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榮
隨著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我國中學英語教學質量備受關注,英語優(yōu)等生得心應手,自信滿滿,而“學困生”卻舉步維艱,愁眉苦臉。“一花盛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關注優(yōu)等生,提升優(yōu)等生英語素養(yǎng)的同時,更要持續(xù)關注“學困生”,因材施教,不斷促使其轉化,從而循序漸進地提升整個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但就目前來說,我國初中英語教學在“學困生”轉化方面面臨著諸多困境,亟待突破與解決。
由于英語是第二語言,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英語基礎極其薄弱,升至初中后,厭學、恐懼與自卑心理加劇,加之同伴的嘲笑和教師的不重視,英語學習信心完全喪失,嚴重者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想順利轉化這些英語“學困生”,教師必須下苦工夫。一些學生由于自信心缺乏,學習源動力不足,羞于和怯于與同學或教師溝通,口頭表達能力差,哪怕是類似“Whatisyourfavoritefood?”這樣簡單的問題也不敢回答。隨著英語學習內容難度的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更低,“學困生”轉化更加困難。
一些頑固性英語“學困生”的形成與發(fā)展經歷了一定的階段,從自信心缺失、怯于表達,到長期劣質、低效的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成為了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的另一個困境。大多數英語“學困生”無法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課前不預習、課中被動聽課,學習無重點、思維游離渙散,課后不愿復習鞏固,學習效率低。更有甚者,一些“學困生”不服管教,經常在課堂上與教師發(fā)生口角,嚴重破壞課堂秩序,教師無能為力后,只能任其“自生自滅”,使得“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更加艱難。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有教無類”成為教育者持續(xù)倡導的理念,但具體到實踐教學中,往往是理論與現實脫軌。一些教師沒有給予“學困生”特殊的關懷與照顧,不僅不能采取科學的手段促進“學困生”轉化,反而冷言冷語刺激他們,或者對其不管不問,只顧將更多的關愛投放到優(yōu)等生身上,致使自卑者更加自卑,班級“學困生”逐漸演變成“學困群”,一發(fā)不可收拾。
初中英語學習對學生的終身英語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教學水平、教學策略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班級“學困生”數量的增減。一些教師由于英語專業(yè)知識不夠,教學技能低,不能實施科學的“學困生”轉化策略,并促使他們英語知識與能力的提升,推動其健康快樂成長,這在一定程度上便成為了“學困生”轉化面臨的又一困境。
眾所周知,英語“學困生”的心理較為敏感,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位“學困生”的心理變化,始終用一顆愛心去包容與呵護“學困生”,對于他們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認可與鼓勵,即使犯錯誤,也要委婉細致地指出,絕不能冷嘲熱諷地打擊與嘲弄。教師應耐心關注“學困生”,了解班級每一位“學困生”的特點,盡可能近距離地接觸他們,給予他們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陳友琴 2012)。例如,在蘇教版九年級Unit 1 中 Vocabulary,aloud,pronunciation,specific,memorize,grammar等詞匯的講解中,要主動靠近“學困生”,傾聽他們的心聲,對一些重點詞匯要特別強調,如“你們聽懂了嗎?”“有不懂的老師走到你身邊時要問哦”,讓“學困生”充分意識到教師的重視與關懷,從而重拾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實現對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功轉化,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有效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提升“學困生”課堂參與度。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有意識地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充分調動“學困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教師可以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引進互動教學模式。強化教師與“學困生”、“學困生”與優(yōu)等生、“學困生”與“學困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此來促使“學困生”不斷借鑒與吸收他人優(yōu)秀學習經驗,實現自我提升。二是小組合作探究模式。教師在制定合作任務后,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優(yōu)等生、一般生、“學困生”比例要適中,以期激發(fā)興趣、重塑自信,相互促進(陳雪霞 2013)。三是多媒體教學法、角色表演法、情境教學法等穿插使用。例如,在“Going Shopping”實踐教學中,可以就教材上的角色對話,或者激勵學生自行編制對話,由“學困生”進行表演,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滿足感與成就感。
初中英語教師應將“學困生”轉化滲透于日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施分層教學、分層轉化策略,充分開發(fā)每一位“學困生”的英語學習潛能,促使其揚長避短,重塑自信。
實施分層轉化策略,教師應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將班級學生進行分層。一般分為優(yōu)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將班級學生劃片分組,合理分配組內成員,使優(yōu)、中、差比例協(xié)調,使優(yōu)等生帶動中等生和“學困生”,促進其全面進步。二是實施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作業(yè)完成、課內輔導的分層。英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味地讓學生背單詞、背課文不會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入分層目標后,可以適當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潤物無聲地促使其英語水平的提升。在作業(yè)布置和課內輔導方面,教師也要注重分層,秉承難易適中的原則,提升“學困生”的能力。
英語“學困生”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初中英語評價手段與評價策略的不科學、不公正,“學困生”在單純以學習成績?yōu)樵u價標準的學習氛圍中,很容易產生壓抑與自卑心理,即使取得暫時的進步,也很難從中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要探索出基于“學困生”的評價模式,理性評價(吳宇華 2015)。一是教師要注重對“學困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適當削弱成績在評價中所占的比重,將課堂表現(聽課、發(fā)言、聽講等)、作業(yè)完成、活動表演等作為主要評價手段,教師要用充滿溫情與激勵的理性評價方式喚醒“學困生”的學習自覺,激勵其自主求知。二是鼓勵“學困生”進行“自我評價”。例如,在一個階段的英語學習后,組織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并指導他們理性地對此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打分(1~10之間),然后將自己所打的分數上交給教師,由教師再次做出評價。教師也可以根據“學困生”進步與否調整教學策略,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困生”轉化。
綜上可知,英語“學困生”長期生活在優(yōu)等生和教師異樣眼光的陰影中,容易失去自信心,失去學習的動力,而擺脫“學困生”標簽便成為了其長久追求的目標。毋庸置疑,目前初中英語“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面臨著較多困境,需要教師孜孜不倦地努力,它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系統(tǒng)工程,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充分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愛和呵護,幫助其重拾信心,克服自卑與恐懼心理,還要不斷完善和提升自我,運用多種創(chuàng)新途徑實現“學困生”轉化,幫助他們“守得云開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