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沈靚


順應高職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專門人才要求,創新性提出構建《外貿單證實務》“賽訓合一”應用型課程,目的是使外貿相關專業學生在系統學習完《外貿單證實務》課程的同時,完成外貿崗位從業人員——外貿單證員核心職業技能的培訓并達到國貿技能競賽要求。以此為中心,從“賽訓合一”的內涵、可行性和途徑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單證賽訓合一課程改革過程能力《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 [2011 ]12號)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根據要求,現行階段,高職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面向中小型外貿企業,培養知識夠用,外語表達能力強,綜合素質好,能直接從事外貿行業第一線崗位群等工作,具備職業生涯發展基礎和可持續發展力的內外兼修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同時,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年規劃(2013-2015年)》的通知(教職成函 [2013 ]1號)中明確指出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2013-2015年新增賽項可覆蓋高職專業及鼓勵方向。
根據以上教育部近年高等職業教育綱領性、指導性文件精神,嘗試對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外貿單證實務》實施改革,創新性提出構建“賽訓合一“教學模式。
一、《外貿單證實務》課程“賽訓合一”教學模式內涵
《外貿單證實務》“賽訓結合”教學模式內涵就是以校企合作新機制為平臺,將外貿企業人才——外貿單證員最新要求、標準,按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科學合理地設置成若干項目,然后以項目為導向,組織多層次競賽,以比促學、以賽促訓、賽訓合一,以豐富學生所學知識,實現對學生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等三段能力遞進的訓練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
以“單證操作技能競賽”項目為例,涉及的子項目有單證基礎知識、信用證項下制單,托收和匯付項下制單等,這些項目競賽素材來源于企業,競賽考核標準以企業現實制單標準為依據,能有效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水平,同時也可以使專業教師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時進行糾正和補充,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二、《外貿單證實務》課程“賽訓合一”教學模式開展的可行性
1.國貿技能競賽迫切性要求。外貿單證課程屬于國貿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外貿單證相關的競賽是國貿技能競賽。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年規劃(2013-2015年)》的通知(教職成函 [2013 ]1號)中指出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2013-2015年新增賽項可覆蓋高職專業及鼓勵方向。目前,在筆者所在的省份江西省已決定2014年下半年開展國際貿易專業的省賽項目。基于以上原因,《外貿單證實務》“賽訓合一”課程的開展顯得尤為必要。
目前,在各高校內部,外貿技能大賽主要以“外貿制單、審單業務”“國際貿易知識競賽”開展,無論是哪種競賽形式,設計的競賽內容過于單一,多是圍繞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競賽的題目設計,與企業的實際業務聯系不夠緊密,競賽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亟待改革。
2.校企合作為課程改革提供貼近實際的“賽訓合一”素材
目前,全國高職院校各專業都與不同的企業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合作關系。國際貿易專業也不例外。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學院以出臺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師利用寒暑假下企業鍛煉,鼓勵教師企業兼職,這就為貼近實際“賽訓合一”素材的來源提供制度保障。
3.仿真教學軟件的應用為“賽訓”提供良好的平臺
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實訓仿真軟件,以企業真實案例為背景,以項目導向為主體,學生按照實習計劃,以比賽的形式,扮演進出口流程中不同當事人,共同組成模擬貿易環境,模擬創立外貿公司并發布信息,使用不同的結算方式進行進出口貿易模擬操作。實訓過程中,學生需要面對出口商,進口商,銀行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工作,掌握各種外貿單證業務技巧,體會客戶、供應商、銀行和政府機構的互動關系,使學生在一個模擬仿真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外貿單證能力訓練,將抽象的外貿單證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單證職業技能。實訓比賽的綜合評價標準:學生的函電交往能力(教師在線評分),制單能力(軟件自動評分)和盈利能力(軟件自動評分),評出實訓比賽名次。
三、“賽訓合一”的教學模式開展的途徑
1.確定“賽訓合一”模式下《外貿單證實務》課程標準
為使學生在學習《外貿單證實務》課程后,具備職業技能競賽素質,達到外貿單證員職業素質要求,就必須對企業外貿單證員崗位職責、能力進行調查、分析,同時對外貿單證員職業資格標準和考證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以此為基礎創立新型的《外貿單證實務》“賽訓合一”課程標準。該課程標準不是對外貿單證員職業資格標準的照搬和照抄,是對該標準的吸收和升華。確立了新型的《外貿單證實務》“賽訓合一”課程標準,才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構建“賽訓合一”模式下《外貿單證實務》課程結構體系
將《外貿單證實務》課程目標與外貿單證員職業技能標準和國貿技能競賽標準融合,教學內榮服務于專業能力,探求“賽訓合一”課程模式——職業競賽技能素質和平時訓練內容相融合,以培養外貿業務能力為主線的,基于工作過程、崗位職業能力的系統化課程體系。
為此,需要對外貿單證員職業資格標準、考證內容和國貿技能競賽標準進行分析研究,將考證、競賽標準中“應知、應會”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到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中來,做到二者的有機融合;打破追求知識體系完整、忽視職業能力培養的傳統編寫模式,采用以外貿單證員工作任務為線索、切合外貿單證員實際工作活動為宗旨、培養外貿單證員崗位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創新課程內容編寫模式。
為了使學生能更直觀和高效地順著外貿業務流程學會外貿單證操作,掌握相關知識、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需設計分別貫穿出口和進口業務全過程的典型的、來源于企業實際的案例。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中培養職業能力、養成職業素養和掌握專業知識,達到外貿單證員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實現“賽訓合一”的目標。endprint
3.改革“賽訓合一”模式下《外貿單證實務》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按照外貿單證員崗位工作任務、工作流程和工作情景,把《外貿單證實務》課程分成各個模塊,實現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外貿技能競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的教、學、做的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如出口業務操作流程中,制單結匯項目下繕制發票任務,教師教授完商業發票理論知識后,采用案例、任務教學的方式,根據案例背景設置實訓任務,讓學生完成商業發票繕制任務。這種“理實一體化”“學中做、做中學”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了外貿業務流程、各種外貿單證技能,并能使知識系統化,形成整體印象。
“賽訓合一”模式下《外貿單證實務》課程教學效果,離不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以筆者學校為例,每個教學裝有多媒體教學系統,實訓機房裝有外貿仿真模擬軟件,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組織教學,使學生接受立體、直觀的教學方式。
4.建立“賽訓合一”模式下《外貿單證實務》課程考核機制
“賽訓合一”教學模式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符合外貿單證員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外貿專門人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其就業能力。我們以往課程考核機制普遍為終結性考核機制,終結性考核機制的弊端在于使學生對平時學習馬虎懈怠,臨到考試前復習突擊、加班加點,以此希望取得好成績,考完試后立馬就忘,這種考核機制考核不出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接受能力和綜合能力,助長學生的不良學風。因此需要以新的過程性考核機制代替一次性、終結性的考核機制。考核形式如下:
(1)平時考核(20%)。平時考核主要根據考勤,學習態度打分。
(2)過程性考核(80%)。過程性考核分為三個模塊:單證準備工作(20%)、出口單證工作(40%)、進口單證工作(20%)。所有考核,都在實訓室依托教學軟件完成,最后成績在輸入數據后,由軟件自動測算加總而成。
本課程過程性考核機制可以設計如下表:
參考文獻:
[1 ]彭國華.“以賽促訓,以訓促教,賽訓教結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高等職業教育,2013,(02).
[2 ]章安平,方華.基于職業導向的“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8,(01).
[3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 [2011 ]12號.
[4 ]劉江華,劉波.基于“課證融合”的高職商務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職教論壇,201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