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性眩暈的臨床治療進展
作者單位:610011 成都,成都軍區機關醫院疼痛科(溫伯平);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王海強,蘇丹)
溫伯平,王海強,蘇丹
[關鍵詞]頸性眩暈;治療;進展;綜述
頸性眩暈是由于頸椎源性病變而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病癥,以眩暈、平衡失調、頸肩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1]。其發病機制復雜,其中以椎動脈機械壓迫及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刺激所致的血管痙攣為目前較公認的致病因素[2-3]。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見,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改變,有年輕化的趨勢[4]。因其病因復雜,故治療方法多樣,筆者將近年來臨床治療頸性眩暈方法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非手術治療
1.1針灸治療針灸為治療頸性眩暈常用手段,且療效肯定。取穴一般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上穴位為主。常用穴位有:頸夾脊、百會、天柱、風池、阿是穴等。丁一等[5]以風池、華佗夾脊穴為主,配合懸灸百會穴,早晚各1次,10 d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結果40例中,治愈26例,顯效12例,2例無效,治愈率為65%,總有效率為96%,3個月后隨訪無復發。孫永勝[6]以四神聰、百會、暈聽區為主穴,隨證加減;對照組口服氟桂利嗪藥物。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2.5%,對照組有效率為67.5%。蔡國偉等[7]采用熱敏灸,取穴為天柱(雙)、頸6夾脊穴(雙),灸15 min,每日治療1次,共治療7 d。治療后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動指數明顯改善,極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眩暈等癥狀。
1.2推拿治療推拿手法可放松頸部肌肉,解除頸肌痙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腦缺血。配合整脊手法可恢復小關節錯位,糾正椎動脈第二段的骨性通道,減輕對椎動脈刺激,改善眩暈癥狀。胡翔等[8]采用"四步法"治療頸性眩暈,第一步放松彈撥法,自上而下對頸椎椎旁肌肉進行揉捻、彈撥,持續時間約5 min;第二步點穴強壯法,用拇指對頸部痛點及頭頂九穴適度按壓,各約2 min;第三步斜板整脊法,一手抵于患者偏歪棘突,另一手于下頜部將頭向一側旋轉至最大角度后,瞬間輕微加力,可聽到清脆響聲;第四步痛區調理法,按揉、拍打頸背部肌肉,約3 min。20 min/次,3 次/w,2 w為1個療程。結果發現頸椎生理曲度、活動范圍、椎動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97.3%。王石等[9]采用整脊手法治療本病,首先對頸肌進行梳理放松治療,其次針對上段頸椎偏歪者,取前傾位整脊復位;中段頸椎偏歪者,取中立位整脊復位;下段頸椎偏歪者,取頸椎過伸位整脊復位。1 w治療1次,共治療2~3次。結果共治療131例,效果顯著,癥狀多數都立即減輕或消失。
1.3針刀治療針刀治療一方面可直接松解頸部緊張的筋膜、肌肉,降低軟組織內的壓力,緩解其對椎動脈的壓迫;另一方面可破壞頸椎的病理構架,重新恢復其動態平衡狀態,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鐘文等[10]以橫突前后結節、棘突兩側及上緣壓痛點為體表定位點,常規消毒后,按針刀操作規程進行松解,1次/w,4次為1個療程。治療患者200例,治愈153例,緩解22例,總有效率為87.5%。姜益常等[11]以枕骨下項線、椎旁、關節突關節體表投影點、局部壓痛點為定位點,針刀常規操作,1次/w,2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針刺夾脊穴、百會、風池、天柱穴,1次/d,半月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顯示,針刀組治療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較治療前顯著改善,且對頸椎的病理改變有一定整復作用,療效明顯優于針刺組。
1.4神經阻滯治療神經阻滯療法基于交感神經受刺激學說,可阻斷交感神經異常興奮,解除因交感神經興奮所致的椎動脈痙攣,改善腦供血,緩解眩暈癥狀[12]。賴曉敏等[13]分三種方式對103例頸性眩暈患者行神經阻滯治療,首先行星狀神經節阻滯,常規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5~7 ml,1次/d,6~10次為1個療程;其次行頸部硬膜外麻醉,注入利多卡因、潑尼松、維生素B1、B12的混合液共10 ml,1次/w,2次為1個療程;再次行頸6椎旁神經阻滯,注入1%利多卡因7 ml,1次/d,3次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84.9%。陳有生等[14]采用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穿刺進針點為頸6椎旁,注入1%利多卡因5~7 ml,以注射一側出現霍納征為阻滯成功標志,1次/d,3次為1個療程,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1.5穴位注射穴位注射能直接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且藥物的吸收可增強穴位刺激效應強度,穴位吸收又放大藥物的治療作用,減少用藥量,充分發揮藥物和穴位的協調作用。魯登述[15]采用血塞通注射液5 ml,654-2注射液2 ml配成混合液,注射百會、大椎、風池(雙)治療頸性眩暈患者120例,每穴各注入1~2 ml,1次/d,12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有效緩解了患者眩暈癥狀。鄒永英等[16]選取足三里(雙)、風池(雙)、全息頸穴(雙)注入當歸注射液,足三里穴1 ml,風池、全息頸穴0.5 ml。1次/d,左右輪換,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3個療程。結果顯示有效率為100%,6個月后隨訪,4例復發,復發率為6.67%。
1.6口服藥物治療近年來報道口服藥物治療頸性眩暈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有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磷酸川芎嗪及中藥等。賈應勃等[17]認為本病為血管狹窄痙攣、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緩慢所致,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聯合銀杏酮酯滴丸治療,前者為血管擴張劑,可擴張小動脈從而增加顱內的供血;后者可調節人體動脈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二者聯合應用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的血流情況,而且無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中藥治療主要體現在可改善微循環、調節神經系統興奮性等方面[18]。李進東[19]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本病的發生是由于肝腎虧虛所致。采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1劑/d,水煎取汁200 ml,分2次溫服,共治療2 w。臨床觀察證實,該方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眩暈癥狀。
1.7綜合療法頸性眩暈發病機制復雜,治療方法較多,目前大多數學者更傾向于多元、綜合療法,且證實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張創和等[20]采用疏血通注射液60 ml+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滴,口服西比靈5 mg,同時配合頸椎牽引,中藥熏蒸,1次/d,連續治療2 w。結果證實,總有效率為80.0%,臨床治愈率為35.3%。陸建祖等[21]采用電針配合拔伸整復手法治療,穴位取風池、頸夾脊、百會、列缺,留針20 min,針畢后行頸椎拔伸整復手法治療,1次/d,1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后頸椎生理曲度明顯改善,有效率達95%。
2手術治療
目前本病的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但經過各種保守治療均無法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時,部分患者則會選擇手術治療。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微創手術的普及和發展,其臨床效果可媲美開放性手術,同時具有創口小、痛苦少、風險性低等優點。楊俊等[22]采用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本病,治療后眩暈癥狀和功能評分明顯升高,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且因椎體不穩所致眩暈患者療效更佳,遠期療效佳。楊永超[23]采用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治療頸性眩暈中期患者,通過激光汽化病變椎間盤髓核,降低盤內壓力,緩解其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壓迫。激光本身的熱量可擴張血管,改善血供,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3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頸性眩暈的方法很多,包括針灸、推拿、針刀、藥物、穴位注射、神經阻滯及手術等,各種方法療效不盡相同。筆者發現,大多隨機對照試驗中,臨床觀察指標較單一,均局限在觀察治療前后椎動脈的血流變化情況,而無血流動力學及椎動脈造影等相關研究,且關于其發病機理的動物實驗研究也很少。以上問題都不利于為臨床提供循證醫學的證據,無法為臨床提供規范化的治療方案,亟待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同時應對本病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各種方法的適應證進行總結歸納,以更好地指導臨床。
【參考文獻】
[1]陳關富,賴志剛.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27-233.
[2]舒劍鋒,范炳華.頸性眩暈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醫外治雜志,2013,22(1):51-54.
[3]宋坤鋒,高廷征,高坤,等.頸性眩暈發病機制及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5):74-77.
[4]劉文英,于廣瑩,金鴻賓.頸性眩暈的診治國內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1):55-58.
[5]丁一,焦楊,吳常征.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癥80例的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4,24:2710-2711.
[6]孫永勝.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8):46-47.
[7]蔡國偉,薛遠志,李剛,等.熱敏灸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7):475-476.
[8]胡翔,陸剛鋒,白瑩,等.中醫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4,22(3):36-38.
[9]王石,鹿青,佟穎.整脊手法治療131例頸性眩暈患者療效分析及對眩暈性疾病的再認識[J].世界中醫藥雜志,2013,8(5):551-554.
[10]鐘文,胡敏瑤.針刀治療頸性眩暈200例臨床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2,4(24):36-37.
[11]姜益常,邵加龍,楊志國,等.針刀療法治療頸源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29(1):90-92.
[12]李英杰,賈和平,武小玲,等.頸交感神經節阻滯治療偏頭痛及與血清C反應蛋白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18):71-72.
[13]賴曉敏,王素偉,陳有生,等.神經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09,30(12):1878-1880.
[14]陳有生,王素偉,賴曉敏,等.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0,10(3):47-49.
[15]魯登述.穴位注射頸性眩暈120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雜志,2014,6(17):25-26.
[16]鄒永英,曹少華,陸湖清,等.特定穴位注射當歸注射液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104-105.
[17]賈應勃,史炳利,劉健,等.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連用銀杏酯滴丸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4,20(5):63-66.
[18]尹燁,王凈凈.中醫藥治療頸性眩暈的Meta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9(2):72-75.
[19]李進東.中藥配方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3,35(4):52.
[20]張創和,李和.中醫綜合治療頸性眩暈50例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5):74-76.
[21]陸建祖,李亞萍.電針配合坐位拔伸整復手法治療頸性眩暈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6):495-496.
[22]楊俊,周江軍,趙敏,等.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老年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1):46-47.
[23]楊永超.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治療頸性眩暈中期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1):236-237.
·個案·
(收稿日期:2014-08-18)
文章編號1004-0188(2015)01-0110-03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5.01.047
中圖分類號R 681.55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