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英
作者信息:538100,廣西防城港,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市北侖河中學104334278@qq.com
教學實踐證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增加英語課堂的活力。因此,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教學中給予其科學的認識,可以使英語教育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整合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就是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機整合信息的技術、資源和方法,以及課程和人力資源,最終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先進的思想指導下,結合多媒體技術、網絡等工具,使學生能夠形成自主學習習慣,豐富英語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此種信息整合是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既能發揮新型教學工具的優勢,又能體現教學思想的進步,同時,也給英語教學中的師生提出了新的挑戰。
語言教學自身的內涵很豐富,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先讓學生了解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幫助其理解教學內容。即“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把英語的相關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雖然學生很難在實際的文化氛圍中練習英語,但是,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能實現這一部分的教學”(祝智庭 2001)。例如,在教學有關國外的餐飲習俗、傳統節日和各種活動禮儀等相關內容時,為了能夠使學生熟悉國外的人文風采,便于其理解當地的生活習慣,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整合起來,開展研究風土人情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教材了解國外傳統的服飾、飲食、文化和節日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鍛煉。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通過后天所學最終形成的一種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人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雖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經國際語言學家研究發現,93%的學習者所學的第二語言在運用中不能像使用本民族語言那么熟練。在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時相對缺乏實踐機會和語言環境,而信息技術正好能夠實現這一教學內容,它可以模擬英語交流情境,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國外的生活。在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時,能夠使學生在較多的學習渠道中學習,可以應用更多的學習方法來促進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何克抗 2007)。
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一般情況下,在英語教學中,單詞、句子的學習都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領讀和講解、學生跟讀和聽講的形式來完成的,而且多以師生、生生交流為主,教學形式過于單調,學習氛圍比較沉悶。如果把教學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在一起,如,結合圖像、視頻和音樂等方式進行交流,將會使教學氛圍更加直觀,而且能夠融入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七年級Unit 8 Topic 2 Section B時,“Where do you want to go?Why do you want to go there?What do you want to take?”是教材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為了激發學生的交流興趣,并使其合理運用所學知識,上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把一些以往拍攝到的風景照或家鄉的照片找出來,作為基礎素材備用。英語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以穿插一些學生搜集到的素材,這樣既能擴大交流范圍,又能夠吸引學生,學生踴躍參加教學活動,在無形之中就熟悉了教材內容。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激勵、喚醒和鼓舞才是教學藝術。”因此,想要學生熟練地掌握英語,就需要喚起學生的興趣,最終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實現真正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內容。
英語教學中,每一節課都有新的內容,但學生學習卻多是通過閱讀、對話的方式來掌握,任務重,方式又枯燥,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的學習氛圍輕松了很多。例如,在教學生學習生詞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實物、圖像和動畫的形式來刺激學生的大腦;還可以通過各種場景進行對話練習,如購物的場景,視頻上可以播出各種店鋪,有超市、書店、雜貨鋪等,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進行對話練習;也可播放具體的對話場景,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實際應用過程。這樣做,不僅能夠很好地感染學生,為學生學習增加動力,也能夠將教學內容靈活地表現給學生,使學生融入到教學環境中,同時,還能使學生在語言氛圍中受到熏陶,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而將教學內容很自然地輸入到學生的腦海中,進而提高了學生應用英語知識的能力(陳靜 2010)。
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適時運用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當學生的學習欲望最強烈、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教師運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啟發和點撥,才能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使用多媒體時應注意,不能只圖“形式”熱鬧,而要考慮教學目標能否實現。
雖說多媒體為英語教學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傳統的板書和師生對話還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師通過板書,既可以對指定的句型的結構和用法進行深入分析,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師生對話中,教師也能及時捕捉學生口語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因此,英語課堂應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能因為使用多媒體而禁錮了學生的創新力和發散性思維,因此,要掌握好多媒體的運用頻度。
多媒體的設計要突出教材重難點,并注意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體現教學策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創設出各種必須的交際情景,突出多媒體集文字、圖像、影像、聲音及動畫等多種信息和功能于一體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充分體現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性。教學的課堂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在使用多媒體時,一些教師不能只圖“熱鬧”,還要注重“實效”,既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情感因素,也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編排和設計,從而使現代技術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為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綜合素質服務。
隨著教育的發展,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逐漸轉變成了課堂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負責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與學生建立教學中的合作關系。因此,教學中首先需要整合的是英語教師與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掌握教育技術和現代理論,并且要能夠熟練地應用相關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和各種媒體的應用,獲取教學的最新信息,與英語教育的最新內容相結合,使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從而有效應用于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樣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還能引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自行輔助學習,還能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創造鍛煉英語語言的條件(崔巍 2009)。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下)英語教材中的Unit 7 How do you make fruit salad時,采用多媒體工具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比如將情境中的“Make salad”用國外做沙拉的視頻作為學生的語言環境,既能節省教學時間,又能把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原本枯燥、靜止的文字,因為多媒體的運用而變得豐富多彩,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具體,這也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使其可以積極地去觀察、想象、思考等,進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去探究英語知識,從而實現自主學習英語知識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英語的教學環境來構建知識,然后掌握所學語言,采用信息技術和網絡等多種現代化工具,把所教內容用聲音、色彩、動畫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同時還需要搜集一些相關的信息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例如,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堂學習任務,學生可以利用各種網絡搜索引擎來搜集相關資料,并經過篩選,實現自主記憶的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型變為主動探索型,樂于自覺構建和發現知識內容,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此時的信息技術就是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知識,使學生能夠對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究。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學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為了輔助教學,而不是要改變所有的教學方式,教學中需要正確認識現代信息技術,以教學為中心,多角度分析教學內容,使教學中的時間和空間不被限制,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其可以更為直接地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在真實的模擬實驗中鍛煉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活躍思維,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目標,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