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縣教研室 王曉麗
幼兒語言教育中的有效提問
河南省淅川縣教研室王曉麗
摘要:提問對于幼兒語言的發展極為重要,是幼兒語言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好問題,懂得如何提問,并要知道提問后該如何做。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育;有效提問;問題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150-01
幼兒園中教師所組織的活動,多半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在幼兒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如何運用語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所有的語言運用中,提問是至關重要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提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科學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啟發想象思維、引導操作實踐,促使幼兒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收到預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不合理的提問不僅達不到預期目的,反而會抑制幼兒思維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在幼兒教學中必須注重提問的藝術,將合理、適當的提問貫穿教學之中。
在實際工作中,教師經常會問幼兒“這個故事里有誰?”“他們在干什么?”等一些尋求固定答案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怕幼兒的回答離題太遠或一次就把老師后面的問題都回答出來,使活動無法進行。二是怕幼兒紀律混亂,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三是怕打亂老師的設計思路,使活動無法收場。[??由于這些原因,使得教學過程完全控制在教師的手中,教師為了能夠較為順利地開展教學,試圖獲取統一的答案,而這對于幼兒的自由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應該怎么樣來提問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問散發點,引發幼兒的想象。引發探索討論的提問,即發散性設問應能激發幼兒的思維,使幼兒在相互討論中得出多種答案,這種問題主要是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觀點,展開熱烈的討論。對同一問題,教師引導幼兒從多方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系所學知識,以求問題靈活解決的方法。如“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小鴨子為什么難為情地低下頭”等這類問題,能促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積極思考,使他們有話可說。如果問“小雞可以游泳嗎?”、“小雞可以捉魚嗎?”等問題,則不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教師應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兒想象的因素對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擴散想象。這種問題往往沒有現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兒暫時擺脫文學作品原有的情節束縛,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問題。
第二,抓住幼兒認知的“關鍵點”,問重點問題。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幼兒的認知水平,把教材劃分為若干個問題,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發現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幼兒主動去理解內容,遷移經驗。重點是幼兒應該掌握的內容,因此對重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詞語設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并為幼兒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教師不僅要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而不是諸如“好不好”“是不是”這樣的封閉性問題。同時,教師還要掌握好問題提問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幼兒的積極思維,并展開豐富的想象。
第一,循序漸進地提問。初問淺顯,幼兒正確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漸達到預計的目的,這是幼兒園目前經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種是漸退式問句系列:開始提出一個較抽象較一般的問題,以引起懸念和產生整體印象,當幼兒不能正確回答時,再逐步具體化,直到幼兒做出正確回答。后一種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得較少。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提問方式,否則提出一個問題就讓幼兒望而生畏,失去學習的興趣。
第二,師生雙向提問。雙向提問是教師與幼兒相互提問的一種學習方法,即鼓勵幼兒在語言活動中向教師及其他幼兒提出疑問。它是養成幼兒集中注意傾聽的良好習慣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也能促進幼兒積極的思維、表達與探索。教師可以在講述文學作品后鼓勵幼兒對作品中不理解的內容提出質疑,或是通過提問來考考其他同伴或教師。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可由此養成,幼兒的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也能得以充分體現。
第三,因材施教地提問。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創造答案,這類問題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回答,有助于啟發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提問以后,教師還要處理好如何等待幼兒,學會如何回應幼兒的回答,進而達到師生的積極互動。
第一,提問后的等待很重要。孩子接到有難度的提問時,需要老師及時增加一些輔助性提問,最好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幼兒與身邊的事聯系起來,幫助幼兒理解和分析。這時候教師要學會耐心等待,在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之前等待足夠的時間,可保證幼兒對問題的充分理解,不但能豐富幼兒回答的內容,還可以增加教師和幼兒之間、幼兒和幼兒之間富有意義的相互作用。同時,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幼兒當時的心理狀態,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察言觀色”,提高對幼兒反應的敏感度,從中獲得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教學提問語策略的運用以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如果讓幼兒馬上回答問題,會明顯地減少教師和幼兒間、幼兒和幼兒間富有意義的相互作用。對不同的問題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應有所不同,所提的問題要能使大多數幼兒都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充分的思考時間里,可用討論的方式讓幼兒相互啟發,保證幼兒對問題的充分理解。
第二,讓幼兒評價答案是否合理。根據多元智能的理論觀點,不同的幼兒擁有不同的智力強項,這為幼兒之間的合作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性。同時,由于幼兒之間的平等地位,幼兒更愿意與同伴一起進行探究。因此,幼兒的回答是否合理,教師可有意識地讓幼兒參與評價,使一知半解的幼兒、心存疑問的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想象、闡述疑點或看法,這樣能真正讓他們從“學會”到“會學”,這也有利于培養幼兒善于思考、敢于求異的思維品質。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幼兒當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通過幼兒外部的語言行為來把握幼兒的心理或思維狀態,對自己的教學語言作出及時調整,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安明云.淺談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策略[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11).
[2]許艷.教師如何通過有效提問支持幼兒行為[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6).
[3]邱晶.在語言活動中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三種提問方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