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及對中國的啟示
胡世前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5)
摘要:全球化時代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趨勢,而外國留學生的規模、層次與質量是衡量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韓國通過積極推動留學生的雙向國際交流不僅實現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國家的國際影響力。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事業的全面開展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日益加深,分析和借鑒韓國的相關經驗將有助于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中國
收稿日期:2014-09-27
基金項目:2014年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W2014209);2014年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L14DSH016)
作者簡介:胡世前(1979-),男,遼寧丹東人,講師,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行政管理與政府治理及比較行政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1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選擇
高等教育國際化始于中世紀歐洲,隨著信息化科技時代的到來和國際間教育交流日益頻繁,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新一輪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1]高等教育國際化事業的核心就是兩國或者多國間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多元互動。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框架內,按照知識傳輸和交流方式可將高等教育國際化分為內向型、外向型和綜合型三類。內向型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汲取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為核心,力求通過內部革新和發展去適應國際競爭。外向型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自身為主,著力將本國的優秀文化成果或價值觀推廣到國外,從而影響甚至改變其他國家乃至世界,但是在成功地實現向海外輸出本國價值觀和文化等目標的過程中存在強制和非強制兩種可能。[2]綜合型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是根據本國實際需求,有選擇性的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但絕不照搬照用而是注重汲取精華并將其進行本土化改造后方予以采用的同時,高度重視具有本國特色的文化與技術的海外輸出,以期實現本國高等教育滿足全球化需要的最終目標,并保證本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穩步發展。因此綜合型高等教育國際模式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發展模式并呈現出全世界都普遍認可的發展趨勢。
韓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大體出現過五種高等教育形式:一是傳教士依照歐美模式創立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大學;二是韓國國內私人或財團為了振興民族教育事業而創立的高等教育科研機構;三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實行的日本教育模式;四是美國在對韓國實行“軍管”時期推行的美式教育制度;[3]五是樸正熙政府以后在“國民改造”和“教育立國”國家戰略框架下嘗試的擺脫美日影響以實現高等教育模式韓國化的模式。總體來說韓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經歷了“被迫照搬”日本模式、“積極效仿”美國模式、“改革探索”西方教育模式本土化三個階段。
韓國雖然在高等教育領域內努力地擺脫美國的影響,但是作為盟友卻無法從本質上完全祛除“美國烙印”。韓國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過程中與美國有著很多的相似點。韓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廣韓國文化,推廣方式選擇的是主動輸出。具體的實施路徑包括在大學課程設置方面注重引進他國先進教育內容的同時兼顧本國教育內容的開發與傳播;在高層次人才交流方面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原則積極促進國際間人才與技術的雙向交流與相互融合,但重點是傾向于韓國與歐美國家間的交流往來;在留學生工作方面韓國主要是在向美國等發達地區輸送留學生的同時,為發揮留學生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內的重要作用,不僅大量吸納亞洲學生赴韓留學,而且積極地在留學生主要輸出國建立韓國大學海外分校和韓國文化體驗館等。由于韓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導向、準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發達高等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韓國效仿美國選擇了外向型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
2“親睦與感知”為目標的韓國留學政策
在國際競爭和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際教育市場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培養和吸納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世界性趨勢。留學事業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作為新興國家韓國通過兩個階段實行的“二十一世紀智慧韓國(Brain Korea BK 21)”和 2004年重點推出的“留學韓國工程(Study Korea Project )”,成功地將韓國這個傳統的留學生輸出國家轉變為具有良性循環系統與可持續發展潛能的留學生雙向交流國家。
在新形勢下,韓國政府深刻地認識到從準發達國家晉升到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加強政治外交影響力、擴大經濟規模、提高軍事科技化水平等硬件條件,更應注重提高包括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軟實力。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到2004年的三十多年中,每年韓國向美國單向地輸出大量留學生,而接納的外國留學生特別是美國留學生的規模卻相對較小。韓國政府在深刻認識和總結經濟領域內的高等教育經費海外流失、政治領域過度依賴美國甚至國內出現完全美國意識和“親美反亞”價值觀、外交領域在東南亞地區缺少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高端技術人才的大量移民等實際問題,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推出和完善了“擴大接收留學生的綜合方案”。該方案的有效實施為2004年年底韓國留學政策的核心項目“留學韓國工程”的出臺與成功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2005年為例,當年在海外留學的韓國學生近20萬人次,而來韓留學的外國學生人數卻僅為2.2萬名左右。[4]由于“留學韓國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留學韓國的軟硬件條件、亞洲周邊國家經濟和生活水平提高,韓國政府通過多渠道和多形式對留學韓國進行大力宣傳等有利因素的存在,使在韓留學生人數從2005年的22526名激增到歷史峰值2011年的89537名。但是由于復雜的國內外因素影響略微降到2014年的84891名,其中亞洲留學生為73329名,而中國留學生就達50336名占總數的近60%;反之自2005年以來韓國赴海外留學生人數基本保持在20萬人次左右的規模。[5]雖然韓國赴海外留學生人數總體變化不大,但是伴隨著中韓在各個領域交流的不斷深入,韓國學生赴海外留學目的國家已從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轉向了中國。截止到2014年共有219543名韓國學生留學海外,其中在美留學人數為70627名占總體比例的31.8%,而名列第二的則是中國,共有63465名占總體比例的28%,分列第三至第六位的是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加拿大。[6]
留學政策與留學活動不是一種孤立的社會現象,它來自于社會需要又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緊密聯系。國家在輸出與接納留學生過程中不僅能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而且也會有力地促進國際間的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規模巨大的留學生群體在海外長期留學和生活期間可以深入地掌握當地社會文化特征或傳統,在兩國民間交流過程中本著“求同存異”的理念最大程度地減少或緩解了由于差異化思維方式而產生的國際性矛盾與分歧。從2014年中韓兩國間互派留學生規模基本相當的事實來看,韓國政府基本實現了通過完善和實施留學政策實現與中國進行以“親睦與感知”為主題的國際友好交流的目標,并在世界范圍內培養了大量的“知韓”和“親韓”友好使者。
3全方位服務為中心的“一站式”韓國留學政策
日本政府充分地認識到新形勢下外國學生來日留學可以產生提高本國高等教育水平、加深世界對日本的認識、改善本國與各國間的外交關系、在世界范圍內推動親日派培養工作的進行等利好作用,文部省于1983年出臺了“21世紀招募吸納10萬名留學生計劃”。為了進一步完善本國的留學環境,并讓全體國民與社會充分地認識到留學事業對本國的重要影響,日本政府于1999年制定并出臺了名為“知的國際貢獻”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日本文部省在2005年完成吸納外國留學生人數12萬名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環境將2020年吸納外國留學生人數的目標提升至30萬名。[7]46
目前吸納外國學生來韓留學已經成為韓國向世界展示和傳播本民族價值觀、創造經濟收益、培養國際政治資本的重要手段與途徑。由于歷史遺留問題,韓國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始終將日本視為競爭對手和趕超對象,因此韓國的留學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聯系。韓國將2015年“留學韓國工程”的目標設定為吸納外國留學生12萬名,雖然由于復雜因素影響并未實現既定目標,但是韓國各界仍然希望通過完善和實施“一站式”留學政策能在2020年成功實現吸納20萬名外國學生來韓留學的目標。
韓國政府在留韓準備階段主要通過駐外使領館增設韓國文化院、韓國教育院、韓國語言能力考試場(TOPIK)、開辦留學韓國博覽會、促進韓國大學與海外高校間的學術交流活動、簡化外國學生赴韓留學簽證手續等方式推動留韓事業的發展。
韓國政府在外國留學生在韓留學階段主要通過實施多主體與形式多樣化的獎學金制度和完善留學生學習與生活環境的方式保障留學生順利地完成學業。韓國留學生獎學金制度形式多元化,主要由政府獎學金、大學或科研機構設立的優秀留學生獎學金、法人財團設立的企業獎學金、科研項目或教授助理類助學金、社會或宗教性質的其他類獎學金等構成。由于韓國國內設立的主體多元和形式多樣的獎學金制度降低了外赴韓留學成本,吸引了大量發展中國家學生赴韓留學。韓國政府管理部門客觀地認識到韓國語言能力是決定留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學業的關鍵因素。但是在韓國針對外國人大學預科過程中進行的韓國語言教育是圍繞著生活用語言而非科研領域的專業語言。為了幫助留學生在學位課程中盡快掌握專業性語言,韓國大學管理方面積極地為每位留學生安排1到2名本專業優秀韓國學生作為語言指導老師和生活指導,協助外國留學生盡快適應陌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另外,特殊的社會與文化環境決定了韓國大學并不會為每位學生提供校內宿舍,所以大部分的本土大學生居住在學校附近的民宅。但是由于單一的民族文化和對異國文化的排斥感,外國留學生在尋租民宅的過程中時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為了營造一個開放式社會的氛圍、增進民眾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加深國民對民間國際交流有利于國家發展并實現共贏和共生目標的認識,韓國政府為了引導民眾對外國留學生開放“寄宿家庭”,不僅出臺了相關的鼓勵政策,而且還劃撥了巨額的獎勵專項資金。此舉不僅在相對封閉的韓國社會里營造了友善的國際氛圍,而且也有效地提高了留學生的生活質量和韓國語水平,有效地促進了“知韓派”與“親韓派”的培養。
韓國政府在外國學生結束韓國學業歸國階段主要通過幫助外國留學生就業與創業,建立并管理全球優秀外國留學生資源庫的方式來促進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的良性發展并為國家發展儲備了急需的國際人才。韓國政府在認識到自身并非移民國家,不能像美國那樣直接地將高端留學人才變為美國公民的局限性,積極地通過向海外學生提供“one-stop”式的留學服務試圖將留學生培養為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韓國文化的使者和支韓群體的一員。另外,韓國政府每年都會鼓勵和支持百強企業在校園內進行留學生選聘工作,這些具有留韓經驗的外籍員工的加盟有效地緩解了韓國企業海外分公司因文化和語言差異而產生的雇傭緊張關系。在韓外國人超百萬名時代的來臨迫使政府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外國人管理制度,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外國人管理工作中因語言或文化差異而出現群體事件,韓國政府在旅游、出入境管理等與外國人聯系緊密的公共部門招聘外籍專業技術人員協助韓方公務人員執行公務。[8]韓國政府在重視和加強留韓歸國高層次人才管理工作方面主要是通過積極地向有留韓經歷的海外學者提供再次訪韓研修和參加學術交流經費的方式開展的。截止到2013年共有132個國家超過4000名外國留學生或訪問學者獲得了韓國政府獎學金,其中再次短期訪韓的外國學者所占比例較高,僅2012年韓國政府在推廣相關事業所花費的經費就達526億韓幣。
4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策略對我國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后,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和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成為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中國高等教育偏重于灌輸式,而韓國卻提倡開放式和務實性教學,中國在結合國情的前提下汲取韓國的相關經驗全面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國,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公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與之俱增,為了滿足公民與社會的實際需求,中國高校自1998年起循序漸進地逐步擴大招生,2015年畢業生人數將可能達到歷史峰值的750萬人,再加上近年來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目前國內高校畢業生已將留學作為就業、創業和考研之外的重要路徑。[7]49在百萬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時代的到來,對中國政府而言為了實現留學生雙向均衡穩步交流的目標,保質保量地吸納外國學生來華留學這項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的制定與執行是從提升國力和推動社會發展角度出發的。以2008年為例,韓國GDP規模為95.35百億美元,當年僅中國留學生在韓發生的留學支出達36億元人民幣,占韓國GDP的0.055%。[7]51因此韓國留學政策的順利實施不僅實現了為國家創造巨額經濟收益的目標,而且將留韓學生生源地擴大到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極大地提高了韓國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雖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國在科技文化水平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為了有效地縮小中外之間的差距和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實力,我國留學政策的主線一直是向海外派出留學生。[9]在“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十二字方針的指引下,大量優秀的高端留學人員歸國創業和就業,為推動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和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伴隨著中外交流的不斷深入,來華外國留學生人數也在迅速遞增。中國教育部與時俱進在大力推進引進高端海外人才的“千人計劃”基礎上,于2010年公布了針對吸引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的《留學中國計劃》,該計劃核心目標就是到2020年吸引50萬各個層次的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我國需要分析和借鑒韓國在留學工作方面積累的經驗,不斷地完善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環境。
韓國政府在留學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不僅具有較強的目標性、操作性與實用性,[10]而且政府通過推行綜合性激勵的方式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接納留學生和接納異國文化的氛圍很值得中國借鑒。但是韓國在留學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是高等教育資源存在非均勻分布現象。由于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在首都圈,導致首都圈大學招考競爭激烈而地方大學卻經常無法完成招生計劃。因而地方大學為了有效地改善校方財政困難的狀況,通常打著“寬進嚴出”的幌子降低留學生的入學標準,甚至通過人為地簡化入學手續大量吸納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的方式來實現發展“地方特色國際化高等教育事業”的目標。這種短暫“雙贏”局面是具有時效性的,不具有可持續性。其次,是赴韓留學生群體的生源質量無法保證。近年來,每年都有不少的中國高考落榜生赴韓深造學位課程,而中國的985和211大學優秀畢業生因為語言障礙和就業導向型等原因與韓國相比,更愿意去歐美國家深造理工、農業、醫學等專業知識。較歐美留學人員赴韓中國留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偏低所導致的歸國留韓人員在就業市場內顯現的競爭力不強和“高學歷低能力”現象將會大大降低中國社會對留學韓國的認同感。
為了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的順利實施,我國各級管理部門應全面總結和深刻分析韓國高等教育出現的資源分布不均、赴韓留學生源質量不高、赴韓留學事業不具有可持續性的具體原因,在來華留學宣傳、留學生選拔、留學教育、留學管理、留學服務、留學生獎學金等環節科學合理地制定和出臺留學政策。在全面有效地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偉大目標的同時,探索在全球范圍內高質量地培養“知中派”與“支中派”的新路徑。另外,中國政府在充分認識到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具有拓寬我國的高等教育市場、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等優點的同時,也要未雨綢繆,科學合理地籌建立體化的預警和防治機制,預防高等人才流失和高等教育商業化等問題的出現,全面有效地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事業。
參考文獻:
[1]唐景莉,劉琴.高等教育國家化:契機還是挑戰?[N].中國教育報.2004-10-8(2).
[2]畢曉玉,張曉明.內向型與外向型:中美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模式分析[J]. 現代大學教育,2006(1):84-88.
[3]姜英敏.韓國大學教師聘任制改革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1(7):14-18.
[4]韓國教育部.2013年高等教育政府工作報告[R].韓國.韓國中央政府信息化數字化處理與管理中心,2013.
[5]韓國教育部.2005-2014年在韓外國留學生統計報告[R].韓國.韓國中央政府信息化數字化處理與管理中心,2014.
[6]韓國教育部.2014年國外韓國留學生統計報告[R].韓國.韓國中央政府信息化數字化處理與管理中心,2014.
[7]胡世前.The Big Increas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Korea’s Universities and Its Policy[J] .Korea-Chinese Social Science Studies.2010(3):45-75.
[8]胡翠月.關于中國留學生政策對赴韓中國留學生規模變化影響的研究[J].Korea-Chinese Social Science Studies.2012(4):322-349.
[9]胡世前.中韓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10]韋薇.試析韓國留學政策現狀對中國的啟示[J].前沿視角,2014(5):1-2.
責任編輯:張曉輝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South Korea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HU Shiqia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and the scale, level and qua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South Korea has not only achieved the goa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but also effectively enhanced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rough actively promoting the two-wa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tudent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brings profound influences to China, and the analysis and drawing relevant experience from South Korea will b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South Korea;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