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煜
當代電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嬗變*
——從MOOC開始
■周煜
以網絡為主體的“電媒體”繼電報、廣播、電視、計算機之后,引發了翻天覆地的傳播環境變化、傳播方式變革以及由此帶來的受眾心理以及信息接收方式與習慣的變化,紀錄片只有變革創作理念與傳播方式才能使自身擺脫曲高和寡的邊緣化窘境。發軔于教育領域的MOOC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契合了網絡時代的社會需求。MOOC在教育領域引發的變革為處于當代電媒體語境下的紀錄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當代電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嬗變——從MOOC開始。
電媒體;紀錄片;MOOC
隨著電媒體的發展與豐富,以互聯網為主體的當代電媒體給傳統傳播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當代電媒體①的傳播方式對內容創作所帶來的沖擊更是空前巨大。在當代電媒體語境下反觀過往紀錄片的創作發現,它們都延續了紀錄電影和紀錄電視片時間長、節奏慢的特點,存在同質化嚴重、形式單一、故事題材因循守舊的問題。而以網絡為主體的“當代電媒體”引發了翻天覆地的傳播環境變化、傳播方式變革以及由此帶來的受眾心理以及信息接收方式和習慣的變化,紀錄片只有變革自身創作理念與傳播方式才能使自身擺脫這種曲高和寡的邊緣化境地。發軔于教育領域的MOOC作為一種全新的影視圖形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契合了網絡時代的社會需求。MOOC在教育領域引發的變革為處于當代電媒體語境下的紀錄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媒介發展演進下紀錄片語言的拓新與更替
追溯紀錄片發展的歷史源流,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批紀錄影像;而美國人弗拉哈迪于1921年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則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也就是說,紀錄片在誕生之初最先依托的傳播媒介是電影。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隨著電視的出現,兩種媒介形式的紀錄片逐漸發生分化:電視媒介被用來跨越時空傳播現實生活信息,而電影媒介則漸漸演化為影像創作的藝術形式。紀錄電視片與紀錄電影雖然在必須以現實素材為基礎上完全相同,但紀錄電視片的范疇遠比紀錄電影寬泛,呈現出許多種類。根據其媒介的特性,紀錄電影與紀錄電視片也逐漸發展出適合它所依托媒介的創作理念與手法,其中以美國的弗拉哈迪、英國的格里爾遜、荷蘭的伊文思、法國的朗茲曼等紀錄片導演為代表的電影紀錄片,和以NHK、BBC電視臺為代表的電視紀錄片最為顯著。
由此可以看出,在紀錄片的發展演進過程中,與其創作活動緊密相連的是媒介。通常人們認為,媒介僅是一種形式,是信息、知識和內容的載體。而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50年前提出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則認為,對于整個人類史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轉瞬即逝的信息,而是不斷發展和變革的媒介本身。這些媒介改變著我們傳播和接收訊息的方法,造就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紀錄影像活動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因技術發展而迎來了新的機遇。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新興的網絡平臺逐漸增多,傳統媒介呈現的內容可以通過數字化傳播到互聯網上。除此之外,為順應網絡媒介的特性,網絡紀錄片和交互式紀錄片也逐漸發展成型?;ヂ摼W催生了層出不窮的媒介形式,無論是多屏互動的融媒體還是社群經濟的自媒體,抑或是精準傳播的大數據,無一不印證著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超前理論。不同的媒介平臺決定了內容生產的方式并創造著新鮮熱辣且具差異化的內容。
2.互聯網時代紀錄片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上播出的紀錄片更多地只是簡單地將電影、電視上的紀錄片作品照搬上網。將傳統電媒體時代的內容放在當代電媒體上,顯然罔顧互聯網傳播的特性和受眾心理及行為的變化。在新聞傳播學界媒介融合觀念甚囂塵上的今日,不少傳統媒體均開始嘗試全媒體轉型,制作適合互聯網傳播的內容,如央視網的紀實頻道、《南方都市報》的《南都深呼吸》紀錄片欄目等。但因其強烈的傳統媒體基因和“精英主義”觀念作祟,創作選題與理念往往難以擺脫既有模式,忽視了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和雙向互動的開放特性,大都慘淡收場?;ヂ摼W時代的產物之一——各大視頻網站,如搜狐、優酷等,也在近幾年紛紛設立了紀錄片頻道,以外包或購買版權的形式生產紀錄片,并為紀錄片制作者提供播放平臺。但由于紀錄片市場收縮、制作人才稀缺、作品良莠不齊等因素,掛靠在視頻網站上的紀錄片發展遠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
傳統意義上,紀錄片創作者主導作品的呈現與表達,在文本創作的構思、策劃、拍攝、呈現過程中具有唯一的權威性與主導性?;ヂ摼W的勃興瓦解了傳者與受眾的壁壘,紀錄片創作者的主導地位被弱化,人人可參與、散點式的雙向交流提升了受眾的地位,甚至使其能夠成為紀錄片的參與者或創作者。一方面,受眾心理、行為及觀看習慣日益成為紀錄片創作者無法忽視的考量因素;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進一步降低了影像創作的門檻,紀錄片創作主體由專業機構向民間蔓延,用戶生成內容(UGC)成為主流的媒介生態背景。
紀錄片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記錄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因此,紀錄片無法孤立于時代背景之外而空談發展。在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今天,科技的進步,使得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態。經歷了近百年來媒介的更替,面對當今社會環境的不斷變遷和商業資本的持續沖刷,紀錄片能否繼續履行其紀錄社會的職責,能否得到受眾和市場的認可,能否突破藝術瓶頸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成為紀錄片創作者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是2011年年底從美國硅谷發端起來的在線學習浪潮。這是一種全新的在線學習形式,為更多的人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MOOC重新定義了學校、老師、學生的概念,其課程具有工具資源多元化、信息獲取便捷化、受眾覆蓋擴大化、互動參與自主化的特征。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經費壓縮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是成就MOOC爆發的重要推手。②MOOC在教育領域獲得的成功經驗對于身處相同環境下的紀錄片具有啟發意義,具體如下:
1.碎片化特性符合當代電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特征
考察當代電媒體影響下的傳播特征,變化最為明顯的莫過于信息的“碎片化”,這也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個基本特征。從傳播本質上來說,它是整個社會多元化體現的一個方面?!皞鹘y的社會關系、市場結構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從精神家園到信用體系,從話語方式到消費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個一個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異化訴求及社會成分的碎片化分割?!@便是現階段傳播力量構建所面對的社會語境”③由于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空間移動與轉換越來越頻繁,這種移動化的生活方式造成“等候時間”不斷增加,時間被分成各個不同的小塊,分散在不同的場合,使得人們有限的時間呈現出越來越細分的碎片化特點。“受眾的分化形成了許許多多受傳者群落的‘碎片’,傳播致效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必須開始特別重視每一細分的個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單一消費者的個性和心理需求?!雹?/p>
“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對于MOOC也不例外。其解決之道是采用碎片化的知識點來應對網絡時代個體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在MOOC課程中,單個授課視頻都不長(3~7分鐘之間),期間還會穿插習題、仿真實驗、虛擬儀器、程序測評等各種各樣的互動要素,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學習某周、某節、甚至某個視頻中的內容。通過知識點碎片化的課程設計,結合明確的知識點體系,用戶可以通過知識點的結構樹清楚地了解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自由選擇所需內容進行學習。
2015年2月28日,前央視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不到一天時間便傳遍全網,成為數億人的紀錄片——手機朋友圈中熱議的話題。據不完全統計,在《穹頂之下》發布12個小時后,其點擊量已經突破了600萬次,評論超過1.2萬條,并以每小時新播50萬次的播放量迅速增長。截至3月2日上午9點30分,《穹頂之下》在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的總播放量即將突破2億萬次。其中,愛奇藝平臺點擊量為1134萬次,優酷平臺點擊量2950萬次,樂視網點擊量1264萬次,騰訊視頻點擊量13200萬次,鳳凰視頻點擊量488萬次,搜狐視頻點擊量488萬次,土豆平臺點擊量406萬次,創下了嚴肅題材公益類長視頻的播出記錄。⑤
本片雖名為“紀錄片”,但卻采用了TED演講的形式,圍繞三個基本問題“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將片子分解為“沒見過白云星星的童年、每個人終生暴露在實驗艙、大氣復合反應污染疊加、我們的煤怎么了、柴油車環保設施全面造假、環保部去哪兒了、探訪倫敦洛杉磯治理經驗、我們怎么辦”8個小段,通過真人演講和視頻、圖片、動畫交替配合,讓原本情節沉悶、節奏緩慢的紀錄片變成了一場“故事會”,令觀眾絲毫感覺不到無聊與沉重。如此結構和表現形式與MOOC課程極為相似,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拍攝的,同樣是有關環保話題的著名影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基本上如出一轍。對比柴靜在片中引用的她于2004年拍攝的《新聞調查》畫面,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這其中巨大的差距。新聞紀錄片形式的《新聞調查》節目盡管內容深刻、發人深省,但在表現形式上卻未免單調枯燥;而采用相同主題的《穹頂之下》,利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展示方式,符合當代電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特性,成功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2.主觀介入營造觀眾強烈的在場感
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首次提出了心流(Flow)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⑥。屬于積極心理學范疇的心流理論為闡釋與探尋當代電媒體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提供了全新的視角。MOOC課程學習者由于無法身臨其境,缺乏傳統課堂的約束,往往更加依賴自身的主動性,必須自愿學習課程,這就要求MOOC課程必須利用一切手段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反映在教學視頻的拍攝設計上,就是利用實景講解、生活化的場景、口語化的方式以及肢體語言營造出一對一授課的感覺,使學習者能夠專注于教師營造出的目標情境下,并獲得愉悅和滿足,繼而忘記真實世界的情景。
以關注現實、不斷探求真實為己任的紀錄片,最突出的美學特征就是紀實性。紀實的魅力就是真實的魅力,來源于其內容的真實和記錄方式的真實。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和攝制技術的進步,人們對于紀錄片紀實的特性,尤其是現場紀實所傳遞的真實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記錄者主觀介入,作為觀眾的代言人去見證事件的發生,能夠營造出觀眾強烈的在場感,從而使觀眾“沉浸”在觀看的體驗中。與傳統電媒體相比,以互聯網為主體的當代電媒體拓展了紀錄片的生存空間,也為紀錄片創作者帶來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尊重“用戶體驗”。在這方面,由獨立雜志起家,基于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美國青年媒體公司Vice Media可謂個中翹楚。
VICE自我宣稱是一個“展示青年文化的平臺,通過多種媒介,用直白、主觀、在現場的方式,展示這個奇異的世界”⑦。憑借其精準的受眾定位和對網絡傳播特性的把握,目前已在全球50多個國家開設分部,采訪、報道并制作生產出全數字網絡時代受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其紀錄片尤其受到互聯網受眾的青睞,甚至還獲得了同行的認可——CNN購買并播出了VICE制作的《利比里亞指南》(2009),在《羅德曼的朝鮮之行》(2013)大獲成功之后,美國有線電視網HBO亦購買了VICE制作的新聞類紀錄片節目。VICE在報道這些事件的時候,都加入了自己的風格,即“沉浸式新聞報道”——記者在報道時將客觀事實和主觀情感結合在一起,他們不再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事件,而是與事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最終讓自己的“經歷”展現在讀者或觀眾面前——這種傳統新聞報道中很少用的風格,卻被VICE的年輕人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土耳其國內騷亂時,VICE的記者就是帶著一副谷歌眼鏡,走上街頭,利用眼鏡的視頻拍攝功能為全世界帶來了史上第一場基于可穿戴設備的新聞直播⑧。
3.去中心化的交互使被動的“受眾”向主動的“用戶”轉變
從傳統媒體過渡到互聯網,我們進入到了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社交媒體的誕生發展以及多屏時代的到來使傳統媒體的中心地位不再,各種意見領袖通過“內容整合、二手傳播”分散和消解著傳統格局,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優勢。MOOC課程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借助交互式練習和學習者形成及時的反饋,同時依托網絡社區的互動交流,體現了社會化學習。這一模式的本質是改變了傳統教育傳受雙方身份的壁壘,讓被動聽課的學生成為了主動學習的用戶。
互聯網和數字電視的發展同樣滿足了觀眾的主動選擇權,把受眾由被動傳輸的對象轉變為充分參與傳播過程的用戶。電視對于觀眾來說不再是“觀看”,而是“使用”,受眾可根據個人喜好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存儲、預約、調用,擺脫了被動接受和全盤吸收的局面,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實現了地位的轉換。作為紀錄片創作者來說,也應清楚認識到這一趨勢,努力更新創作思維,力圖打破紀錄片產業的發展瓶頸。交互式紀錄片(Interactive Documentary)提供了這樣一種創新樣本,它是伴隨當代電媒體技術發展而產生的全新形態的紀錄片種類,其特點是影音資料不再以傳統線性方式結構成連續、統一的整體,而是被拆分為若干段落以散點方式存在,通過作品本身的交互功能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重新結構。由于文本結構并不唯一,創作者本身的主觀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傳統紀錄片在客觀性問題上固有的短板也得到了改善。
紀錄片GAZA SDEROT記錄了加沙、斯德洛特兩座城市中的6位平民在2008年10月26日至12月23日期間的生活,整部作品由80個每段2分鐘的視頻組成,通過交互式網頁來播放。作品可按照時間、人物、地點和話題四種不同的分類方式排列,觀眾既可觀看某一時間或某一地點發生的事件,也可追蹤某位特定人物的經歷。由于全部內容均以素材的方式呈現,觀眾每次觀看選擇的差異都有可能引發全新的感受,從宏觀上來看,更有利于客觀、真實地反映兩地在那一時期的社會現實。⑨
目前各視頻網站努力建設但尚處試驗階段的用戶原創紀錄片(UGC)盡管制作粗糙、成熟作品不多,但因其對熱點事件及社會現實具有敏銳的反應速度,亦能為紀錄片創作提供豐富的視角。隨著攝錄設備的逐漸普及和技術升級,這類記錄微視頻會越來越多。作為紀錄片創作者完全可以針對特定主題發起創作活動,借助大眾力量完成作品素材的原始創作。網民的參與將會大大增強創作者伸向社會的觸角,并且由于其構成的多元性,能夠極大地豐富對于事物的認知,更能客觀反映出事物的復雜性與真實性。當然,要讓如此龐大、瑣碎的素材從混沌走向清晰還有賴專業媒體有效整合、去蕪存菁,用結構化手段完成整幅作品最后一塊“拼圖”。
以互聯網為主體的當代電媒體的勃興改變了紀錄片的傳播方式,對其創作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紀錄片進入了“公眾時代”,并真正開始從事業型發展向產業化發展轉變。⑩MOOC課程在教育領域引發的革命值得紀錄片創作者學習、借鑒。
注釋:
① 筆者定義“電媒體”認為:從人類結繩記事開始,傳播載體就隨物質承載的變化而變化,“電”的發現(公元前600年人類認知電磁形態)與應用(1746年,荷蘭萊頓城發明“萊頓瓶”實現電的存儲與應用),開啟了人類工業社會的到來,也帶來了傳播工具與方式發展變化。因電而生的“電媒體”將傳播引入到了一個嶄新漸進的時代。電媒體,或曰電子媒體,系指以無線或有線方式傳導的、以電波電流作為物質載體傳播信息的工具,如電報(1837年)、電話(1876年)、電影(1895年)、廣播(1906年)、電視(1924年)、計算機(1946年)、網絡(1979年)等。“電媒體”涉及的傳播方式可以是點對點的人際傳播,亦可以是點對面的大眾傳播。
② 李曼麗:《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學設計原理探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③④ 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廣告大觀(媒介版)》,2006年第5期。
⑤ 數據資料源自網絡,參見《由〈穹頂之下〉看如何爆點網絡視聽節目》,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15/03/041041622810.shtml
⑥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著,張定綺譯,《幸福的真意》,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⑦ 參見VICE中國,http://www.vice.cn/pages/about。
⑧ 張兵:《一本雜志的逆襲》,《財經天下》,參見http://www.txweekl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5&id =2215。
⑨ http://gaza-sderot.arte.tv/
⑩ 何蘇六:《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機遇期》,《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年第2期。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張國濤】
*本文系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的影像變革研究”(項目編號2013WSYS0002)、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文化科技融合視野下的新媒體藝術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5XMS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