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玲
淺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之誤區及改進措施
周慶玲
【摘要】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教育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未來。教育工作歸根結底要由青年人來開創,因此,必須把提高青年教師整體素質作為教育基石的教師隊伍建設重點來抓。時代的發展,教育體系的改革及新型學校的創建,更為迫切地要求青年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對癥下藥,認識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并及時改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誤區;改進措施
誤區一:青年教師的課時計劃常常依賴于課程本身的目標,把大量的時間用于一些如怎樣呈現教學內容、怎樣進行某些具體的課堂活動、怎樣設計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等細節上(宋廣文、都榮勝2003);不能把課時計劃與教學情景中的學生行為聯系在一起,而是僅僅按課時計劃去做并設法完成。常在臨上課前針對此計劃演練一下,他們往往以自己該做什么為中心,不去預測計劃執行時的情況,忽略了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使備課成為背課。
誤區二:不能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安排教學活動。我國古代就有“以其所識,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論點。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學習者要習得的新知識只有與舊觀念結合起來構成觀念團,才能被理解和習得。近幾十年來,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學習過程的心理機制的了解日趨深入,許多實驗研究顯示,學習實際上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加涅在學習與記憶的加工模型(見下圖)中表明,貯存于長時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或進入工作記憶或直接引發外顯的反應。因此,貯存于長時記憶中的原有知識和技能是新的學習產生的重要內部條件。青年教師忽視這一點,會對教學產生極大不良影響。

誤區一:復習提問方面,青年教師不能很好地運用提問與反饋這一教學策略,往往顯得耐心不足,等待時間稍長,就急于提示,甚至替代學生回答,有明顯的“強加”“灌輸”的感覺(宋廣文、都榮勝2003);在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后,常常就此為止,不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而當學生回答有誤時不善于及時給出指導性反饋——即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一步導致錯誤,而是僅僅給出正確答案或說出答案是錯誤的。
誤區二:新材料呈現方面,青年教師不易認識到復習先前知識的重要性,不注意新舊材料的內在聯系,忽視學生對學習的某種期望。正是因為學生對學習的某種期望,教師給予的反饋才會具有強化作用(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2010)。換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決定從哪些信息感覺登記進入短時記憶,如何進行編碼、采用何種提取策略等尤為重要。青年教師常以“今天我們開始講……”來導入新材料,不能很好地使用導入式教學法慢慢地引導學生進入新內容,而且在內容呈現上常常重點難點一大堆,擔心自己遺漏知識要點或學生學不到東西,從而導致重點不突出,難點未突破。
誤區三:練習鞏固方面,青年教師僅把練習做為教學必經的步驟,而非檢查學生學習的手段;只關注自己提問的學生,不照顧其他;不能從大多數學生的練習中獲得必要的系統的反饋,從而也不能及時糾正;練習時間把握不準,往往延時……另外,在作業布置方面,不善于把握作業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作用,所布置作業常常過偏或過難。
誤區四:過多依賴多媒體教學。伴隨手機、電腦成長的新一代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忽視黑板板書及教師肢體語言對學生認知過程的影響,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忽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性。這樣往往還會造成教學過程的程序化。
誤區五:課堂紀律方面,青年教師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表情及身勢語言向學生暗示課堂行為該是怎樣的,常用粗暴的語言或行為懲罰原本可以用暗示在潛移默化中制止的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導致影響整個課堂教學。另外,遇有突發事件即課堂活動以外事情的干擾時,在希望學生忽視這一干擾的同時,自己卻停止教學,不能有技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課后分析方面,青年教師更多地關注課堂中的細節問題,如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手段、對學生問題的反應能力、課堂管理問題等,而很少分析學生對新材料的理解情況等尤為值得注意的問題,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針對以上誤區,筆者認為,應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措施來改進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
(一)從基本功訓練抓起
青年教師應具有掌握教學大綱的基本功,使用教材的基本功,備課及反思的基本功,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基本功。只有抓好這些基本功訓練,才能給青年教師的提高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不僅依賴于教師本身,而且還依賴于學校及社會的大力支持,如定期進行學習培訓、定期進行考核、聽課與被聽課、檢查教案及作業批改情況,定期進行大綱考試或說課、微型課等形式促進基本功訓練。
(二)發揮教者的主觀能動性,不斷進行教學經驗反思
著名教育家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青年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其進行反復深入的思考,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皮連生2009)。
因此,青年教師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進行教學工作反思,記下每天工作中的經驗并進行分析,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三)發揚團結協作精神,新老結合,以老帶新
青年教師應向老教師拜師學藝,經常進入課堂聽課,觀察并分析老教師怎樣組織教材、選擇教法,學習老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具使用及課堂管理方法等;主動請老教師傳授使用教材的經驗,
用老教師的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合理創新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
(四)發揮學校主導作用
學校是教學實踐的陣地,應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可利用學年組力量幫助青年教師攻克教學難關。每學期舉行較大范圍的聽課、評課、賽課等活動,使青年教師經受鍛煉,增長才干。在幫助青年教師上好“常規課”的基礎上,激勵他們爭創優秀課,跨入骨干教師的行列。定期把教師聚在一起,提出課上發生的問題,集體討論并研究找出解決方法,使其為所有教師共享。
育人為重,興師為重。教師掌握著國家的未來,而青年教師的成長關系到教育事業的生機和活力。
首先,青年教師必須認識到自己所擔負責任的重大性,自強不息,在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及不足,并虛心改進的同時,還要發揚自身知識新、頭腦活、熱情高等優點,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其次,還需要學校、社會的配合,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切實做好青年教師素質的提高工作,這樣教育事業的明天才會更加輝煌,未來的祖國才會更加強大!
引用文獻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2010.(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皮連生2009.學與教的心理學[M].第五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宋廣文,都榮勝.2003.專家型教師的研究及其對教師成長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1):26-29
作者信息:163411,黑龍江大慶,黑龍江省大慶市第四十六中學
11787154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