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波
摘 ? ?要: 職業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目的是培養高級職業人才。高級職業人才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經濟社會發展與職業教育緊密聯系。本文主要對縣市級職業教育進行探討,認為縣市級教育只有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之路,才能不斷推進職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 職業教育 ? ?就業導向 ? ?產學結合 ? ?對策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縣市級經濟快速發展,對職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是在縣市級職業教育中,普遍存在就業困難[1]、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教育特色不明顯等現象,因此,應對縣市級職業教育進行理性分析,防止縣市級職業教育走向歧路,促進縣市級教育健康穩定發展。
1.當前縣級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沒有充分認識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
“十二五”是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各地方經濟難免遭遇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資本嚴重外流等危機,地方經濟發展出現了瓶頸。職業人才是一種熟練掌握社會生產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社會實踐中的專門人才,其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較強,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國家之所以大力培養職業人才,目的就是通過職業人才加快社會經濟轉型進程,促進經濟發展[2]。目前,許多縣市級職業院校并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教育工作中,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只要把學生推薦到實習單位進行相關實習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它本末倒置。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工作,但并不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職業人才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僅把實際操作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未免太過局限。職業教育不僅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更是使人才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實現綜合發展。
1.2教學形式單一。
就目前縣市級職業教育教學實際情況看來,普遍存在教學方式單一、單調的現象。教學形式單一是當前縣市級職業教育面臨的一個大問題。職業人才教學應該如何進行,許多職業院校也迷茫無路。有些職業院校簡單地將學生實習認為是培養職業人才的主要教學方法。更有甚者認為學生在實習機構完成實習任務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現象說明當前縣市級職業教育工作中對職業人才教學的狹隘的、片面的認識,雖然培養職業人才與學生實習緊密相關,但其僅是培養職業人才的一種方法,真正的職業人才教學形式遠比那些簡單的認識寬泛。
2.促進縣市級職業教育發展壯大的對策
2.1改革思想,深化認識。
在當前教學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國家教育部相繼頒發了相關文件,明確了當前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時代發展,國家教育教學體制又面臨著新的問題。鑒于新的教育形勢,國務院于一九九六年又做了一個決定——《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該決定明確指出了國家教學的功能,即陶冶情操、開發智力、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種種文件和決定表明政府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極大重視。要改革思想,深化職業教育認識首先要改革認識理論。我國政府推行的綜合素質教育是科學的教育理念。因此職業教育必須樹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積極培養綜合性應用型人才。人才對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提高了,就能增強人才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就業,最終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
2.2實行產學結合,走校企合作之路。
縣市級職業教育培養的是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要求熟練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生產技能,并具備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縣市級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表明,實行產學結合,走校企合作道路,是完善以高質量為導向高等教育機制的必然要求。
首先,實現縣市級職業教育目標要求產學結合。縣市級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為教學目標,決定了縣市級職業教育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根據經濟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縣市級職業教育必須與企業聯合,實行產學結合,走校企合作之路。閉門造車、故步自封的教學模式是不可取的,以高質量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企業的幫助,只有與企業不斷融合,才能制定科學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培養出的人才適應市場需要。相對單一的學校教育而言,企業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方面,企業具有更大優勢。學校培養人才是以傳授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為主,沒有足夠場所供學生實踐,對于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而言,單一的教學模式具有局限性,但是如果縣市級職業教育實行產學結合教育模式,就能充分利用企業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根據學生所學知識,安排實踐崗位,這樣就能解決縣市級職業教育學生實踐難的問題,并且企業的工作人員大多具有豐厚的實踐經驗,可以對學生的實踐過程進行全方位跟蹤,及時解決學生實踐中遇到的困難,這樣就能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實行產學結合,聘請優秀企業家開展就業講座,與學生分享工作經驗,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以高質量為導向的縣市級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素質提出較高要求,企業的生產環境及工作氛圍都是課堂教學中沒有的,學生通過在企業參加生產活動,受到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嚴格要求,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動縣市級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如今縣市級職業教育實行的是職業人才教育,必然要面向市場。實行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自身發展壯大。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根本目的。校企合作實質上是雙方各取所需,即企業需要高技術人才,學校需要實踐場所。企業為了自身發展需要,為向縣市級職業教育投入大量社會資源,以獲得高質量的畢業生。學校通過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進行技術研發,反過來應用于企業生產,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學校和企業各取所需,校企合作保持穩定發展,雙方才能實現全面、長久的合作。校企合作需要學校和企業不斷互相適應對方,因此學校必須不斷改進教育模式,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開展校企合作必須注意承擔雙方義務和職責,平衡雙方利益,使學校和企業在產學結合中達到雙贏。
最后,校企合作是以高質量為導向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方式多種多樣,訂單培養人才模式一直受到學校和企業的青睞。訂單模式即學校根據企業所需,制訂人才培養計劃,為企業培養定向人才[3]。在訂單培養人才模式中,學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學校培養合格企業人才,企業保證錄用,這樣就能提高縣市級職業教育人才的就業率。訂單式培養人才模式對校企合作辦學意義重大。對于企業而言,能夠獲得技術型廉價勞動力,能夠調動企業積極參與縣市級職業教育建設;對于學校而言,可以獲得更多教學資源,深化教學模式改革。通過訂單培養人才模式,企業資源與學校資源可以實現有機整合[4]。
2.3創新縣市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縣市級職業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顯著,發揮教育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功效明顯,構建縣市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體系應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一方面,必須以高質量為導向設置專業。學校教學的基本單元和載體是專業,同時社會需求與學校教育通過專業結合,專業設置應當依據市場需要,并考慮當地經濟建設具體情況,根據自身特色,適時對專業進行調整。這就要求設置專業時,必須突出地方性和行業性,以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調整,避免盲目設置專業。同時專業設置應當有針對性和融合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將院校特色納入專業設置規劃。
另一方面,以高質量為導向,推進課程改革。當前縣市級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應與行業、企業緊密結合。重視合作,讓企業積極參與課程開發工作,這是發揮企業對縣市級職業教育促進作用的重要形式。如讓企業根據自身需求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學校以此為根據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或者讓企業、行業專家對院校教學課程內容進行評價,指出不足,學校根據企業意見進行課程改革,切實發揮企業對課程設置的建設作用[5]。課程改革要求院校優化課程結構,貫徹少學時、多實踐的教學原則。以高質量為導向,優化課程結構,增加課程彈性,按照人才培訓需求進行課程設置,如就業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應當分層講解,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實現專業化及專門化,就業教育課程應當體現就業方向特征,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減少課時,讓學生將時間充分運用于工作實踐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尊重學生個性。
參考文獻:
[1]王昊.國內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比較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4):136-138.
[2]戴雪頭.高職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1(9):102-104.
[3]王艷娜.對就業導向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4):290-291.
[4]劉麗果.就業導向視閾下高職教育特色發展策略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18-21.
[5]劉薇.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開發研究[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3(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