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PBL教學法在中職英語第二課堂中的應用
李悅
PBL教學法要求教師營造現實情境,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通過對PBL教學法在中職英語第二課堂中組織小組、設計問題、自主探究、展示成果、評價考核和總結反思六個環節的具體實踐,闡述這一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以及實踐反思。
PBL教學法;第二課堂;中職英語教學
毋庸置疑,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至關重要。然而,受課時限制和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中職院校英語教學仍存在過分注重詞匯、語法教學,過分強調閱讀能力培養的問題。這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勝任需要進行英語溝通的工作,甚至無法與外籍人士進行最基本的日常交流。因此,第二課堂應運而生,它旨在發展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激發學生的個體參與性、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筆者在所任職的高職院校對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開展了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即在日常英語教學之余開展更具趣味性、實用性、更側重于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活動。筆者主要圍繞衣食住行、娛樂休閑、工作學習等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運用PBL教學法(全稱為Problem-based Learning)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地使用英語,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具體闡述PBL教學法在英語第二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般而言,PBL教學法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組織小組、設計問題、自主探究、展示成果、評價考核和總結反思六個環節。英語第二課堂教學也可以按此流程來進行,具體如下:
(一)組織小組
PBL教學法強調教師在課堂上扮演“服務員”的角色,即在學生產生困惑時給予一定的幫助,而不直接參與學生間的討論。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必須以團隊的形式集思廣益,共同協作,解決問題。于是,筆者以4~6名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英語第二課堂PBL教學。在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組長要監督組員不偏離所討論的問題,并帶領組員共同解決問題。
(二)設計問題
PBL教學法的本質是以問題來驅動學習。因此,設計問題是教學準備的重點。基于實用性、趣味性、難易度和專業匹配(筆者所任職院校的學生多為醫學相關類專業學生)的考量,筆者選擇飲食、時尚、住宿、交通、通訊、影視、音樂、旅游、校園、工作、醫院以及節日這12個模塊進行單元設計,并為每個單元設置若干個問題,再以這些問題為線索進行教學,促使學生掌握該模塊中的詞匯、日常用語、交際技巧、西方文化等多元化的內容。以飲食為例,問題設計及其學習目標如表1所示。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既能掌握常見食品的名稱、西方餐桌的禮儀,又能在接待來華外賓時,向其推薦中國美食(Barrows,HS,Kelson 1993)。

表1
(三)自主探究
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個別探究或者小組協作探究的形式來分析問題,選擇解決方案,分工合作,最終完成任務。以中式菜名翻譯為例,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要完成菜名翻譯,首先要選定菜名翻譯的公式,如“烹法+主料(形狀)+(with)輔料”;其次要掌握各種食材、烹法和調料的英語名稱;最后,分工搜索所需語言知識,完成翻譯任務。
(四)展示成果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多樣化的成果展示形式。在展示上述菜名翻譯的成果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展示一份中英文對照的食堂菜單。此外,情境表演、演講匯報也是常用的成果展示形式。例如,在教學旅游這一模塊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景點介紹海報、行程設計計劃等,學生對此都頗感興趣,而多樣化的形式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不同教學任務的理解和多維度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示。
(五)評價考核
教學評價是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個環節。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保證評價內容和評價形式的多元化;在評價內容上,教師可以從參與度、語言表達能力、資料準備、團隊合作意識、創新能力等角度來評價學生;在評價形式上,除了教師評價之外,教師還可以增加組內自評和組間互評的形式(劉瑞芝 2005)。在自評和互評環節,教師將評價表(見表2)發給每一位學生,并要求學生在每個模塊教學結束后上交評價表。如此一來,每名組員對解決問題所做出的貢獻都躍然紙上,評價體系更為公正、全面;組間互評使每名組員在其他小組進行成果展示時都能專心聆聽,取他人之長,為他們增加了學習和進步的機會。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筆者請學生對教師進行了評價(見表3),以此促進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從而優化教學方法。

表2

表2

表3
(六)總結反思
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在PBL教學完成后對整個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反思,學生要反思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語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無提高,問題解決過程有無完全參與;教師要反思自己是否關注了每一名學生,有無過分介入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否在學生產生困惑時給予了及時的幫助。師生都要針對這些反思,在之后的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改進(齊麗榮 2012)。
筆者對于參與第二課堂教學的11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36%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PBL教學法;56%的學生比較喜歡PBL教學法;還有5%和2%的學生不太喜歡或不喜歡PBL教學法,其原因是授課內容難度較大,組內學生水平差距大等。與傳統講授法教學相比,53%的學生更喜歡采用PBL教學法的第二課堂教學;47%的學生認為第二課堂教學與傳統講授法教學各有千秋。傳統課堂側重于對學生詞匯、語法知識以及閱讀技巧的講授,而第二課堂偏重于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兩者各有可取之處。關于喜歡第二課堂的原因,93%的學生喜歡其輕松的教學氛圍,75%的學生喜歡其頻繁的師生互動,64%的學生喜歡其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在匯報形式方面,海報制作和情境表演得到了較多學生的喜愛,比例分別為66%和42%,而演講僅得到17%學生的喜愛,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還是不太習慣在眾人面前講話,但是演講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因此教師還是需要引導學生多加練習,建立自信并掌握演講的技巧。
此外,在問卷調查中還有自評部分,要求學生從聽力能力、口語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興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評價自己是否有所提高(見表4)。由表4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上述幾個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在聽力方面,3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較大提高,59%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所提高,而認為自己提高較少或是沒有提高的學生各占3%。在口語表達方面,以上四項的比例分別為38%、53%、7%和2%;在團隊協作方面,以上四項的比例分別為58%、37%、2%和3%;在學習興趣方面,以上四項的比例分別為61%、35%、2%、2%;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以上四項的比例分別為58%、37%、3%和2%。由此可見,采用PBL教學方法的第二課堂教學對于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興趣、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均有積極作用。

表4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那些認為自己沒有取得太大進步的學生。筆者結合學生的反饋和教師分析,認為這一部分學生進步幅度不大的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課時數有限,第二課堂教學的周課時僅為2學時,而語言能力的提高很難立見成效;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三是學生語言水平參差不齊,組內成員水平也各不相同,這導致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無法充分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以致其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不明顯(王濟華 2010)。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PBL教學法基本上適用于中職英語第二課堂教學,但在使用這種教學法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以下四點:
1.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較弱,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由討論,以防學生的討論內容偏離討論主題的軌道。教師和小組組長要督促各組成員將注意力集中到問題的解決上,保證每個組員都參與其中。
2.部分學生語言基礎較差,在PBL教學過程中跟不上其他學生的進度。對此,教師應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對所學內容有所準備,從而使其課堂學習更加輕松。另外,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常規語法和詞匯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因為這是開展PBL教學的前提條件。
3.學生必須參與評價。部分學生在其他小組進行匯報展示時只一味地準備自己的匯報展示,而沒有認真聽取其他小組的長處和不足。為了杜絕這種現象,教師可以設置學生互評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4.教師需要在課后進行反思,也需要聽取學生的反饋,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引用文獻
劉瑞芝.2005.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齊麗榮,肖飛,宋輝.2012.PBL教學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10(3):230-231.
王濟華.2010.“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3):98-100.
Barrows,HS,Kelson,1993.A.Problem-based learning:A Total Approach to Education[M].Illinoi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作者信息:201318,上海,上海健康醫學院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