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紅
摘 要: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需要職業技能技術人才的支撐,“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與“企業技工短缺”的現實矛盾依舊存在。分析職業教育現狀和職業培養模式的缺陷,從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角度,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提出校企在教學領域與崗位實踐領域合作的深度融合,借助職教集團平臺,組建滿足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能力”學習包庫。為創建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現代職業教育,探討滿足終身教育和職業生涯發展的職業教育創新思路。
關鍵詞:職業教育 內涵式合作 學習包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b)-0151-02
現代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要有高素質的職業技能技術人才的支撐。當下“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與“企業技工短缺”反差格局依然存在。本文結合集團化辦學,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職業教育創新提出一些建設性想法。
1 職業教育現狀
(1)政策導向性使職業教育實施個體相對獨立。20世紀80年代,國家提出恢復中等職業教育。21世紀初,國務院做出決定,強調“要保持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體相當”,使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得到迅猛發展。同時,國家強調高等職業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定位,使高等職業院校從1998年的432所增加到2013年的1266所,但就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拉動作用看,與中等職業教育之間沒有形成共生共長的局勢。(2)教與學慣性使職業教育培養方式相對單一。目前,職業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三層級。前兩者盡管以培養職業技能為目標,但主要以學校課堂為主的全日制學歷教育,具有學科教育的影子,而后者以具體職業崗位要求為參照,以操作性和經驗性為主的實用性培訓,主要滿足于企業崗位執業需求或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三層級職業教育中每一層級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學業評價指標主要還是圍繞單一目標的教與學,層級之間沒有緊密的聯系,教育與培訓概念的交集很小。(3)經濟結構轉型和現代產業升級使職業教育相對滯后。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能技術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城鎮化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轉移和企業生產技術或工藝提升需要的大量崗前教育、轉業培訓、轉崗培訓等急需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介入和職業教育的創新拓展。
2 職業教育現有培養模式具有明顯缺陷
(1)職業教育三層級間專業設置銜接不暢。中、高職教育依托地方性企業需求,圍繞自己優勢專業,形成互不兼容的平面型專業設置,缺少附合職業生涯發展的垂直層次性專業指南;職業培訓針對特定崗位的技能需求,以短、平、快見長,缺乏適應技能遷移的知識儲備。(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缺乏整體性。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培養目標層次性模糊,部分課程容易產生重復現象。課程學習內容與職業培訓內容間缺乏對接交流和互認機制,三者培養目標信息不對稱,容易產生學者內耗,不利于學者專業職業意識的形成。(3)職業教育的意識誤區。職業教育的斷頭教育和低層次思想,使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不夠重視,部分職業院校受設施條件和師資影響,無意間也降低了教學質量的要求。高技能人才的量、質和結構矛盾仍然制約著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
3 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3.1 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技能型技術人才,支撐現代產業發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加快,社會上急需培養的對象有:一是中職學生;二是高職學生;三是為更換工作或提升崗位競爭能力的在職人員;四是學習新技術的自由人員。從接受教育的現有途徑來看,前兩類歸屬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后兩類歸屬職業培訓。要實現職業教育為發展地方經濟服務的目標,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已成必然要求。“產業升級轉型拉動了職業的升級,催生了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的升級。職業教育除了基于封閉的學校內部學歷升格,還應有伴隨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升級的立體拉動產生的更廣闊的‘升級前景。”
3.2 深化內涵式合作,提升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目前,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可謂“百花齊放”。如“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雙證書制人才培養模式”等,無論哪一種培養模式,都是由單一學校的傳統學科知識教育向校企合作的就業導向能力教育轉變。但人才供需矛盾的存在和學者研究顯示,現有的校企合作效果不盡如人意,如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達不到企業用人要求;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貢獻缺乏社會認可;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經濟補償等。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求我們校企合作的就業導向能力培養向教學與崗位實踐的深度融合推進:(1)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導向設置專業,請企業技術專家參加專業培養目標的設定,共建課程內容標準,共建課堂,共同組織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專業培養目標既要滿足企業現有生產需求,也要考慮企業生產技術和工藝今后提升的技術儲備;(2)從有利于課證融通、產教合作制定培養方案,可以是“X+Y”的學習階段制(X時間在學校,Y時間在企業),或者是“X+X”的課程學習制(課程學習一半在學校,一半在企業),或是仿生產現場的校中廠方式;(3)從滿足于學生和在職員工不同的學習要求,建立學分互認的“能力”學習包。按企業崗位職務級別及其應有的技能技術水準,細化組建“能力”學習包,結合社會資格認證能力要求和課程學分學時要求,組建“能力”學習包庫,通過選修或必修“能力”學習包的不同組合,如同餐館點餐,實現不同層級的培訓、資格認證和學歷教育的不同考核要求。如英聯幫國家的“學習單元”“學習包”“工作室學校”等模式,建立學歷提升和技能成長的一體化教學、評價和考核認證體系。
3.3 創新課程改革,構建新職業教育
技術發展的加快,知識更新的流動,學科知識更新速度遠遠滯后于生產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發展速度,從知識創新到應用的沉淀,其間的緩沖池越來越小,近乎直通方式的發展,校企合作的課程內容整合顯得迫切、重要且需要更多的形式。職業教育界已做出了積極探索,如模塊化課程模式、項目課程模式,“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及就業導向課程模式。然而,工作實務更多體現了多元性,為此,有研究者提出“健全職業人格”培養的“多元整合型課程”新模式。另有學者提出了橫向交叉課程和縱向螺旋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橫向交叉課程就是“通過打破不同學科間的界限,實現不同學科知識整合而形成的課程體系;縱向螺旋課程打破原有邏輯順序,將不同內容和性質的知識從簡單到復雜實現螺旋式上升的課程體系”,這是學術知識和職業知識融合的立體化整合。盡管如此,以上課程改革都還是建立在狹隘職業教育基礎上的學歷教育,沒有充分體現“現代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從而實現體面工作和生活”的職業教育觀。要滿足各級各類人員接受職業教育的需要,從知識應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專業表達能力、示范能力和研究能力等職業技能的不同角度,結合崗位等級及其技能要求,展開校企合作開發線上線下“能力”學習包,建立適應經濟技術發展、內容相對豐富的職業教育“能力”學習包庫,來滿足崗前培訓、崗位適應性、職業技能提升、專業資格證書獲得和個人愛好或儲能等不同需求。近幾年,國家教育部推出了專業學習資源庫建設,其目的就是建設各類資源,通過網絡平臺,滿足各類學習者完善知識結構、提升技術應用能力、提高文化素養等水平層次的需要,為“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多循環教育模式創造條件,讓人人隨時隨地接受職業教育,滿足人的終身教育和職業生涯發展需要。endprint
3.4 借助職教集團平臺,走貫通式職業教育
職教集團以專業為紐帶,幾所職業院校聯合相關行業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辦學形式。一般由牽頭學校、成員學校與企業三大主體組成。通過牽頭學校的協調,聯合成員單位和企業,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和轉型需要,按崗位級別、專業、技術難易程度和技術實現方式等不同屬性,確定中等、高等、在職培訓職業教育系列和專業技術資格認證系列教學內容,共同組建“能力”學習包庫,在一個框架下實現生源的共同招收,清晰人才培養規格,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就業率、教學資源利用率、用工企業滿意度、人才培養多元化和職業教育貫通性。
4 尚待解決的問題
(1)追求生產效率提高和利潤增加的企業與追求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學校之間的合作需要時間的磨合。學校通過對行業需求、崗位能力及核心技術的分析,構建適應企業需求的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學習體系。每個學習包均有特定的應用領域,具備核心技術(包括軟技術)特征,對應于一定的崗位級別,隸屬于一定的培養層級和技術等級。以應時應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技能技術實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合適的運行機制。(2)職教集團成員間相互認可學分的運行機制尚需探索。學習包內容、標準、層級、等級、選修方案、學分互認、教育質量等三方互動系統的運作協調機制的建立需要探討。(3)中等、高等和在職培訓職業教育系列學習包的組建需要形成共識。學習包是對學科知識、職業知識和企業自主知識的重組整合,由誰整合、整合什么、怎么整合等問題的解決是前提。
5 結語
產學研緊密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呼之欲出,其中缺少不了政府層面的引導和關心,做好行業持證上崗制度,建立行業上崗資格認證體系,規范崗位級別、資格類別和薪酬指導等地方標準,才能擺正職業教育意識,共同培養出符合現代產業體系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培養與市場相匹配的職業人才[N].浙江教育報,2014-03-05.
[2] 余祖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5-11.
[3] 許景行.“多元整合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與教材建設的新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2(1):42-45.
[4] 王奕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價值取向的優化整合[J].現代教育管理,2012(5):83-86.
[5] 曹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3(11):4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