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張洋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幾點認識
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張洋
摘要:研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中國課程改革的趨勢,同時也反映和回應了時代對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本文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概念進行了闡述,同時分析了研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的可行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最后提出了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幾個步驟。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小學語文;學生;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96-01
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一教育觀。它的目的在于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更多渠道獲取知識,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中,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一)含義
研究性學習是指把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作為宗旨,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興趣愛好為基礎,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親身實踐,應用知識,開展獨立研究,獲取直接經驗,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培養創造性的學習方式。
(二)意義
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施展才華提供一個巨大的舞臺,充分釋放學生潛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幫助其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求知,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在研究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文化涵養,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獨特審美意識和健康積極的精神品質。同時,也有利于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性學習對課本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入,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豐富語文教學課堂氣氛。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學科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边@就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大量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就語文而言,學生只有在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研究學習活動中才能產生具體深切的體驗,進而使語文素養得到多層面、全方位的培育。
研究性學習不僅體現了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而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途徑是貼近學生需要的,學生自己鉆研教材并上課;創設更多表演的情境,使學生在形象的層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維中領悟文章遣詞造句的精確;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在社會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況且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多么神秘和深奧,它可以是布置學生查字典解決某一個生字的讀音和字義的過程,也可以是對于某一句詩詞的意思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查找文獻或網絡資源給予解決的過程。所以研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開展的可行性。
第一、教師扮演的角色是指導者、引導者,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監控和引導。在實踐過程中使學生明確自己探究的方向,不要偏離主題。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指導的“度”,在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力求到位不越位,參謀不代謀,解決學生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加以輔導。
第二、要注重學生自身的學習和探究,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和設備,使學生能夠在沒有壓力的前提下自由作出猜想,并加以驗證,激發起獨立探究的愿望。
第三,研究的“問題”大小不定,但是一定要具有它的深刻性。教師在幫助學生確立研究問題的時候,不能只著眼于宏觀性的東西,要著眼于能夠引起學生注意的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選擇一些有深度的研究問題。
第四,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不能過于頻繁。教師應該主張研究性為學生學習的需要而設計,當學生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去完成。但是不能過于頻繁,因為這不僅需要學生話費很多的時間去思考探索,還需要老師花費很多的精力去指導,也會讓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產生怠惰的心理,失去對這種學習方式的興趣。
首先,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出一種讓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安全、自由、主動發展的情境中,產生輕松愉快的心情。當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時,老師把學生的思維帶人新的學習背景中,讓孩子產生積極發現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于探索的意識。隨之,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里的問題既可以是統領全篇的“大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學習時產生的“小問題”。問題可以由老師直接提出激發學生思考,也可以是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興趣而引發自主質疑而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其次,學生獨立探究。這是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關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進行獨立探究,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和方式。在探究過程學生可以根據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技能,通過讀書積極思考,或者運用比較、分析、概括、歸納、綜合等探索方法來力求中有所發現肩所求異肩所創新。
然后,小組交流討論。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到五個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交流,這樣不但能活躍研究的氛圍,增強團結協作和交流討論的能力,而且還能使究信息大量、高頻地在課堂中互動。學生們在交流中取長補短,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發生碰撞,在互動中得到發展。
接著,研究成果展示。學生通過讀、寫、演、說、唱、畫等形式,將自己和成員之間的探究的成果充分顯現出來,班級之間,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語文文化知識的深入理解,也增強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他們全面的發展。
最后,評價。評價貫穿了整個研究活動的全過程,既要評價研究成果,也要評價研究過程。評價的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的自評、互評,及其小組成員間的評價。這樣能幫助學生總結研究中的成敗得失,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
參考文獻:
[1]顧沛.試論研究性教學中教師的作用[J]語文教育學,2011(3).
[2]陳海軍.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8,12(6)∶122-124.
[3]呂雪鋒.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初探[J]教學研究,2015(03)∶78-79.
作者簡介:張洋(1993-),女,漢族,重慶市潼南區古溪鎮人,本科學生,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