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玲
傳統的大學生管理方式面臨挑戰,伴隨著高職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各種管理的壓力隨之而來,在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上做出改進創新,從而完成學生管理的需要,是高校創新管理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學生管理的影響因素以及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進行了詳細解讀,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高職院校規模快速增長給管理帶來壓力
根據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提出了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穩步發展全日制??平逃?,積極發展非全日制專科教育,2015年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總數達到1390萬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穩定在1000萬左右的發展目標。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的數量與招生人數呈平穩上升的趨勢,有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職院校數達到了1297所。占國內普通高??倲档?1%,本專科招生人數達688.83萬人,比2011年增長了1.08%。伴隨而來的是高校硬件設施跟不上與教育管理問題的壓力,而這些問題的產生,直接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
二、新時代賦予學生新的心理特點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要求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較高,現代人生存壓力普遍較大。專家認為,當前社會正經歷著巨大變革,青年大學生面臨種種適應壓力:社會變動壓力、價值沖突壓力、文化移入壓力、生活事件壓力、目標——努力不符壓力、角色沖突壓力和角色區分壓力等,現代社會媒介比傳統媒介影響大,因其傳播范圍廣、蘊含內容復雜、信息含量大、呈現模式多樣以及強大的滲透性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巨大,特別是一些負面的信息,充斥著暴力、色情以及對青年大學生的錯誤價值導向,使大學生容易陷入一些心理問題,如偏執、自閉、上癮、強迫、抑郁等。導致意識與現實脫節,自我封閉以及意識內化,以及強烈的自我為中心意識。這些對構建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良好的自我管理環境有較大的負面阻力。大學生處于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大學期間是他們人生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走向社會前的實習期,現代社會家庭教育模式下,許多大學新生缺乏自我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進入大學后,學習和生活的環境發生很大改觀,這時他們既有對新環境的恐懼和無助感,又有離開家人和原先熟悉的環境后的孤獨失落感,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常常會帶來一些心理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數量和頻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尤其當前高職院校獨生子女和貧困生“雙高”的現象日益突出,獨生子女個性較為張揚,抗挫折能力差。而部分貧困生由于在價值觀念、生活習慣方面存在差異,較難與他們很快融入,加上平時缺乏與老師、同學的溝通交流,容易產生孤獨自閉的心理情緒。
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近幾年來日益突出,就業的心理預期與現實差距過大以及就業機會不平等現象,使得大學生背負了過多的壓力,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部分大學生為了增加日后自己的就業實力,不斷給自己過分加壓,除了學習專業課程外,又花費大量精力和事件學習一些熱門的課程,長期背負緊張狀態以及高負荷的壓力,而一旦努力失敗則帶來嚴重的心理挫敗感。而有的學生內歸因強,總是把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缺乏適當調整目標及預期的靈活變通性,更容易出現心理危機,有的甚至導致一些極端行為。
三、傳統管理模式面臨的挑戰
談起傳統的學生管理方法,很多人將其與“呆板”“落后”等特點聯系起來,認為傳統的管理方式強調組織性、紀律性、服從性,運用懲罰及道德灌輸等方式管理學生,較少強調學生自我民主意識以及個性發展,固然,傳統的教育管理方法有其長期存在的意義,但質疑的觀點的出現也是有著客觀原因的,從傳統的管理模式出發,分析如下:
大學生的傳統管理模式,是基于“校—院(系)—班”模式的,這種模式是在大學生實際管理中比較常見的,它以校分管領導為第一層級,中間到各個學院的管理機構,包括分教務科以及學生活動管理機構(一般是學院分團委),學生后勤管理機構(食堂、宿舍等),再到輔導員所協助管理的班級,班級是開展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單位,學生的學習工作有教務進行安排,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多數是通過輔導員來對班級進行開展、落實和實現。高校是主動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輔導員的角色是連接學校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傳統的大學生管理主要依賴行政命令式管理,根據制定各種校規以及獎懲機制對學生進行管理,過去這種管理模式在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管理工作中發揮過一定的作用,保證了正常的良好教學秩序以及井然秩序,但隨著社會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增長,這種管理方式過于僵化、刻板的特點也逐漸凸顯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以及社會管理的參與,管理效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束縛了大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四、基于傳統管理模式進行的新的管理方式的思考
傳統管理模式在新的時代發展情況下暴露出的問題,需要高校進一步探索新的解決辦法,一方面,是要拓寬反饋通道,不僅要有行政式管理,更要開通學生反饋機制,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與學生聯系的緊密程度。要抓住后勤—宿舍管理與輔導員—班級管理這兩條線,掌握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動態。另一方面,要豐富單一的管理模式,讓更多的管理主體參與進來,使整個管理體系更加立體,更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管理的需要。
現代教育要求大學生全面發展,而德智體美都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高校可以將宿舍作為開展學生活動的其中一個基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同時把宿舍作為最小單元,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加強舍友之間的溝通,豐富公寓文化生活,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以及學生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設。
另一條線“輔導員—班級管理”也要加強,輔導員作為最低層也是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學生有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們的輔導員,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學校的很多政策是通過輔導員來傳達的,作為連接學生和學校之間的重要紐帶,輔導員這一角色在學生的正常的學習生活活動、心理健康以及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非常重要。高校需要在輔導員的個人職業素養以及職業規劃上加強,在職業能力方面拓寬輔導員的溝通渠道,如建立后勤—樓管—宿舍長—輔導員的溝通機制,而輔導員往往是學生黨支部的核心,后勤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積極帶頭作用,把學生公寓變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陣地和載體。另外,在班級學風建設方面,輔導員可以在班級建設中組織學習小組,一方面,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班級同學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選出代表與學院的教務進行積極溝通,反饋學習訴求及供教學教改參考等;在輔導員的職業規劃方面,高校要根據本校的學生特點選任臨時或專職輔導員,進行職業培訓及做好輔導員的職業職級的聘任等,保證輔導員隊伍能夠持續穩定發展下去。
傳統管理模式過于單一,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大學生管理的需要,高校要豐富單一的管理模式,使更多的管理主體參與進來,管理模式的主體不僅要包括政府機構、社會的企事業單位與各種社會組織、高校及高校聯盟,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這些管理主體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承擔著大學生的事務協調、服務供給、自治管理與自供服務,高校如果把這些管理主體有機的統一起來,就會大大提升加強對學生進行管理的效果以及促成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這些管理主體中,政府機構主要是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制定相對公平的政策并提供相應的政府資金支持,保證在硬件上滿足學生管理的需要,社會主要是為大學生的能力適應提供實踐和就業機會,接受有能力的大學生并對大學生的能力發揮導向作用,家庭主要是關注大學生青春成長的心理健康與解決孩子的經濟困境。學校主要是關注大學生學習思想上的學術培養與人格價值觀的塑造,大學生自身主要是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自我成長的自立與自強精神。各供給主體相互之間要加強聯系與溝通,一起形成立體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管理與服務作用。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陳靜.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反恩與創新 [J ].高等函授學報,2008,(07).
[3 ]江光榮.社會變革與人的適應 [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