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虎
教學實踐
高職英語專業中西文化比較課程改革探索
楊軍虎
中西文化比較課程是高職院校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平臺。目前在高職英語專業中西文化比較課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一線教師不斷實踐研究,從而提出對應的解決策略。
高職英語;中西文化比較;課程改革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頻繁的跨國商務往來,以及涉外旅游、外事活動等要求參與其中的工作人員不僅有扎實的外語水平,更要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從而保證外事活動的順利開展。
中西文化比較課程是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選修課程,在其課程體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語言知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減少溝通誤解,促進海外交流
中西方文化之間差異明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內陸國,歷史傳統和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意識形態——崇尚保守的儒家文化,講究和諧統一,重視整體利益,人民性格謙和堅忍、簡樸溫恭。而許多西方國家都有漫長的海岸線,因此,衍生出外向型經濟,其國民更注重個體利益,強調個性發展。涉外交往涉及方方面面,從國際貿易到海外旅游、從學術交流到政府往來等各方面都存在著由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帶來的意識形態和日常交際方面的摩擦和碰撞,如時間觀念、餐飲習慣、接待禮儀、宗教信仰、工作態度等。因此,學生有必要對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有基本的了解,以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開拓視野,提升對外交往的能力。
(二)激發學習興趣、為語言學習提供文化背景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種外顯形式,語言學習不能脫離其文化單獨存在。英語專業學生只有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語中特有的諺語、俚語和詞匯內涵,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翻譯技巧,深層次理解各國的語言表達特點和說話方式,從而有效地克服母語負遷移帶來的影響。同時,文化課教學會給學生的語言學習帶來趣味,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課程定位不明確,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
在語言學習中,文化類課程是整個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作為重要的必修課納入課程體系。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英語專業雖設置了這門課程,卻只把它作為專業選修課開設在大三上半學期,且在課時量安排上也往往有明顯不足。更有不少學校直接沒有設置這門課,導致學生西方文化系統背景知識的缺失。
(二)課程結構松散,體系龐雜,缺乏教學重點
中西文化比較課程內容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包含中國歷史文化以及西方各主要國家歷史發展、風俗特點等方面,在有限的課時里,很難一一涵蓋。因此教師在課堂講解上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進行大量的信息輸入,沒有進行充分的組織梳理,導致教學上沒有很好的銜接,也沒有與其他課程進行有效聯動,教學內容凌亂,缺乏目的性。
(三)課程內容太過學術,無法與專業結合,不能體現高職特點
高職高專教學內容有別于本科階段教學,其更注重實踐環節,講求學習的實用性和效率性,因此,高職的中西方文化教學應該是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崗位服務的。但是現在高職院校的西方文化課程在課時分配上幾乎都側重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指導和任務引領,也缺乏工作場景。
(四)課堂形式僵化,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此類理論課程多采用以傳統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信息輸出,學生記筆記、劃重點。本課程對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知識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講解時如果不能做到融會貫通、旁征博引,就會造成教學效果低下的情況。
(五)學生對課程的認識不足,重視度不夠
中西文化課因其課時較少,又非專業主干課程,很難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因此,在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表現消極,參與度較差。
(六)缺乏適合高職學生特點和學習要求的中西文化教材
目前市場上缺乏高職學校使用的中西文化對比教材,因此,不少高職院校使用的是本科英語專業的專門教材。這些教材一般內容較為艱澀、學術性較強,甚至是全英文編寫,不符合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要。
(七)評價方式單一、簡單
目前中西文化比較常見的評價方式是課程論文或課程小結,許多學生從網上下載一篇論文應付了事。這樣既無法展示教學效果,形成有效反饋,又無法體現學生個體特點,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
(一)對課程進行重新定位,構建系統的課程群
英語專業不少課程都涉及西方國家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化領域,由于彼此之間缺乏銜接,任課教師往往“各自為政”,出現教學重點或重復遺漏的情況。因此教師亟需在專業課程設計上有一個全局的把控(李2014),對中西文化課程進行正確定位——專業主干課程外圍的必要配套課程。同時各個學校應針對英語專業方向不同(如商務、旅游、涉外管理、應用英語等)制訂不同的課程教學大綱,按照不同專業需要和主干課程體系制訂模塊,整合教學資源,有效合理地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如有必要,可編制符合高職學生水平和學習需要的校本教材。
(二)結合高職學生崗位要求和學習特點增設實踐環節
高職高專教育特點決定了針對高職學生的教學內容都應該迎合市場需求、符合學生職業規劃。因此,英語專業的中西文化教學要摒棄理論教學為主的單一模式,增設配套的實踐內容,制訂實訓計劃。教師可從實際出發,設計并模擬工作場所,如談判或接待場景,讓學生在全程參與的同時,通過實例講解點評中西方各自禮儀文化特點。
(三)豐富教學手段,充實課堂內外活動
教師在課堂上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用電影、紀錄片、ppt等形式展示中西方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以此了解西方思想意識形態的根源,輔以必要的講解,讓學生有更直觀的體驗,加深學習印象,可以引發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配合課堂討論、分組學習、課外自學以及實地參觀等多種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手段多元化和立體化(徐麗萍2015)。
(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教師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根據個體需要和學習情況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參與課堂活動,幫助他們了解學習目的,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發現總結。
(五)評價方式多元化
科學的評價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考核中教師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和課后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考量。在期末評價上,也可以以項目為平臺,鼓勵學生將學習體會和學習效果以多種方式呈現,例如:ppt報告、拍攝的小視頻等影音資料、小組表演等。這樣既能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又能讓教師全方面收集教學反饋。
除此之外,中西文化比較課程要求教師不僅有充足的知識儲備,也要對歷史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和學術水平,發掘課程內涵,深化課程改革,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在開放多變的復雜對外活動中的應變能力和跨文化交往意識,成為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
引用文獻
牛亞卿,馬宏.2013.支架式教學法下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教學例談[J].科教文匯,(7):91-92.
徐麗萍.2012.英美文化融入高職旅游英語教學的實效性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2(4):20-21.
作者信息:741025,甘肅天水,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