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劉淏
當代媒體“隱性文化”傳播的發展方向
洛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劉淏
摘要:“隱性文化”是媒體在傳遞符號文明的同時,也向大眾輸出的一種價值觀念、精神導向。這種軟文化的影響力對當代社會的作用,隨著媒體的全面發展顯得愈加明顯。誠然,媒體這個特定文化載體會產生積極影響也會有消極影響。因此把握其傳播的發展方向尤為重要,應當從提升人文意識、品牌意識、參與意識三方面入手。
關鍵詞:媒體;隱性文化;傳播;方向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129-01
當今世界,媒體是傳播文化、符號、歷史等人類文明最直接最顯著的一種手段。除了這些顯性文化,媒體的傳播過程更貫穿了價值觀的傳遞,潛移默化的向受傳者輸出一種觀念上的引導,即“隱性文化”。媒體弘揚主流價值觀的作用十分明顯。能夠提供共同價值觀念,使對社會有益的價值觀念在經過傳播后的存在和影響變的廣泛起來,成為維持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因此,當代媒體傳播隱性文化的效能,不容小覷。
當前的媒體大部分都能夠培養人們正確的競爭觀念。比如注重灌輸合理競爭法則和規范,它抓住了人們渴望擁有一個安全公平的經濟發展環境和個人斗爭環境的心理,在本質上契合了人們對競爭本質的理解和期待。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所引導的商業文化氛圍日益濃厚,挑起了人們本性中所追求的最低層次的感官享受。現如今,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化傳媒帶給人們獲取信息便利的同時,也讓人們在擁有大量信息的同時,弱化了大眾處理信息的能力,導致“人云亦云”的跟風現象呈現出增長的勢頭。電視劇的相互模仿和復制,帶給觀眾的必然就是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模仿,這就充分說明了電視傳媒導致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被同化。
因此,當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速使得媒介傳播快速的發展,媒介對于隱性文化的解讀和解構給受眾帶來極大影響的情況下,必須把控好隱性文化價值觀導向的正面輸出。比如現下各省衛視對于引進類節目的狂熱播出受到觀眾的追捧,媒體在隱性文化的傳播方向上,應當注意節目人文意識、品牌意識和受眾參與意識的提升。
人文關懷是媒體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不斷增長,在這樣殘酷競爭及生存壓力的雙重作用下,人們迫切需要舒緩自己緊張的神經和情緒。而作為一種肩負著社會導向作用的媒體們就應該擔當起這份責任,表現出人文關懷。盡管從某種特定意義上來說,人們可以這樣理解,“觀眾既是消費者,又是商品?!笨墒牵鳛橐粋€最貼近人們現實生活的大眾傳播媒體,娛樂性電視節目在創作的過程中,不能也不應該與人們主流思想與情感的軌道發生偏離,更不能將人的思想與情感進行了“物化”。“現如今觀眾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帶給人們無助感和空虛感的粗制濫造的電視劇,而需要的是那些能激發自我價值實現的東西,這樣的精品欄目能夠給觀眾帶來愉悅和信心?!比纭秹粝胄谴顧n》《夢想中國》《星光大道》等幾檔膾炙人口的節目,因為這幾檔優秀節目能夠對于受眾起到一種很好的文化鼓勵的作用:讓節目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和選手的夢想激勵很好的融為一體,體現了一個進步和向上的社會應該有的“精氣神”。節目欄目平民化趨勢逐步增強,讓現如今的觀眾接受節目有了一定的選擇性,人們往往喜歡從自己角度去看待、分析問題,因此有人文關懷的節目就是那些真正體現人的關注和人的尊嚴的節目。電視節目的人文關懷就是能夠契合大眾電視發展的要求,提高了節目本身的文化品味的同時,幫助受眾成功解決了遇到的一系列難題和矛盾,使人們的文化素質得到不斷地提高,進一步弘揚了社會核心價值觀。在作者看來,電視節目中的人文關懷是不可或缺的。
“品牌戰略的制定是一個創新過程。各大傳媒在實施電視劇創作精品戰略時,一定要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特點,及時確定和準確地選擇自己的經營目標。因為,只有電視節目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出奇制勝,就是要不斷創新,這樣電視傳媒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引領作用?!比绻娨暶襟w僅僅采取簡單的復制粘貼競爭對手的做法,永遠被競爭對手牽著鼻子走,那么這個電視媒體只能永遠落后與對手,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最后的勝利。隨著現如今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視娛樂節目競爭白熱化的階段,不能僅靠節目帶來的瞬間沖擊力和膚淺的快感去吸引觀眾的眼球,而是只有媒體不斷創作出更有豐富思想內涵的節目,才有可能贏得廣大觀眾的青睞和認可。因為有豐富思想內涵的節目能夠讓受眾回味無窮。這種余味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能夠在觀眾心目中歷久彌新,不斷激勵著社會大眾夢想和生活。比如近年來穩坐收視冠軍寶座的,浙江衛視品牌欄目《中國好聲音》,他的成功令“中國好XX”成為當年的標志性語言。而其中幾位導師的個性魅力,也為中國好聲音的品牌貼上鮮明的標識。正如該檔節目的宣傳總結說的那樣,《中國好聲音》不是預先設置腳本,而是當節目的氛圍營造出來的時候,各位嘉賓的內心情感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從而讓《中國好聲音》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認可。這樣的表達方式在節目中積極營造出了一種平等、真誠地情感空間。不管是什么類別的節目都應該樹立一種“品牌意識”,這樣才能夠在社會受眾中積極營造出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及時輸出和傳播社會主流的“正能量”。
從現如今社會發展特點來看,當代社會受眾不僅僅只停留追求強烈的平等意識的層面上,而且具有更加主動積極參與精神;對于社會大眾傳播進程不斷加快的步伐來說,當代媒體傳播已經徹底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傳送者”與“受眾”的分界線,成功構建了傳播者和受眾雙方互動交流的傳播新格局。現如今的觀眾之所以能夠追捧諸多的選秀節目,這充分說明電視媒體必然走向了一種傳播互動化的潮流和趨勢。以往傳統電視媒體都是我播你看,觀眾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電視觀眾如今已經不僅滿足于在第一時間內獲取相關信息,滿足自我的“知情權”,而是更加希望媒體傳播平臺能夠成為他們發表意見、展示自我想法的平臺,實現其同樣強烈的“參與權”。所以,從央視媒體到各省市電視臺,各種談話類節目紛紛上馬,讓觀眾的參與與互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總體來說,媒體在向人們傳達文化正能量的同時,其強化和突出文化形式的娛樂功效,正在一步步溶解社會主流文化的內涵及其藝術核心價值,從而使社會大眾的主流文化缺乏了審美價值趨向、道德理性標準和思想深度內涵,一旦讓此種精神價值趨向成為了社會大眾精神的主流方向,那么其對整個社會的負面效應和后果是長期而又深遠的。因此,電視媒介必須他要成為社會主流文化宣傳的主陣地,要自始至終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擺在首要位置,徹底發揮出引導社會大眾文化方向的主體地位,要將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公共文化傳播空間作為其首要責任,社會大眾普遍期待電視傳媒傳播能夠更多的、更好的傳播正能量和正文化,為廣大受眾帶來更多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鮑宗豪.全球化與當代社會[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38.
[2]任金洲主編.電視策劃新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12.
[4]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10.
[5]邵培仁,陳兵.媒介戰略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