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淑梅
提高小學英語課堂語言輸入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臧淑梅
【摘要】“語言輸入”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為依據,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對提高教師話語的質量、通過朗讀和背誦促進、選擇補充合適的語言材料、合理安排輸入的時間等四個方面探討了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輸入有效性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語言輸入;有效性;教師話語的質量;朗讀和背誦
古語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語言學習理論也同樣告訴我們,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吸收總是領先于表達,輸入總是領先于輸出,而且輸入總是要遠遠大于輸出。大量輸入的積淀,是學習一門語言必不可少的過程。英語學習不能離開數量去講質量。然而,在現實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有足夠的輸入量嗎?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一些專家和學者的看法和觀點:
清華大學教授崔剛(2009)認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障礙就是語感的建立,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語言輸入量的不足。
上海市小學英語教研員朱浦(2008)指出: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改革方向就是增加英語的輸入量,并在此基礎上增加英語的輸出量,改變目前學生的目標語輸入僅僅靠課堂上教師提供的局面。
通化師范學院教授包天仁(2006)也曾指出,“現在所謂的優質課,都是以輸出、表演為主,學生還沒有教就會了。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錯誤,因為過分的輸出擠占了輸入、接受、內化的過程,是導致英語教學質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幾位專家和學者切中英語教學的弊端,不但指出了課堂教學中語言輸入量不足的現實,也分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樣的語言輸入算是有效的呢?根據克拉申在其“語言輸入假說”中指出的: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想的輸入語言是學習者可理解的,不可理解的輸入對學習者而言,無異于一種噪音。
2.趣味性和相關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任何教學和學習活動,只有植根于情意基礎時,才能產生最佳效益。輸入的語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與學習者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生活實際相關聯,這樣學習者就可在不知不覺中輕松地習得語言。
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grammaticallysequenced)。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運用的正確,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接觸目的語的動機決定了語言習得必須要有一個大量語言實踐的機會。
4.足夠的輸入量(Input enough)。假如目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用I表示,那么語言輸入的水平既不能遠遠超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2或I+3,也不可低于或接近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0。最佳的語言輸入只有稍高于I,即I+1,才會被學習者所接受,也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關于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一)提高教師話語的質量,促進學生語言輸入
所謂教師話語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使用的目標語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課堂用語。它具有語速較慢、發音清晰、含簡單句多等特點。教師使用的課堂話語可以分為兩類:課堂組織話語及信息傳授話語。教師話語對教師自身來說是語言的輸出,而對學生而言則是語言的輸入,并且是學生獲得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所說的話需要經過精心提煉和有效調整,以減少師生交流的困難。
1.規范自己的課堂用語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學生學習的樣板,要想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語言的良好習慣,教師應當給學生作出榜樣,努力規范自己的課堂用語。教師語言必須精煉有效,盡量選擇易懂的詞匯,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參與度。比如,應盡量避免使用無效的課堂用語,可以通過省略或者手勢、體態等方式將要表達的意思快速地傳達給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停頓。
當然,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有師生間的默契,“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應該舍得花費一定的時間向學生適當介紹和總結一些比較重要的常用課堂用語。
2.系統地使用課堂用語
教師應該注重積累,完成一套屬于自己的系統化課堂用語。堅持每節課使用課堂用語組織教學,堅持“Speak English if possible. Speak Chinese if necessary.”的原則。課堂用語的使用還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課堂用語的數量應該有所增加,而不是長期停留在固定的幾句話的水平上。我們要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隨時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課堂用語,這樣既提高了語言的復現率,又豐富了課堂用語。
3.盡量給學生提供功能豐富的話語輸入
英語和漢語一樣,表達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同一個意思的表達形式可能有很多種,多次重復使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語言輸入就會顯得無味乏力,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利于學生的口語發展。如:教師請一名同學回答問題時,就可以用如下不同的方式表達:
命令式:Linda,answer the question,please!
詢問式:Linda,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Linda,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
Linda,do you kno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暗示式:Linda,I want someon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教師用來表揚和鼓勵學生的語言,也不要千篇一律,如果總是用“Good!”進行評價,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若能偶爾用一下“Great! Terrific! Well Done!”等詞語,再加上夸張的動作,試一試,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除了句式上的變化,語速和語調的變化也可以增加輸入語言的豐富性。一節課的平鋪直敘,很容易使本來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陷入枯燥乏味的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教師能把握好語速和語調,就很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擴展性話語,增加輸入的信息量
例如,為了鞏固和操練Is it...?句型,我們可以考慮開展如下活動:
選擇教室內或學生視野范圍內的某個物品,并告訴學生們這個物品的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然后請大家猜出實物。
T:I can see a“B”.
S:Is it a book?
T:No,it isn’t. It is big but a book is small.
S:Is it a bed?
T:Sorry.
There isn’t a bed in our classroom. It’s something in our classroom.
S:Is it a basketball.
T:Oh, no. You can’t play with it. We use it in our classroom everyday.
S:Is it a blackboard?
T:Yes. It’s a blackboard. Is this blackboard clean?
S:No,it isn’t.
T:It’s not clean. It’s dirty. Who can clean the blackboard for me?
S:I can....
T:Thank you.
在開展這個活動的時候,教師進行了大量的語言擴展,為學生創造了很多復習舊知識和學習新知識的機會,而且都很自然。類似的擴展性話語還可以表現在操練中。如在詞匯操練上,把新授單詞和已經掌握的句型結合起來;在句型學習上,把新句型和已經掌握的詞匯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bike一詞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妨總結一下學生已經學到并掌握的主要句型,借助圖片或課件的幫助,把這些句型用在這個詞的操練中,如:This is a bike. That is a bike. They are bikes. Do you like bikes? Yes,I like bikes. A bike for you! Thank you! Where’s my bike? It’s under the tree.這樣做,一方面調動了學生開口說話的積極性,溫習了舊知識;另一方面,能使課堂結構緊湊,知識容量增大,學生操練面增多,保證了操練的質量。
(二)通過朗讀和背誦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入
在非英語語言環境下養成正確朗讀和背誦英語的習慣也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
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朗讀習慣,最有效的訓練方法就是模仿跟讀,模仿原汁原味的英語語音語調。在聽錄音跟讀過程中,要求學生逐句聽錄音模仿跟讀,并檢查個別學生的讀音,發現語音、語調方面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同時引導學生邊讀邊用手指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另外,由于學生在校每周只有3~4課時的時間學英語,所以,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每天在家進行跟讀訓練,并建議家長在學生讀過以后簽字,起到監督的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必將對學生以后的語言輸出打下堅實的基礎。背誦是記憶的過程,也是一種信息輸入的過程。背誦時必須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某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應放寬要求,因材施教,不能讓他們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通過背誦,逐漸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同時也可以為學生以后的語言輸出積累素材。
(三)選擇補充合適的語言材料,增加有效的語言輸入
1.通過補充閱讀材料,增加語言輸入量
和學習母語一樣,在英語學習中,通過閱讀,能讓學生拓寬視野、獲取知識,不斷鞏固和提高已學過的語言知識及其運用能力。同時,隨著舊知識在新的語境中不斷復現,新語言現象的頻頻出現,通過反復的閱讀和合理的引導幫助,能讓學生觸類旁通、鞏固深化已學知識。所以,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提供難度適宜的語言材料,為學生增加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以外研社小學《英語》教材為例,每冊教材都有補充的英語故事。這些故事內容豐富,包含有許多英語文化中的傳統故事,如Little Red Riding Hood /The Three Little Pigs等;也包含了孩子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故事,如《神筆馬良》《孔融讓梨》等。從動機上講,多數孩子喜歡聽故事或者自己讀故事。從訓練不同的技能方面來說,故事是學生進行讀寫練習良好的素材……它們幫助學生增加了詞匯量并形成了一些技巧,如:猜測故事內容、猜測生詞的意思、培養記憶等能力。從拓展、變化方面講,故事拓寬了英語的使用范圍,學生不僅很好地輸出了已有的英語知識,也大量地輸入了這個故事中的一些單詞、句子、語法、日常的教學用語及其他方面的內容,使語言超越了教科書上出現或包含的意思。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故事教學,不能因為期末復習緊張就把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省略掉。
我們還可以通過補充課外讀物來提高語言輸入量。考慮到小學生詞匯量小,掌握的語法規則有限等因素,在語言材料的選擇上,教師應注意不能過分高估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否則,選擇的語言材料將是無效的語言輸入。在《新標準·一年級起點》(陳琳2006)第二冊教材第七模塊中學習了with這個單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with的用法,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補充下面的小故事(如下圖所示):這個小故事的特點就是句型的重復使用,在句型重復的同時實現了詞匯的積累。在使用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文字,然后將文字遮住,進行口頭復述;層次高一點的,可以進一步做相應的書寫練習。通過這個小故事,學生很顯然能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with的用法和意思,同時,通過閱讀和講述,使學生復習了和家庭成員相關的詞匯。

2.補充相關的歌曲、童謠,增加語言的輸入量
大部分小學生愛唱愛跳,喜愛動聽、形象的英語歌曲和童謠。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中,大部分版本的每個模塊都有類似的教學內容,如song,poem,chant。作者在選擇和設計這些內容時,考慮更多的是這些歌曲或童謠在主題上與模塊教學的主題是否一致。可能是出于對版權問題的考慮,很多平時我們耳熟能詳的英語兒歌并沒有收錄到里面,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局限于這些歌曲和童謠的話,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個損失。因此,教師應該多借鑒其他版本,選擇一些相關的歌曲、童謠,通過這些歌曲和童謠的學習,幫助學生練習語音、積累詞匯、用好句型、感受文化,從而達到增加語言輸入量、增強語感、提高語言的感知能力和文化素養的目的。
(四)合理安排輸入的時間
1.有效利用課堂教學中的零碎時間,輸入有效語言
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增加語言的輸入量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時間。實際上,只要我們每節課能抽出3~5分鐘時間,就完全可以做到了。如:可以讓學生在開始學習新課之前,用3分鐘時間說一首童謠,或是唱一首英語歌曲;在學生學累了的時候,可以借用幾分鐘時間放一段英語動畫片……事實上,只要教師改變一下觀念,不僅可以贏得時間,增加語言輸入量,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2.利用課后活動的時間,輸入有效語言
《課程標準》提出:“要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教育部2011)。”因此,要為學生提供大量輸入語言的機會,對于開展英語課外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開展課外英語活動時,可以講英語故事,也可以讓學生開展英語歌曲比賽、說唱童謠比賽、課本劇表演……事實上,這些課外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起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同時也能促進師生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合作意識,為語言輸入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證。如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加強自控、積極思考、善于思考,并通過小組比賽、過程性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評等方式,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紀律保證。只有在和諧、活潑,又不失安靜、有思考的環境中,學生才會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掌握。學生傾聽、思考、合作的過程是大量語言輸入的過程,也是一個語言內化與應用的過程。語言輸入的質量決定語言輸出的質量,對于這一點,教師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教師要遵循外語教學的規律,不僅要做學生英語輸入的重要提供者,更要做英語輸入質量的控制者。
引用文獻
包天仁.2006.我國基礎英語教育十大熱點問題[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01).
崔剛.2009.中國英語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02).
陳琳.2006.《英語》一年級起點小學教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朱浦.2008.教學問題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信息:150080,黑龍江哈爾濱,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外語研培部zangmei.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