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善發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新路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
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 于善發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新路小學,甘肅武威733000)
[摘要]對小學語文教育來講,朗讀教學在提升教學質量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這就要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重視起朗讀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讓小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更有利于小學生語感的形成,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對小學語文課堂而言,運用朗讀教學,就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對學生的心靈進行無聲的滋潤。
[關鍵詞]朗讀藝術;小學語文;教學
讓學生學會感覺、體會、揣摩等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一般都具有很美的境界,這些美用語言是無法表達的,通過一系列的聯想和想象可以實現這種意境美的感受,對小學生來講,朗讀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例如,對杜甫《春夜喜雨》一詩進行朗讀的時候,心中會有萬物被細雨滋潤的感覺,筆者在本文中就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深入分析。
一、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在讀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自悟自得,有所收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我們老師對學生就是不敢完全的相信。在他們看來,學生自己讀書還不如老師多講點呢,因此,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學生也沒有充分地進行閱讀,老師就已經開始對課文進行遣詞造句,在整篇文章上開始宏觀把握了,因為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閱讀,對課本學生并沒有真切認識,無法進行深刻地思考也無法獲得強烈的感受,這樣的模式下,老師反客為主,學生成為聽老師講課的“讀者”,他們不能自己去對課文中體現的“情”對課文的“理”也無法感悟,而是經過老師的講解對“情”和“理”進行感悟,而這些經過老師修飾的“情”和“理”無非是老師自己的感悟。這樣的模式,讓本應該充滿思考、想象的學生變成只會用腦袋想,用嘴巴回答問題的“機器”,本應該充滿樂趣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所以對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和實踐的權力老師不應該剝奪,應該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感悟、思考。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多多的讀書。學生經過閱讀之后進行的思考、感悟才是學生自己學習的成果,老師應該“退居幕后”對學生進行輔導,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導者。[1]
在教授《小攝影師》一課的時候,筆者并沒有對課文進行有條理的梳理,而是把時間交給學生,先讓他們大聲地朗讀課文,讓他們對課文進行梳理,明白課文講述的是什么。在筆者提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時候,一雙雙舉起的小手證明學生自己的感悟有多么的強烈,接著老師讓學生對文中不明白的句子自己找出來,再一次對不懂得句子進行朗讀,要是還不明白可以向老師提問。在學生朗讀過后,筆者問課文講的是什么的時候,回答的明顯比上一次回答的要詳細,具體的多。整個過程,老師并沒有就《小攝影師》有過多的講解,完全憑借學生自己朗讀后理解。[2]正是老師給學生時間去閱讀、思考和理解文章的機會,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進行得非常激烈,課堂氛圍明顯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進一步的提升。從學生提問的問題就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非常深刻,如:小男孩非常的想拍到照片,為什么后面沒有去呢?,高爾基為什么沒有允許記者進去,卻特意安排小男孩進去呢?等等。正是老師把本應該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權力還給了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對這篇文章的學習非常順利而學習的效果大為提升,學生理解的也比較深刻。幾乎不用老師回答,對學生彼此提出的問題就會讓彼此給回答。對學生信任,學生的學習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精讀中領悟。重在“巧”
閱讀要是只處在學生自悟自得的水平是不夠的,葉圣陶曾說過: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學生對文中的語言進行咀嚼而老師需要細心的引導,讓他們開動大腦進行思考,養成比較、思考的好習慣。而楊再隋教授更是對讀中感悟有精彩的論述: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自己讀、自己感悟出的。所謂的自己感悟需要用心。[3]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思考,對文中的內涵進行把握就是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去品味文章,通過和文字的交流來對學生自己的感情去培養。同時老師應該對學生的悟進行精巧、適時的引導。對他們進行引導好詞佳句的精妙之處,對文章的立意以及布局的特殊之處進行感悟,對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入的探究和領悟。在學生讀文章的時候,老師的作用是點撥,老師是“客”,學生是“主”。但是老師的點撥必須出現在適當的“點”上,通過點撥,讓學生的疑問一掃而光。“
如筆者在講授《小鹿的玫瑰花》的時候,在對課文進行初步的分析之后,我就提問: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會一致反對說并沒有白栽,玫瑰花很美麗是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很顯然學生還沒有對文章的深層次含義進行了解,這個時候老師如果進行調撥,學生也可以理解,但是這樣的理解不可謂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而并非是其自身的感悟。筆者沒有立馬點撥,而是再一次讓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把對玫瑰很美進行描述的句子找出,然后對微風、黃鶯的話有感情的進行朗讀,并展開想象,想象他們還會說什么?還有什么動物?然后引導學生分角色對課文進行閱讀,通過這種形式的朗讀,然后學生深入角色內部,對玫瑰花帶來的快樂以小動物的角度去思考,進而得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層次含義,顯然,這是僅憑借老師的閱讀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
三、誦讀中表達。在于“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開展有效的朗讀,是讀者和作者在心靈上進行對話,和一個生命和另一個生命相互融合的過程。老師經過講解和分析,學生獲得的感悟不僅來自于外部,同時也缺少真實地體驗。要想讓文章的情感移情到讀者中,不經過有感情的朗讀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對朗讀的方法,老師也要教給學生,多多的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朗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化無聲的課文為有聲的語言,讓課文知識“活”起來,經過學生豐富想象的加工,才能對作者所要傳達的深層次含義有所了解,對文章 的真諦進行感悟。[4]
《紙船和風箏》這篇文章,具有真摯感人的情感,筆者在對學生反復推敲進行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對自己的感受詳細的說出,對他們進行引導,確定朗讀過程中語調的控制,讓學生完全擁有朗讀權,讓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讓閱讀有一個良好的氛圍,筆者特意播放一些音樂,小熊和松鼠成為好朋友的過程配上歡快的音樂,爭吵部分配上憂傷的音樂,當他們和好之后又配上歡快的音樂,學生的情緒在播放音樂后完全地被調動了。[5]這給學生進入小動物內心的世界極為有利,在富有感情的閱讀之后,有很多小朋友還沉浸在兩只小動物純潔的友誼之中,甚至筆者還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淚,毫無疑問,這淚水是感動的淚水,也是筆者和讀者共鳴的效果。
葉圣陶曾經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能駕馭文字。”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為主。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朗讀”的作用應該重視起來。讓學生有時間去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讀者可以深入地對作者的感情進行理解,深入了解作者要表達、闡述的情感,做學習的主人。進入新世紀后,國內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深刻地領悟新課改精神,創造性的進行教學,而朗讀則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 參 考 文 獻 】
[1]趙財經.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改革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0(4).
[2]龐光輝,秦錫純.識讀結合識寫一體——新編小學語文第一冊《影子》教學述評[J].黑龍江教育,2000(9).
[3]杜潔瓊.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00(3).
[4]曾揚明.一節“讀”具匠心的閱讀課——談孫雙金老師的朗讀教學[J].黑龍江教育,2006(10).
[5]韓冬云,張惠.試析當前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的幾個問題與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5).
[中圖分類號]H1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10(2015)09-0161-02
[作者簡介]于善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新路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