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琦 楊林林 張海文 楊勝敏
介紹了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節水灌溉技術》課程特點,針對目前高職節水灌溉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時間安排、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式方法、增強實踐環節及加強學生反饋等方面進行改革。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水平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學習效果。
節水灌溉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歷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不足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和有效保護。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期的戰略性任務。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要堅持不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在此形勢背景下,全國農業、水利類大專院校肩負歷史使命,不斷面臨時代的挑戰,培養具有生產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加快我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水利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課程簡介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學校。學院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北京市農業學校,已有55年的辦學歷史,現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全國文明單位和北京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節水灌溉技術是學院水利與建筑工程系水利工程施工技術設置的一門專業拓展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從事農田水利工程、園林節水灌溉設計、節水灌溉工程施工與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其在畢業后能夠在水利施工及管理單位從事節水灌溉設計規劃、施工安裝與運行管理等工作。
水利專業實行的是“以崗導學、教產融合”“2+1”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前兩年在學校完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的學習,后一年在企業進行頂崗實訓,進行真實的生產實踐,培養其適應崗位、適應企業、適應社會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節水灌溉技術課程作為專業拓展課程,安排在第4學期,即在校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由理論講授和集中實訓兩部分組成。其中,理論講授環節66學時,主要是使學生對節水灌溉有系統全面的認識,了解節水灌溉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術發展趨勢;掌握各種節水灌溉形式的特點與應用;能根據不同的實際條件,設計出滿足生產要求的節水灌溉系統。課程結束后安排集中實訓2周,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活動,學習節水灌溉工程施工安裝于運行管理,旨在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存在問題
1.教學內容較多,教學學時緊張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灌溉原理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水資源的緊缺,使其戰略性地位日漸突出,給灌溉科學提出新的要求。農業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的不斷發展,要求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在節水灌溉課程中對于教學內容不斷進行充實。除講解灌溉排水工程的基礎理論外,還需加入近年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對于北方干旱地區,尤其應補充設施農業節水灌溉、雨水收集以及灌區信息化管理等相關理論與技術應用。但是,目前的教學學時已由最初的90學時加3周實訓減少到66學時加2周實訓,很難將這些內容講述完整。
2.教學方法單一,有待改進
課程開設以來,基本上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而該門課程實踐性較強,課程內容多與實際工程相聯系,上課時若不能結合工程案例,理論講解較為抽象,學生理解困難,授課效果不明顯。傳統的多媒體課件以理論設計與工程圖片為主,缺乏精品動態多媒體課件。如何將理論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將學生對理論的學習迅速地轉化成能力的提高,滿足社會企業的用人需求,是該門課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3.實訓場地匱乏,實踐機會不夠
目前,校內只有一個節水灌溉實訓室,開設的實訓內容主要為噴灌、滴灌系統認識,管材、管件的連接安裝。校園內已覆蓋節水灌溉,日常處于運行狀態,學生可在校園內參觀灌溉系統的運行與維護。目前,最為缺乏的是對一套完整灌溉系統進行設計并施工的實踐機會以及自動化控制設備的認識實踐。
4.生源不足,學生質量下降
隨著近年來本科門檻降低,高職院校辦學、發展甚至生存都面臨很大沖擊,尤其是農業院校及涉農專業,受傳統觀念影響,常不受學生及家長青睞,直接體現在報考情況不理想,生源質量逐步下降。面對這部分理論基礎弱,理論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給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專業優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三、改革內容與措施
1.調整教學時間安排與內容以往課程的安排是首先進行灌溉理論的學習,然后進行為期兩周的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對所學的理論進行串連、應用與總結,最后進行期末考試。對學生來說,最能培養其實踐能力的課程設計環節相對來說安排地時間緊、任務重,完成較為吃力,且沒有足夠的時間充分思考消化,甚至有些同學為了完成設計而互相抄襲,最終導致教學目的難以實現。通過項目化教學改革,打破原有的教學安排,將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個任務,在每一個任務中科學地融入相應的理論知識,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與目標,并階段式地提高任務難度,直至完成整個灌溉工程的設計項目,在每一個任務完成后,及時給予對應的教學評價與考核。在教學內容上,增加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內容,作物需水量部分可適當簡化;增加渠道防滲新型材料、管材管件、灌水器等新設備和先進施工技術的介紹;增加節水灌溉工程建后管理模式的學習,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模式;增加設施農業灌溉等內容,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
2.改進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板書為主,照本宣科,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采用“板書+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于公式推導、過程推演等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教師帶領學生邊思考邊推導;對于需要向學生展示的儀器設備、管材管件、施工過程等實際工程內容,更多地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將教學內容表現得情景交融、聲形并茂、生動活潑。endprint
采用討論式和報告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工程具體實際問題展開小組討論和班級辯論,增加學生對項目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分成若干個興趣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針對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趨勢、工程實踐和企業的研發需求等專題安排學生報告。要求其課前進行企業調研,查閱資料,準備課件,在課堂上發言,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節水灌溉技術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僅僅是通過課堂展示工程圖片或錄相,無法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完全消化和理解,無法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因此,必須采取“走出去”的方針,加強學校與節水灌溉企業的聯系,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目前,水利專業已與北京湖人灌溉設備有限公司等多家灌溉相關企事業單位簽訂實習協議,學生在實踐基地進行現場參觀,在工程現場進行施工管道安裝等,培養實踐技能;教師通過與企業聯系,進行節水灌溉科研項目合作,研發新產品新設備,不僅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將學生拉近教師的科研隊伍,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灌溉行業、企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工作能力。
4.因材施教,加強學生教學反饋
針對目前高職學生整體素質較差,理論學習缺乏自信心、自覺性和持久性的特點,實行因材施教。根據社會生產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及其重點,適當降低教學要求,增加實踐動手環節。在項目化教學中,設計任務從易到難,逐步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成就感。
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教學反饋。階段性安排2~3次學生座談,內容包括:學生對課程教學任務設計、項目化教學方法的意見,對其自身在完成項目任務及動手實踐中出現問題及問題思考與解決的總結,對教師實踐指導的建議。加強學生教學反饋,有利于增強學生課程參與性,加強師生感情互動,為教師實時調整教學方案,為專業進一步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四、結語
根據節水灌溉技術課程和高職學生特點進行以上幾個方面的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教學效果,通過項目驅動,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鼓勵學生參與生產實踐,使學生真正意識到節水灌溉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所發揮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 [Z ].2010-12-3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Z ].2012-02-01.
[3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 [Z ].教職成 [2011 ]11號文件,2011.
[4 ]林冰,程述,曾波.高職工學結合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實踐 [J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7(1):19-22.
[5 ]楊中秋,楊艷平,李海燕.課程設計教學質量監控評估方案的研究與探索 [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7):105~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