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范敏
開展小組合作式英語讀后感訓練的實踐探索
周范敏
【摘要】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夠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而閱讀后的感想和表達則能豐富學生的思想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
【關鍵詞】英語讀后感;小組合作;策略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表述課程性質中強調:“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英語語言基本知識,發展英語聽、說、讀、寫的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英語教育家許國璋先生曾這樣說過:“我教學生從來不以教會學生幾句英語或教會一種本事為目標,而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英語教育是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只是英語教學。”在整個高中英語學習中,學生閱讀了大量的材料,如人物傳記、生活故事、社會文化、時政新聞、科普教育等,讀完之后,按照老師的要求記憶一些詞匯和語法知識等,而很少用自己的語言去組織和表達思想、見解。學生沒有讀后感,就不能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就無法培養創新能力,更不能豐富其思想和情感。鑒于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開展了小組合作式英語讀后感訓練的探索。
其一,小組合作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式英語讀后感訓練的目的在于使每個學生都能自愿、自覺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形成平等、民主的氛圍。在和諧的氛圍中運用語言,有利于學生學習心得的提升,更有利于學生自由地表達思想和情感。
其二,在學習過程中,互動性強的活動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樂于分享的品格。當前,由于應試教育的競爭,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小組合作式英語讀后感訓練讓學生敞開心扉,走進彼此的內心世界,展現出對生活真善美的認可和追求。
其三,小組合作式英語讀后感訓練增加了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娛樂性和知識性。學生發揮各自的特長,涉獵各種各樣的閱讀材料后,從不同的視角寫出自己的見解和心得,彼此影響、彼此熏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以“學困生”為中心,建立合作小組
佐藤學(2012)教授在《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中指出,創造合作學習的教師往往把邊緣化的兒童作為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對待。這是一個很有意義且極具挑戰性的教學理念。結合這一理念以及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并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個性特征、能力等因素,我將55人分為11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5人,其中兩名優等生(A層),兩名中等生(B層),一名“學困生”(C層)。我讓A層的學生擔任各組的“導師”或“指導者”,采用以“學困生”為中心的AACBB組合法,即2個A層的優秀生、2個B層的中等生和1個C層的“學困生”,組成一個合作小組。這種組內異質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優勢互補,小組合作效率高。我還對學生的座位排列方式進行了調整,采用5人圍圈而坐,這樣可以有效地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當然,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成績的變動和學習狀態的變化隨時予以調整。這樣,全班學生形成一個良性競爭的氛圍,不僅調動了“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促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二)以中等學生為中心,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由于我們的關注點在于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閱讀材料選擇方面必須注重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強調以中等學生現有的知識與能力為起點,發揮B層學生的積極性;B層學生選擇的材料既能讓A層的學生凸顯他們的優勢,又能讓C層的學生充滿積極性和挑戰性。讓每層的學生都能充滿信心地完成閱讀任務,帶著信心和激情完成讀后感訓練。
(三)以優秀學生為中心,豐富讀后感訓練的形式
“學困生”的進步和中等生的提高,不是一次輔導、一次參與就可以實現的。因此,充分發揮優秀生的不間斷帶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確定基本的活動模式和固定的活動時間,保證合作小組有序開展活動。通常,其操作步驟分為三步:
第一步,初級階段:It’s fun to read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尤其是C層學生)普遍認為:“我閱讀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這說明大部分學生缺乏對英語閱讀的興趣,為了糾正他們的錯誤動機,筆者在業余時間搜集了一些語言豐富的材料,內容涉及中外文化傳統背景、自然人文景觀、風俗習慣、領先時代的科技、歷史、名人傳記、社會生活、人間真情故事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我十分重視挖掘學生閱讀的內驅力,“閱讀不只是一個解碼過程,更多的是讀者與文本、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互過程”(魯子問、康淑敏2010)。因此,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和作者進行深層地對話和情感的交流。
第二步,中級階段:It’s challenging to speak
閱讀完畢之后,隨之而來的任務就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拓展思維空間,學會思考。從所讀文章中搜索、篩選、組織信息,以口頭表達的形式進行概括描述,具體做法是:(1)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選擇性地布置閱讀任務。(2)閱讀后組織一些相關的討論,討論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在討論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交流,如對文章中的某個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對某個事物做出預測、判斷等。在這個活動中,鼓勵優秀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優生帶動,做到生生互動。最后,每一小組推薦一人make a short speech,既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第三步,高級階段:It’s wonderful to write
書面表達使學生必須重新組織語言,把所想、所思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給學生提供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平臺,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又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這一高級階段活動中,綜合前兩個階段模式:閱讀——討論——寫作三段式的流程。如果學生能夠在相對完整、真實的情景中接觸、體驗、理解和學習語言,他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意義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語言的形式(程曉堂2009)。寫作是一種語言的輸出過程,文秋芳(2008)提出輸出驅動假設,進一步指出輸出活動可以有效地驅動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深度加工,輸入和輸出的有機結合可以更有效地鞏固和拓展學生的語言體系。從“互動”“協同”等語言學習本質屬性角度進行分析,提出閱讀可以與寫作結合起來,加大互動力度,提高協同效應(王初明2010)。這一高級階段包括技能訓練、初稿寫作、評價與修改等環節;更重要的是學生能

讀后感訓練評價表
走進彼此的內心世界,接受或排斥對方的觀點,贊成或反對對方的情感。這一過程學生的思辨技能、品質和情感以及世界觀都得到很好地發展。
(四)以全體學生為中心,重視過程評價
《英語課程標準》關注學生、教師和學校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功能,要求激發學生和教師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因此,對讀后感訓練的評價既要重視過程評價,又要重視結果評價,把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另外,評價主體應多元化,方式應多樣化。新課程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尤其強調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注意到了學生自評的重要性。學生進行自評,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善于使用學習策略(Pintrich & Schunk 2002)。自評也會促使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提高他們的元認知、學習動機(Schunk 2001)以及學習效率。讀后感的訓練評價要把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結合起來。
在外語教學“應試競爭”的現實背景下,積極探索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策略顯得極其重要。在當前重閱讀、淡口頭表達、輕書面寫作的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優勢,創設情境;通過讀后感訓練的設計,構建讀與感、感與寫協同共進的關系,并以此為平臺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引用文獻
程曉堂.2009.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魯子問,康淑敏.2010.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初明.2010.互動協同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4).
文秋芳.2008.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
佐藤學.2012.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Pintrich,P.R. & Schunk,D.H.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M]. Englewood Cliffs,NJ:Prenctice hall Merrill.
作者信息:274300,山東菏澤,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第一中學raindeer1979@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