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靜 劉守江
摘 ? ?要: 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教育環節中是極為重要的關鍵點,它是學好課程的前提。本文以地理學科為例探索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必要性。地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與變化等多個層面都要求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樂學,好學。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 ? ?學習動機 ? ?地理教學
一、地理學習動機分類
地理學習動機是引起并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相關知識的學習活動,指引該學習活動朝向教師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所設定的學習目標的心理傾向[1]。地理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如社會、家庭、學校等)和內部因素(個性特征、目標結構、價值觀等)兩個方面。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學習動機是學生的求知需要。人類行為復雜多樣,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根據學習動機誘因來源大致可以將地理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一)內部學習動機。
這種學習動機來源于學習者本身的內在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學生對地理科目或實驗活動本身發生興趣而產生的學習動機。在地理學習活動中,如果學生對地理課程中所涉及的地理現象及原因產生興趣,則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就強,樂意學習。這種產生于學習者內部的內驅力能更穩定地維持學習者的學習活動。
(二)外部學習動機。
外部學習動機則是由學習者外部的某些因素激發而產生的。該學習動機的誘因可能來自于家庭、學校、教師、同學等。比如,教師明確規定地理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完成教師規定的任務,明白怎么完成任務,這就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
總的來說,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影響不能明確區分。無論外界對學生施加何種外力,這種外力仍需通過學生自身反應轉化為其內部學習動機,由此,內部動機則是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地理課程標準的變化與學習動機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加強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2],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形成良好的地理素養,這對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提出高要求。相比以前,新地理課程標準有了一些變化。
(一)整合了教學內容。
從地理課程的內容看,新課標規定學生需掌握的知識點相比以往有所減少,學生負擔有所減輕,更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來源于實踐的知識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將地理知識運用于實踐,將課本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強調了學生學習的目的。
從學生學習目的看,新課標對學生學習要達到的能力要求有所強調,三維目標提出不僅要掌握重點知識,而且要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更強調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獲得知識。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味學習枯燥的課本知識久之則會喪失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下降,因此激發學生地理學習動機成為必然。如在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講述“鋒”的相關知識時,采用有趣的角色扮演能更有效地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得到樂趣,增強學生成就動機,讓學生喜歡學習。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學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從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在教學主體方面看,新課標要求改變地理學習方式,進行開放式教學,課堂上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是和諧的“學習共同體”[3]。在教師幫助下,學生主動學習,在課堂上實現教師學生雙主體。學習最主要在于學生自己,如果學生沒有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沒有學習主動性的地理教學就沒有意義。在學習動機層面,教師要做到的就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可以通過適當及時的反饋及表達明確的期望等措施促進學生強化學習動機。學生學習的動機增強則越能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建設和諧地理課堂。
(四)改進了考試的內容和方式。
課標對考試要求也有了改進,不再強調課本知識的簡單考查而更注重考查學生的案例觀察、信息提取、分析歸納和表述等能力。這個變化這對學生的自我探索和知識點分析遷移能力有所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本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及教師的引導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成為關鍵。
三、激發地理學習動機的策略
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要達到良好的地理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成必然。
(一)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探索有趣的地理教學方式,合理開發相關地理教學資源。如采用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探究過程中體會到樂趣,同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技術促進課堂教學的有趣開展。新課程標準強調的不是培養學生做題能力而是強調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最終解決問題,可以通過創設問題語境激發學生求知欲,鍛煉學生參與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高中地理課程必修一第2章第1節熱力環流教學為例。這節知識點在課本上的內容極少,單靠講述課本上的知識會讓學生覺得枯燥難懂。此時,教師可以從生活出發,借助夏天經過開著冷氣的商場得到的涼爽的感覺的現象案例,引出要講的熱力環流知識。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知識,這會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二)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
教師為學生選定的目標要符合“最近發展區”原則,既要有挑戰性,又要符合學生自身情況。教師從不同學生實際出發,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為他們選擇難易合適的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得到成功體驗,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師可以表達明確期望,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應該做什么,評價標準是什么以及成功后能收獲什么,這些方法有利于學生保持地理學習動機。
(三)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實踐探究活動。
地理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許多知識來源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研究與生產生活實踐經驗,因此地理教學離不開實踐。“從生活中學習地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聯系實際生產生活經驗,找到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在課本知識與社會現實中找到切入點,產生共鳴。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習動機,而且可以讓學生自主分析現實中的現象,靈活運用知識,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四)加強學生學習目的教育,認識地理學習價值。
通過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4],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全球觀念,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互協調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真正認識自然、社會,在認識過程中找到學習樂趣,達到地理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的新要求。
(五)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新課標強調教師學生雙主體,建立民主課堂[5],使師生在課堂上良好互動。這樣有利于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課堂上勇于思考發言,不怯于表達自己的思考方法和結果,教師與學生共同分享思考結果,利于師生的相互交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學生有了積極的地理學習動機才能體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地理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讓地理課堂成為愉快而不沉悶的學習園地。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56-25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高敏.新課程標準下地理教學觀念的轉化[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113-114.
[4]左登華.中學生地理學習動機分析[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02):45-46.
[5]林秀春.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學習動機培養的探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S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