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婷
高中英語閱讀課中“語言輸出”的有效性探究
唐玉婷
【摘要】本文結合高中英語課例,梳理分析了讀后語言輸出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即讀時語言輸入與讀后輸出不一致;語言輸入與輸出間缺少支架和橋梁等。本文著重探討提高讀后語言輸出活動有效性的策略,以期促進高中學生的語言輸出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英語閱讀課;課例分析;語言輸出;有效性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無疑是重中之重。目前,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仍采用“讀前—讀中—讀后”三段式閱讀教學模式。其中,讀前活動是話題熱身活動,旨在激活與話題相關的背景知識,為后續閱讀做好鋪墊;讀中階段主要是處理文本信息,梳理語篇結構和操練語言知識;讀后語言輸出活動則通過一些活動,把文本信息、核心詞匯和重要語言結構等結合起來,進行語言輸出,為學生創造使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的機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讀后語言輸出活動的設計成為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重要環節(戴軍熔、鄭春紅等2012)。
(一)讀中語言輸入與讀后輸出不一致
閱讀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輸入途徑之一,是語言輸出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語言輸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為語言輸出服務的(戴軍熔、鄭春紅等2012)。因此,教師在設計讀后活動時必須緊扣文本主題,確定讀后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但有些老師在設計讀后語言輸出活動時,往往偏離文本主題和本節課的輸入語言,導致學生所輸出的語言和內容與輸入大相徑庭。
【課例呈現1】
這是一堂市級公開課,教學內容是《牛津高中英語》第二模塊第三單元的Interviewing an expert,語篇描述了“中國第一位太空航天員楊利偉,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的故事”。讀完要求學生仿照文本寫一位“名人”的故事。導入文本內容并對新語言知識進行必要的操練后,授課教師設計了以下的讀后活動:Try to describe one of your classmates with the help of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the text.(請根據我們今天所學的語言知識和主要內容,描述你身邊的一位同學)。該課主要講述了楊利偉從小就有遠大理想和抱負,刻苦學習、不畏艱難,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為國增光的感人故事。教材編者設計這樣的閱讀內容,旨在使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后,感知和把握描寫“名人”生平的篇章結構、語言結構及一些描述“名人”的詞匯(王媛2009)。因此,讀后活動也應緊扣這一主題設計相關活動,提高學生對“名人話題”的表達能力。
(二)語言輸入與輸出之間缺少鋪墊和支架
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輸入的同時要盡可能多地設置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輸出,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語言的交際功能。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在語言輸出前,學生所積累的語言知識尚未為語言輸出做好相關的鋪墊;老師幾乎未給學生提供語言輸出時必要的支架,輸入與輸出間缺乏必要的臺階,導致學生的輸出漫無目的,因而輸出活動無法達到預設的目標。
【課例呈現2】
這是一堂教研組公開課,教學內容是《牛津高中英語》第八模塊第三單元的Visitingthemaster,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去歐洲參觀一些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介紹了舉世聞名的畢加索、梵高、達·芬奇等幾位藝術大師以及他們的代表作,文章中出現了較多的人名、地名和作品名,學生閱讀時會覺得有一定的難度。授課教師在簡單導入后,讓學生聽一遍錄音,回答幾個問題,再讓學生自己快速瀏覽一遍課文,接著就設置了以下活動:Suppose you were one of the famous artists,introduce yourself to your Classmates.(假如你是一名著名的藝術家,請向你的同學做自我介紹)。
本案例所突顯的問題是讀中階段的處理太過簡單(僅17分鐘),文本解讀走形式,偏離了閱讀課型以“閱讀”為主的基本方向,學生的語言輸入數量嚴重不夠。學生在輸出活動中所要用到的核心詞匯、重點句型、文本結構等,授課教師在輸入環節時沒有設置任何訓練,忽視了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間的臺階和橋梁,導致學生在輸出活動中未能運用本課中的核心詞匯進行表達,因而語言輸出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很顯然,學生在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方面收獲甚少,更談不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總之,缺少必要的語言支架的活動會導致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以及情感不能真正被激發,課堂展示的是停留在學生原有認知層次的、膚淺表層的語言輸出。(戴軍熔2010)
(一)輸出活動應強化主題意識
設計讀后語言輸出活動最重要的就是緊扣文本的主題,脫離了主題的讀后輸出活動便是盲目無效的行為。因此,教師設計活動時,必須基于主題內容,且圍繞文本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核心詞匯和語篇框架等方面展開,這樣可以確保學生的語言輸出基于文本主題和本節課所學的核心語言輸入,并能有效激活學生記憶中存儲的與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和信息,引導其在活動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并發展創造性思維。(戴軍熔、鄭春紅等2012)
(二)輸出活動前要搭建語言和語篇支架
教師在設計讀后語言輸出活動之前,應先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1.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前是否具備了足夠的語言輸入量?
2.學生在進行語言輸出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如果對這兩個問題的預測心中沒底,那就意味著在開展這項輸出任務前,教師必須在輸入階段的各個環節提供足夠豐富、形式多樣的語言幫助和語言支架,使學生在輸出活動中能夠使用所學的目標語言完成任務。
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挖掘文本材料中的語言元素,而且還要在與話題相關的語篇結構、問題特征等元素方面對學生進行有效輸入,讓學生掌握如何根據不同文體特征做好相應語言結構和框架的示范與鋪墊工作,使語言輸出活動真正建立在語言輸入的基礎上,從而真正實現用所學語言去做事的目的。
高中英語讀后語言輸出活動旨在促進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實踐以及情感態度的發展。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搭建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支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切實提高讀后語言輸出的有效性。
引用文獻
陳紅娟.2013.搭建支架,提升小學英語語篇閱讀后語言輸出的實效[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中學篇),(2):5-7.
戴軍熔.2010.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1):6-15.
戴軍熔,鄭春紅,朱雯,吳璇.2011.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讀后活動:設計與實施[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雪嬌.2013.從一次同課異構活動反思閱讀課的讀后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21-25.
王媛. 2009.有效閱讀教學設計實例解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8):1-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自我效能感與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相關性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D/2013/02/051
作者信息:214200,江蘇宜興,江蘇省宜興市官林中學
1386153149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