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讀寫結合,構建高效英語課堂
王麗芳
【摘要】作者分析了當前高中英語教學在閱讀與寫作結合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并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探討了創造性地使用閱讀材料、恰當整合資源、寫作訓練多樣化等構建閱讀寫作高效課堂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讀寫結合;整合資源;有效課堂;創造性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語言技能八級目標指出:“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閱讀一直是高中英語學習中的重頭戲,教授英語的同行們經常說“得閱讀者得天下”,足見閱讀的重要性。八級目標中規定寫的目標是:“能根據所讀文章進行轉述或寫摘要;能根據用文字及圖表提供的信息寫短文或報告;能寫出語意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閱讀理解到位,才能“懂”閱讀材料,然后才有反饋和交流,才能在大腦中有新的知識建構。同時,新的知識建構與閱讀知識的積累才能讓英語學習者在“表達”(輸出)的環節有話可說,有“章”可循,可見閱讀與寫作息息相關。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現行的外研版英語教材選文出發,探討高中英語課堂中加強閱讀,提高理解能力,同時促進寫作輸出的途徑及意義,希望增強教師實施閱讀寫作課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讓英語學習更具實際意義。
綜觀當今的高中英語教學,教師往往是把閱讀放在第一位,重視語言材料的挖掘,關注語法、詞匯、句型及理解。根據高考要求來看,這無可厚非,但是閱讀經常僅僅是閱讀,學生進入大腦的只是“形單影只”的知識點,以及閱讀應試技能,有時候會牽扯一點寫作模式等。這種傳統的教學現狀使得閱讀課與寫作課在很大程度上相脫節,“各行其是”,語言的輸出欠缺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也就是知識向能力過渡——知識內化的過程。
這種現象長期下去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后果:學生眼中的閱讀課就是記單詞、短語、句型,了解會有什么類型的閱讀理解題,而沒有知識的遷移;提到寫作,就是看到題目寫150詞,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與語言素材的積累。因此,學生談“寫”色變,寫作成了真正的“headache”。
(一)高考題型的設置是促使問題出現的歷史原因
下表中清晰地顯示了近十年中閱讀和寫作題目及分值的設置:

往年的閱讀與寫作設置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比起寫作,閱讀一直在高考中占有相對較高的分值,自然是得分的熱門題型。“考試方式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多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要做大量的習題,忽視語言學習實踐活動,影響了學生真實語言能力的提高,破壞了考試與教學的關系”(王娜2009)。筆者認為,這樣的一種導向性甚至決定了教師的授課內容與形式,使得更多的課堂傾向于純粹的閱讀。
(二)課堂引導欠缺,資源整合不夠
一節完整的閱讀課會讓教師、學生覺得這節課是好的,沒有“摻雜”其他的內容。學到了詞匯、句型、解題方法,遺憾的是很少結合寫作。但是,面對目前的素質教學改革,學生需要獲得的是語言輸出能力,需要用語言交流,需要把語言應用于書面表達。鑒于此,教師就要在資源整合方面多下功夫。對于現行的外研版教材來說,每個module都有單獨的話題,有相應的寫作任務,那么,備課環節就要充分考慮閱讀材料與寫作任務兩者的結合,以期提高課堂效率。
(三)寫作課堂的單一讓學生失去“寫”的興趣
為了節省上課時間,往往是學生課下寫作文,教師課下批改,批改過的文章交到學生手中,學生面對的是勾勾劃劃的作文,而不是教師一一講解。久而久之,學生對寫作不再有新鮮感,逐漸由“怕寫”到“厭寫”。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者強調,用情節真實、復雜的故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教學過程中的閱讀教學與寫作結合正是在過程中強化“活化知識”,把閱讀中的收獲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
(二)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當代學校教學教育過程的最優化,就是指所選擇的教學教育過程的方法,可以使師生耗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目前,課堂效率是教師最關心的,閱讀和教學的結合可以克服課堂的單一和低效,以達到“利益最大化”。
基于上述問題和對問題成因的分析,筆者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寫作結合的探究,在不斷地探索中找到更適合的方法,讓學生、教師都喜歡這樣雙結合的課堂,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學效率,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一)創造性地使用閱讀材料
真正做到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必須從源頭做起。現行的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取材廣泛,題材、體裁多樣,表達地道,是教學很好的語言素材。因此,教授應用好課本文章,找到恰當的切入點。
近幾年高考題型“變化多端”,加大了對“寫”的考查力度。如山東省2014年之前連續幾年的第II卷的閱讀表達題,既要讀又要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微寫”,這也對我們的英語教學帶來了啟示。將出現的新題型,即填空題,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查學生在“寫”這個層面的整體把握能力。在臨淄區教學能手評比中,素材是外研版選修6 Module 1中的Making Friendsin the USA,一位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大膽創新,把整篇課文挪到了學案中,利用分欄的形式,左邊課文,右欄問題設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她還把原來的課文進行了創造,有的句子改成關鍵詞填空的形式;有的設計成了paraphrase的形式,有的設計了句型轉化——從微觀練習了改寫,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有的設計成open question,學生可以借助文中的詞匯、句型,根據話題需要回答,并最終落實到學案中。這節課最后的任務就是根據文章內容,水到渠成提出寫作任務。這樣做既呼應了文中的話題討論,又充分使用了文中的詞匯、句型;同時,學生又對所學內容進行了深加工,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所以,我們有時候可以跳出固定的思維框架,進行創意改造,將閱讀與寫作巧妙結合。
(二)恰當整合資源,為寫作鋪路
比如:外研版選修7,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筆者在備課時,作了如下設計:
把Introduction,reading and cultural corner整合為一節課,因為它們的內容都是關于話題American Music。
設計內容:
I. Warm-up
Step 1. Introduction:Brainstorm about music.
Try to find out more words about the types of musi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2. Read the passage on p.43 and fill in the table.找出關于Gospel music,Soul music,Jazz,Blues的起源時間、地點及特點,熟悉表達音樂的相關詞匯。
Step 3.Please fill in the blanks by yourselves to learn some useful expressions.找到有關LouisArmstrong,Robert Johnson and Woody Guthrie的相關詞匯,了解介紹音樂人的相關說法,了解美洲音樂。
II.Reading
1.Fast reading(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Hip hop is an American _______ which started in the 1970s at _______ parties in New York,especially in a district called the Bronx.
Part 2:_______,another style of music known as _______ was born.
Part 3:_______for the success of hip hop.
Part 4:How did _______ record their songs?
2.Reading for information.
* Read part 1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填寫關于Hip hop的基本信息,為寫作做好準備。
* Read part 2 and 3 What was the big breakthrough?
* Read part 4 and find the sentence.Can you use another word to replace the underlined word?
In England,a new music form emerged,called trip hop,a mixture of jazz,hip hop and electronic music(for example,music played on computers). ___________________
III.Writing
從以下題目中任選一個,盡量使用本單元出現的詞匯、句型,用100~120詞完成寫作任務。
1.Which type of music do you like most? Say your reasons.
2.Do you enjoy Hip hop? why or why not?
3.What do you think of American music?Introduce one of your favorite singers.
寫作任務的設計更具有選擇性,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其一進行練習,本堂課的閱讀材料包括文化廣角部分,給學生提供了比較豐富的信息,而且話題統一,因此,能加一個寫作練習會事半功倍,而且問題設計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詞數要求也是從100~150不等,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在閱讀過后享受到“使用語言”的成就感。類似這種處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外研版選修7 Module 3 Literature中的Introduction,Oliver asks for more;extracts fromGreat Expectations及 cultural corner可以整合成一堂閱讀及寫作課,最后給學生寫作任務:介紹Charles Dickens。當堂任務比較多,學生的習作還可以結合課堂進行二次加工,下節課加上Dickens London這篇文章,學生肯定可以在自己的習作中有新的發現。這個單元通過學生的反饋,效果還是不錯的。基本上學生都對狄更斯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通過欣賞學生的不同作品,學生們還自己總結出了人物介紹類文章的寫法。
目前,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實際操作中有很多環節被直接刪掉了,一些好的語言材料也得不到相應的使用。如果進行恰當的資源整合,不僅保證了好資源的輸入,同時也有更好的機會展示輸出,有效地保證了授課效率,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三)寫作訓練方式多樣化
1.結合材料,聯想寫作
外研版必修3Module 5 Cultural Corner:The IndustrialRevolution這篇文章比較短小,但給出的信息可讓我們有更多的設計空間。筆者嘗試著對本篇閱讀寫作課做了如下安排:
I.Reading for Information
What changes happened wit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I. Reading for Thinking
What influence did the changes have on Europe and the world?(you may find the supportive sentences)
Your idea:
III.Deep think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stablished(確立)Europe’s leading role,having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1)When it comes to Ancient China, what had a great infuence on the world? (clue:the great changes,in ancient China)
(2)When it comes to China’s achievements today,what should we thank for?
IV.Writing
工業革命給歐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請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你對中國過去、現在與將來的認識,你可以看到哪些變化?可以參考以下要點:
①中國曾經的輝煌(對比工業革命使歐洲的興起);②中國今日的成就;③面對經濟危機,你對中國……
要求100字左右,可以適當增添細節。
參考詞匯: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四大發明;economic crisis經濟危機;the reform and opening-up改革開放
Step 1. The clues for writing
In the past:(strong→weak)
Today:(what→achievements→great changes)
Future:(crisis→thinking)
Step 2.Writing
本節課最初的意圖是,談論中國的過去必然會聯想中國古代的輝煌,然后可以順理成章的聯想到本單元另一篇閱讀材料,結果證明是對的。但是,課后反思時發現,既然是閱讀寫作課,“重頭戲”應在寫作。因此,前半部分的閱讀設計稍顯繁瑣,應再思考加工,重新布局,讓“寫”突顯,強調重點,練筆為先。
2.針對閱讀內容,設計多樣“寫”的任務
(1)“角色”寫作滿足需要
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于需要,需要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張大均2008)。因此,教師要首先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滿足學生需要才能保持其學習的動機,讓他們對學習感興趣,才能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寫作亦如此,一味的命題作文,學生的熱情就會慢慢淡去。因此,保持寫作的新鮮感,會讓學生愿意去寫。
外研版選修6 Module 2中的文章The Storyof J.K.Rowlingand Harry Potter,讀完文章后,借助學生們對哈利波特的熱情,給出寫作要求:
假如你是哈利波特,你想對羅琳說什么?
要求:盡量用本單元的詞匯、句型。
學生會對這樣的設題很感興趣,并展開積極的思考,布局過程中自然就會用到閱讀資料中的一些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想法、建議,而且表達動機強烈。這可以屬于“角色”寫作的一種形式。
(2)續寫體驗創作
外研版選修6 Module 3 Roy’sStory的文章最后,At that moment,the door swung open,and Roy walked in,我們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想象下一步會發生什么?給故事續寫一個結尾。這樣的處理會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給了學生發揮想象力的空間,讓他們親自體會“作家”的成功。處理的結果讓人出乎意料,因為完成寫作任務中還有“交流作品”的任務,學生都很用心,既要在字數要求范圍內表達完整的含義,又要言之有理。學生們大都能完成任務,而且還閱讀了其他人的一些作品,體會創作的樂趣。除此之外,還可以設計成給小說節選的文章添加開頭或者改寫文章。
(3)模寫鞏固閱讀成果
外研版必修3 Module 2 Cultural Corner:Town Twinning授課中,課文理解起來都不難。針對實際情況,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模仿文章內容,以School Twinning為題,寫一篇120~150詞的作文。學生可以就地取材,聯想到我們的姊妹學校:Westbrook Middle School。學生既可以比較自己的學校與大洋彼岸的姊妹學校,同時又模仿文章練習了說明文,真實進行比較,歸納寫作手法。
(4)樹立典型,激發斗志
《學生雙語報》“作品秀”欄目是我們經常引導學生精讀的內容,因為其中的文章是各地優秀學子自己寫的,所以深受學生歡迎。“作品秀”曾經刊登了一篇文章:ParentsArethe BestTeachers,因為論證嚴密、語言豐富、句式多變,所以,筆者把它設計成了精讀,引導學生欣賞。往往同齡人的作品更具說服力,容易讓學生產生“比一比”的決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報刊中貼近時事、豐富多彩的內容有一種親切感。因此,通過報刊閱讀,加大了學生的語言輸入。在此基礎上的寫作任務,加上同齡人榜樣的力量,更易于高質量地完成。
此外,平日里學生的優秀作品也可以不定期的展出,使讀寫的概念在學生的學習中得以強化。
(四)注重詞塊學習
詞匯組塊這一概念是Becker(1975)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我們的表達法是使用預制的框架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再費力地從單詞開始來組建語法結構了(嚴海燕2009)。
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在這一點上體現得尤為深刻,任何寫作都離不開詞句。因此,借助閱讀增強詞塊學習為寫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外研版必修4 Module 2 Traffic Jam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要不斷地擴充自己這方面的表達:
Traffic rules,traffic congestion,traffic accident,improvetraffic,environmentlyfriendlycars,transportation,busy road and so on.
完成閱讀任務后就會對這個話題的詞匯有了深刻了解,不只為本單元的話題討論與寫作服務,而且也會作為以后寫作類似話題的“語料”。現行外研版教材話題豐富,不乏熱門及寫作高頻率話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儲備相應表達。如:毒品話題(必修2 Module 2);災難話題(必修3 Module 3);環境話題(必修3 Module 4);音樂話題(選修7 module 4)。
這些話題的素材都能夠提供給我們很多的詞匯、表達,而且閱讀之后的寫作任務設計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比如,災難話題: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雪災;環境話題:污染、環保日、環保行動。教師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實現教學的情感態度目標。
足夠的語言輸入是能力輸出的前提條件,能力輸出是最終目的,因此,兩者緊密相連。但是,輸出的最終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應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逐漸滲透,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設計授課,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讓學生“悅”讀“樂”寫,幫助學生獲得扎實的語言運用能力。
引用文獻
王娜.2009.從高考題型演變談中學生英語“寫”的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9):57-60.
嚴海燕.2009.詞塊理論指導下的牛津高中英語Task板塊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9):15-18.
張大均.2003.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信息:255400,山東淄博,山東省淄博市第七中學
lvpeng_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