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蘇醒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英語課堂設計
趙蘇醒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倡導學生參與、合作,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建構主義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是認識結構的建構或重新建構的過程,是在和他人或是環境的互動中完成意義建構。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圍繞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采用支架式、拋錨情景式等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
情境;意義建構;學習動機;教學設計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英語課程改革強調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倡導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建構主義的創始者皮亞杰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是把外部的刺激信息吸收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或是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從而適應外部環境以達到與外部環境的平衡。學習者進行學習的過程,是認識結構的建構或重新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和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是教師進行課堂設計的理論基礎(何克抗 1997)。建構主義注重協作性學習,知識的學習是在與教師交流,與同學互動,主要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完成的。所以,情景、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張建偉、陳琦 1999)。
筆者的教學設計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圍繞情景、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學習環境要素,采用支架式、拋錨情景式等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張美葉 2010)。
學習動機是學習者知識意義建構的起點,學習者有了積極的動機才會主動建構知識。之所以說兒童階段是語言的敏感期也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就是因為兒童在這一時期有著表達自己想法的強烈渴望,在內在愿望的驅動下,他們吸收一切聽到的語言,在腦中重組和建構并表達。而青少年學習英語時,這種幼兒時期學習語言的內在動力已經消失,對于用英語表達缺乏內在的動力和興趣,這會阻礙他們語言學習的構建。如果學習者缺乏學習動機,那么知識的建構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重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依靠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使他們主動建構知識。
外研版教材的每一模塊圍繞一個話題,教師可以根據話題找到相關的材料或是設置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在選擇切入點時,一般選擇有矛盾的點作為話題的引入。有矛盾和沖突的點,指的是高中生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之間的矛盾。
Book 1 Module 5 A Lesson in a Lab這一模塊的話題與化學有關,筆者選擇了水加熱蒸發遇冷形成水蒸氣這一實驗視頻,作為模塊話題的導入。在觀看視頻之前,學生通過圖片學習testtube,crucible,balance,Busen burner,react,steam,liquid,experiment等實驗中可能要使用的詞匯。觀看視頻后,4人一小組討論,用英文描述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筆者選擇該實驗有三個原因:第一,實驗符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第二,該實驗所涉及的詞匯和短語以及句式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例如,點燃酒精燈、碎瓷片、均勻受熱、遇冷等。學生在小組成員相互討論和啟發下,搜索化學學科的相關英語詞匯,描述出實驗的大部分內容。第三,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后,用英文描述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在觀看視頻后,學生迫切地想知道均勻受熱、點燃酒精燈、放入碎瓷片等短語的英文表達。這種內在的學習動力是打開學生知識建構大門的金鑰匙。
教師可根據教學需求對教材進行調整。Module5 A Lesson In A Lab的順序是introduction and listening,passage A and passage B,listening and speaking,筆者調整后的順序是passageBandpassageA,在listening and speaking環節加入了introduction and listening的內容。這樣整合教材也是為創設情景做準備。
passage B A Simple Scientific Experiment是鐵釘在三種情況下是否生成鐵銹的實驗,學生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掌握用英語表述實驗的短語、句子和單詞,并檢測原先表述水蒸氣這個實驗時所使用的詞匯、短語和句式是否地道、正確,并在上一個實驗的基礎上,在passageB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
Passage B閱讀后的練習對于高中生來說過于簡單,所以筆者加入了一些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問題,使得這篇閱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1.How can you make sure the air in the test tube is dry air?
2.Why do we need to boil the water?
3.Why does iron not rust in the dry air?
4.Why does iron not rust in air-free water?
5.Why does iron rust in ordinary water?
6.Is the reaction of iron with water and air slow or fast?
學生在回答了這些問題后,閱讀passageA給出的金屬元素活動周期表,找出鐵元素的位置,以驗證自己的答案。之后,找出鎂的位置,和鐵元素作對比,得出鎂元素與氧氣反應劇烈這一結論,然后進入聽力內容:鎂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的實驗。
到聽力部分為止,學生已經學習了三個實驗,這三個實驗即為教師創設的情景。在語言情景中或是在與人的交流中,語言的習得是高效的,學習者語言的建構才是有意義的建構。教師所設置的場景越接近真實場景,越有助于學習者語言知識的建構。雖然教師不能完全再現情景,但是可以通過實物、圖片和多媒體,盡量去幫助學生接近真實情景。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學習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完成情景創設后,教師設置任務,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使學生通過與小組成員的協作、和教師的溝通以及外界環境的交互,完成自身知識的意義構建。在設計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根據學生人數和課堂時間的限制以及所學習的內容等要素設置任務(周平儒 2003)。
例如,筆者所教授的班級有46人,Module 5 passage B A Simple Scientific Experiment這篇閱讀里有三個小實驗,分別是ironnailsindryair,ironnails in air-freewater,iron nails in ordinary water。筆者將學生分成4組,第一組負責dry air這一實驗的描述,第二組負責air-free water這一實驗的描述,第三組負責ordinary water這一實驗的描述,第四組負責在黑板上根據其他三組成員對實驗的描述,畫出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在這一任務中,學生作為任務活動的主體,需要通過教科書和與同學的討論完成對課文的理解,互相練習描述實驗步驟以確保發言時語言準確、步驟清晰。
筆者讓第四組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是對小組協作學習的檢測。只有對文章有了理解和把握,在頭腦中完成意義建構,發言時才能用詞準確,描述清晰。畫出實驗過程的學生,只有在聽懂發言同學的描述后,才能畫出準確的實驗圖。當雙方都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才能說明學生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并能夠使用其中涉及的詞匯、短語和句式。
以上是筆者對外研版教材教學設計的一些嘗試。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教師不斷地摸索、探究并總結。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掌握得越多,教學設計就越接近成功。
引用文獻
何克抗.1997.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3).
張建偉,陳琦.1999.簡論建構性學習和教學[J].教育研究,(5):56-60.
張美葉.2010.基于建構主義的外語教學模式的探討[J].海外英語,(2).
周平儒.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
作者信息:116031,遼寧大連,遼寧省大連市第二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