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素琴
基于學生需求打造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與反思
謝素琴
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知識需求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變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的需要是實現課堂教學高效化的前提,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有效地發掘、激發、升華和優化學生的需要。
高效課堂;學生的需要;發掘;激發;升華
【案例背景】
新課改倡導建立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即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有高目標達成的課堂,旨在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小學英語內容多、課時少、學生小、動作慢,這一特殊現狀使高效教學在小學課堂的實施更加迫切。
【案例描述】
筆者在六年級的兩個班分別教授了牛津教材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A板塊。
案例一:
完成課文引言部分后,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
1.Who’s Peter?
2.Where does Peter live?
3.Does he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4.What are his hobbies?
5.What does Liu Tao want to tell him?
筆者要求學生看一遍課文動畫,然后舉手回答以上問題。在提問前3個問題時,很多學生舉手,答案的正確率較高。在提問第4個問題時,舉手的學生明顯減少。筆者只好進行點名,學生在回答“He likes listening to music.”之后,便不再繼續,于是筆者又問道:“Anything else?”但是學生并沒有作出回答。筆者再問其他學生,他們也都默不作聲,于是筆者將動畫又播放了一遍。動畫播放完畢后,筆者花費了大半節課的時間解決了剩下的兩個問題,且課堂氣氛沉悶。
案例二:
完成課文引言部分后,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
Yesterday afternoon,Liu Tao read about an English boy in the newspaper.That boy wanted a penfriend in China.Do you want to know this boy?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Yes”。筆者趁機追問:“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課堂瞬間沉寂,但片刻后,一名英語基礎較好、膽子較大的學生回答道:What’s his name?“Good!”筆者一邊表揚一邊將這個問題寫在了黑板。這名學生的問題看似非常簡單,但是卻很好地為其他學生的回答鋪下了一塊基石,一石激起千層浪,舉手回答的學生一下子多了起來:
S1:How old is he?
S2:Where does he live?
S3:What does he like?
S4:Is he the only child of his family?
...
教室氛圍一下子熱鬧起來,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在黑板即將記滿之際,筆者不得不說:OK.You have so many questions about that boy.I’m sorry.I can’t answer you.Let’s watch the cartoon,then find the answers by yourselves,OK?
學生帶著各自想要了解的問題看課文動畫,結果只看了一遍,就從中找出了答案。了解了boy,也就了解了課文,筆者再以黑板上的板書作為線索,引導學生復述課文,最終輕松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
【案例診斷】
對比教學內容相同的兩節課,我們不難發現:前者目標達成低,后者目標達成高;前者氣氛沉悶,后者氣氛熱烈;前者學生興味索然,后者學生興致盎然;前者教學效果低效,后者教學效果高效。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在進行案例一時,教師一下子出示了5個問題,學生要將它們全部記住都有些困難,更不用說將它們全部解答出來,而且最后一個問題的難度較高,學生必須對整個課文動畫的內容進行總結后才能完整地作出回答。此外,這種帶著問題學課文的方式比較枯燥。
在進行案例二時,教師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進行教學設計。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常會感到孤單,很多學生都渴望結交更多朋友。所以,對于新朋友的了解,是學生心底真正需要的。特定環境的創設很好地讓學生提出了很多關于新朋友的問題。
【案例反思】
學生的需要是學習動機的源泉,而學習動機的培養是學生需要逐步增長的過程。學生的需要是建立高效課堂的良藥,那么,教師應該怎樣配制“學生的需要”這一劑良藥呢?
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不僅要了解學生外表所呈現出來的樣子,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各類班級活動,如運動會、社會實踐等,了解學生的心理、興趣與愛好,特別是了解學生的需要。教師只有全面地了解學生,才能真正地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設計出高效合理的課堂教學。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常提一些與學習相關且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從而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求知欲望。遇到較難理解的知識或較難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將其分解為幾個簡單的知識點或問題,繼而逐層推進地啟發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在理解知識或解決問題時有一種“拾級而上”的感覺。當學生逐層獲得答案時,便會漸漸地對學習產生興趣。根據以上案例可知,如果一次性拋出5個問題,學生可能難以一一解答,但是如果逐級出示這5個問題,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和視頻觀看中由淺入深地找出答案,教學效果也比前者好得多。
蓋茨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基于此,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優點的慧眼,對學生多加鼓勵,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升華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需要。
在案例二中,當第一個學生提出“What’s his name?”的問題時,筆者及時給予表揚,使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筆者發現,這名學生在之后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更加認真地聽課、思考,并且又提出了一個更高水準的問題:“Is hethe onlychild ofhis family?”這難道不是因為成功的體驗升華了學生的需要嗎?
心理學家波斯納曾說:“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地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只是將一年工作重復20次,除非其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訓,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筆者通過對案例一的低效課堂的反思,產生了重新設計的欲望,進而才有了案例二所展示出的高效課堂。據此,筆者得出了一個結論:經常學習和反思會令教師更加成熟和睿智,使其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能幫助教師練就一雙慧眼,從而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實際需要。
當然,配制“學生的需要”這味良藥之路可能還漫漫而修遠,但是,為了建立更加高效的課堂,實現學生英語學習的高效化,筆者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愿意繼續上下而求索。
作者信息:210000,江蘇南京,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靈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