行情商培養。
1.教學材料的恰當處理
布朗提出教學材料應當與教學計劃或目標相適應,以滿足學生的需要。 “教材的使用可采取三種策略:引進、自行編寫和改編。其中任何一個或全部策略都將對所涉及的教學目標有幫助。”[5] 這樣,材料就是為教師所靈活使用的資源,而不是阻礙教師進行課堂努力的束縛。在教學策略上,運用盧家楣提出的心理匹配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處理教材,使之呈現的教學內容被學生主觀上感到滿足其需要,從而達到教學材料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一,以有效調節學生的學習心向,提高學習的積極性。”[6] 和發掘情感策略,即“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加工提煉,使其內隱的情感因素得以充分發掘,讓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獲得相應的積極情感體驗。” [7] 教師可以結合情商概念,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需求,以大學英語教材內容為基礎,通過補充材料或對外語教材內容做恰當處理,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和有助于培養學生情商的內容,設計成聽力補充練習、討論的口語話題、泛讀任務、段落仿寫(結合需要操練的詞匯、短語或句子結構)、翻譯等形式將情商培養有機融入和滲透到語言教學的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在幫助學生強化所學的詞匯、結構、句式、語篇知識的同時,也從情商概念涵蓋的維度方面培養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實現學習者的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統一發展。
2.課堂活動的靈活設計
交互式語言教學的基本特性是互動性,常用的教學形式是小組活動。在交互式英語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充分運用對教材的處理、設計游戲、角色表演、完成任務、訪談等一系列小組活動,使課堂充滿趣味性,有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幫助消除學生的焦慮感、緊張感和拘謹感,使學習者不斷加強自我激勵、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并通過這些小組活動給學習者提供相互交流、認識自我、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的機會,對這些活動本身的參與就有助于情商的培養。另一方面,交互式教學中還強調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教師在教學中以愛心、耐心、誠心與學生建立平等、融洽、合作、和諧的關系,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可以從情商概念涵蓋的維度,將自己要表達的有助于情商培養的觀點、價值觀等自然地融入自己跟學生的溝通中,融入在設計的小組活動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促進學生情商的發展。
3.小組人數與內容的合理安排
交互式教學中常用小組活動形式,其中的分組討論(不同于pair discussion)能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充分展示,是教師經常采用的形式。這一形式中每個小組的成員最好控制在3—6人。人數太多,不能保證參與者說話的機會,不利于交互活動的展開和交互能力的培養。人數適當,每個人都有機會和充足的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每個參與者的地位平等,降低了語言交流時的焦慮度,而且都有機會聽取小組其他成員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更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了解彼此,更有助于小組成員團結合作,促進情商的發展。
此外,教師設計的交互式活動圍繞情緒智力培養的內容展開的同時,也要符合學習者所處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和學生的語言水平。應該使內容對學生個體來說具有充分的個人意義,符合學習者對知識、情感、意志等的需求和對生存、工作、發展的需要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的活動難度要適宜,既不能讓基礎較差的同學感到太難產生挫敗感和畏懼感,也不能太簡單讓基礎好的同學覺得太容易而失去興趣, 要確保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來,這樣才能達到促進情商發展的目的。
在交互式教學理念的啟示下,教師從正確定位自身在課堂的角色,對教材做適當處理,以及對小組活動的內容和難度因人制宜地處理等幾方面入手,靈活運用交互式語言教學,能夠將促進情商的培養與語言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9.
[2]Williams, M. & Burden, R.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3-34.
[3]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M]. New York: BantamBooks, 1995:46-47.
[4]張亞利.關于大學生情商水平與就業質量的相關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4.
[5]Brown, D.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7.
[6]盧家楣.教學心理學情感維度上的一種教材處理策略——心理匹配[J].心理科學,1998(21):506.
[7]盧家楣.發掘情感策略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1,24(6):6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