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灣縣第五中學 朱永君
面朝課改,生命花開
☉新疆沙灣縣第五中學 朱永君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著名詩人海子在他逝世前兩個月寫下的經典詩作,因其傷感而又溫暖,一度為人們傳誦。聽課之前,我們心中充滿了各種期待。之前,學生已經以小老師的身份對這首詩作了十分鐘的賞析,我們聽的那堂課是前一天的繼續。滿以為特級教師李仁甫會對學生前一天的表現作出評價,提出新的要求,然后收回課堂的話語權,以精彩的講述為主,帶著學生一起走進海子的精神世界,卻沒想到李老師的第一句話是:“請大家往后看,看看今天有多少老師來聽課,如果你緊張,請想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情景。”緊接著的第二句話是:“請大家繼續點評昨天小老師的表現,如果有不同的理解,一定要說出來。”話語權仍舊在學生手里。起初的課堂非常安靜,安靜得我為李老師捏了一把汗:這么多老師在聽課,他到底要干什么?又要為我們呈現什么呢?
很快有學生發言了,打破了課堂尷尬的安靜與沉悶。緊接著,學生各抒己見,內容涉及到詩的結構、修辭,甚至意象。其中的一個片段深深感動了我:一個學生提到“喂馬,劈柴”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的理解,李老師趁機切入:
師:你跟昨天四位小老師講的完全不一樣。(面對女2)你顛覆了、推翻了他們的這種看法,我們用掌聲來鼓勵一下。(眾鼓掌)既然她提到了旅行,不妨我們下面來學海子,也來寫周游世界的畫面,好不好?因為周游世界,海子選定的是這么一個特定的動作或者意象——“喂馬,劈柴”,對不對?而要表現“周游世界”這個主題,只有這兩個意象才能表現嗎?同樣的主題,同樣的格式,我們能不能也用幾個字來寫一寫呢?用兩個動作,當然我們也可以創新,不用兩個動作,而用兩個名詞性的意象。我來舉例,好不好?
眾:好。
師:“踏雪,聽風,周游世界”。腳踏著雪,耳邊聽風,行不行?
眾:行。
師:再比如“客棧,板橋,周游世界”。有個客棧,附近有一座小橋。“客棧,板橋”,詩歌的意象常常有跳躍性吧,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寫啊?哦,可以!好,每個同學動筆寫一寫。(停頓了一會兒)能不能這樣寫,“汽車,火車,周游世界”?
(眾笑)
師:有沒有詩味呢?
眾:沒有。
師:沒有,這是什么,這是現代化的,是都市的生活。現在是在鄉村,在野外,是那種自由的生活。好,大家來寫一寫。(一分半鐘后)先寫好的可以先發言,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沒有想到,李老師能揪住學生的這點不同想法,因勢利導,引發了學生創作的激情,不停地更換意象,不僅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還引導學生學會了寫詩。在他的引導和激勵下,學生很快有了自己的詩句:暮舟,云影,周游世界;北斗,年輪,周游世界;竹杖,蓑衣,周游世界;晨曦,暮霞,周游世界;尋青,踏雪,周游世界……
江蘇的一位教授史成明曾經說過:“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能力帶著學生走進文本,還要有勇氣帶著學生告別文本,走向生活。”李老師的這堂課,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些話。引導學生走出文本時,李老師問:現在再想象一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有一所房子。現在,老師也免費送給每一位同學一座房子。(眾大笑)這所房子,你們愿意它面朝哪里?
眾:大海。
此時李老師提醒:第一個夸美女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就是蠢才。然后,他請學生寫出自己心中的那個理想世界。因為有老師的鼓勵,學生很快有了不同的表達:面朝沙漠,金色如火;面朝麥地,春耕秋收;面向……李老師趁熱打鐵:房子現在有了,讓你邀請一些人過來,你會邀請哪些人?……最后,李老師說:“海子背對世俗,走向一個自由的世界,他沒有否定世俗的世界,盡管那不是他想要的,世人需要,他就給他們了。他是善良的,善良得讓人落淚,他把所有的祝福送給世人,然后,決絕地轉身離開,自殺了。”
課到此戛然而止,海子用他的善良溫暖了世人,而李老師則用他智慧的點撥和引領溫暖了學生,也溫暖了聽課的我。
在沒有遭遇生成課堂之前,我一直不敢相信,將課堂學習的權力完全交給學生,我們的課堂將會出現什么狀況。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橫亙在教師面前,使得教師始終不敢在課堂上大膽放手,以預設為主的課堂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因為沒有實質性的改變,語文教學始終沒有走出高投入、低產出的尷尬境地。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李老師大膽提出了生成理念,并在課堂上積極探索實踐,摸索出獨具生命活力的生成模式,極大限度地改變了學生課堂被動學習的局面,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提供了成功的教學范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便是李老師在課堂實踐中成功的案例之一。在這堂課上,生成課堂的優勢和魅力盡現其中,突出表現在:師生是課堂的雙主體,課堂實現了真正的以學定教。
1.以學生為主體的深度學習
在這堂課上,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當小老師,這是多么大膽的嘗試,就是這樣的舉措,最大限度地相信學生,巧妙地把教學引擎交到學生手里,激活了課堂,引發了學生的高級思維。正因為給了學生充分的話語權,學生才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各抒己見,將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內化成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有了課堂上不可預約的精彩。例如:一位女生有了和其他人不同的理解,就讓她大膽駁斥;順著學生的理解,讓學生也面朝大海,想象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免費送一所房子給學生,讓他邀請合適的人來做客,以此幫助學生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自始至終,學生都在思考、表達、創作,經教師的引導,理解由淺層走向深層,思想由簡單走向深刻。
2.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
作為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李老師在這堂課中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他始終是課堂平等中的首席,耐心地傾聽,仔細地觀察,充分地等待,冷靜地思考,恰當地切入,有力地幫助,適當地強化。學生不開口,他不說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而當學生的思維受文本束縛的時候,他又幽默地用激將法鼓勵學生:
師:大海。注意,第一個把姑娘比作花的是什么人?是天才。第二個?
眾:庸才。
師:第三個?
眾:蠢才(笑)。
師:你們愿意不愿意做庸才、蠢才啊?
眾:不愿意!
師:就像剛才的“周游世界”,我們可以重新尋找意象,現在我給你們一所房子,也就是你們現在都有一所房子了呀(眾笑),面朝哪里?怎么樣?動筆寫,寫出你心中和海子一樣的超脫的世界。(兩分鐘后)寫好了吧?先寫好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成果。(等待了一會兒)誰舉手發言?(等待了一會兒)這樣,我們首先把面朝“哪里”找出來好不好?然后我們一起再造幾個詞。那么現在,你向往有一所房子面朝哪里?來,誰舉手發言的?難道就“大海”可以面朝嗎?有沒有其他地方?
再回頭看,盡管有二十多個老師在課堂里聽課,但李老師始終沒把自己定位成課堂的主角,他始終是一個謙虛的幕后導演,不表演、不爭位,甘愿做為學生學習鋪路的石子,一心一意地為成就學生的精彩而努力。試想,假如沒有一位教師的赤子情懷,沒有以生為本的理念支撐,他如何能做到如此的大氣與慷慨呢?李老師曾經詩意地表述:“所有的樹木花草蘇醒,才有真正絢麗的春天;所有的星星在閃爍,才有真正浪漫的夜晚;所有的人發揮主體性,才有真正課堂的精彩生成。”[1]他是這么說的,也是在課堂上不折不扣地實踐的。正因為如此,《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才會那么溫暖而持久地印在每一個親歷課堂的人心中,以不可預約的精彩感動著每一個人。作為親臨課堂聽課的一名教師,我和他的學生一樣,不僅獲取了知識、技能,更收獲了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我生命深處最柔軟的角落被輕輕觸動,體內潛藏最深的激情被點燃,在那一瞬間,我似乎也成了海子,即使自己在生活現實里有萬般無奈,也愿意微笑著祝福每一個人。這就是這堂課的魅力所在吧,激活了潛能,喚醒了生命,使得每一個人,從外到內,都被徹底喚醒,翻新。
后來,我反復回味李老師的這堂課,又發現,這是一堂真正關注學生生命的語文課,在這堂課里,學生的學習熱情、潛能被最大限度地激活,更可貴的是:借助海子,每一個學生生命的火種被點燃,他們從海子的世界里讀出了現實生活的無奈,更讀出了溫暖與善良、祝福與期待,讀出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文學作品一旦能抵達讀者的內心深處,必然會觸及到生命的本質,讓生命接受一次靈魂的洗禮,這樣的效果,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課中極為深刻地體現了出來。李老師的生成理念,不僅僅是為了極大限度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更多地是為了喚醒、激勵、鼓舞學生,讓他們的生命因為個性化的解讀而更加豐盈、飽滿。
海子走了,他善良地把祝福送給世人,面朝自己靈魂深處的大海,享受著美麗的春暖花開;而我們則欣慰地看到,在李老師智慧的引領下,我們也正面朝課改,期待著精彩的生命花開。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更是提倡以生為本。綜觀李老師的生成課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注釋:
[1]李仁甫.課堂的風景與語文的邊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