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慶 張 丹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傳播學研究方法使用概況——基于對《新聞與傳播》2014年期刊論文的內容分析
陳小慶 張 丹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摘 要:本文選取在傳播學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期刊《新聞與傳播》,對該刊2014年內8期刊物中刊載的66篇論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傳播學;研究方法;新聞與傳播
所謂研究方法,指的是在研究過程中為發現新的事物、新的現象,或提出新的理論、新的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在研究傳播學問題過程中,需要多運用社會學、政治學、新聞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傳播領域的問題,本文結合選取《新聞與傳播》2014年論文作為樣本,對其研究方法進行了研究與劃分。
《新聞與傳播》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具有較大影響的名刊之一,它的編委是由國內知名學府如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的知名教師組成的。本文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檢索了2014年總共8期69篇《新聞與傳播》期刊上的論文,經過逐一篩選、剔除無關論文,在剩下的66篇論文中進行總結研究,希望能見微知著,對國內傳播學研究方法的使用現狀作管中一窺。
傳播學的研究有定量和定性之分,根據石慶生《傳播學原理》一書對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劃分,筆者結合《新聞與傳播》期刊中66篇論文的實際應用方法,將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劃分為個案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抽樣調查方法、比較研究方法、控制實驗方法、深度訪談方法、內容分析方法和文化研究方法八類。
表1是傳播學研究方法在《新聞與傳播》8期中所使用的頻次,本文仔細分析了2014年的66篇論文,統計每篇論文都是用了哪些方法,將各研究的使用次數除以方法使用次數的總和得來。

表1 研究方法使用頻次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文化研究方法占0.45,比重最大,每一期至少都有一篇論文使用了該方法,特別是在第五期,八篇論文里面只有一篇沒有使用該方法;排在第二的是個案研究方法,占總比重的0.16,但其中有兩期沒有使用該方法;排在第三的是調查研究方法,占到0.13,其中,筆者將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都歸納在這一研究方法之下;緊隨其后的分別是抽樣調查方法、深度訪談方法、控制實驗方法、內容分析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而深度訪談和比較研究在八期中只出現了一期,深度訪談在第四期出現了四次,比較研究方法在第二期出現了一次。
第一,文化研究方法在傳播學研究中舉足輕重。據表格可以看出,這種方法所占比重最大,且每期至少都有一篇論文使用該方法。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對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越來越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力來自哪里。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策略研究也就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關注。程曼麗認為,只有當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廣為流傳并得到普遍認同的時候,軟實力才真正提升了。她提出,中國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傳播策略。關世杰對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進行了回顧與反思,認為我們再也不能停留在籠統地談內外有別和外外有別。
第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在研究目標上,定性研究是為了發現問題,
定量研究則可以進行驗證和控制。在傳播學研究領域,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常常結合在一起使用。比如在《新聞與傳播》第四期中,《本源、動力與核心:媒介消費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就是用了定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度訪談和定量研究方法中的問卷調查方法,以及另一篇《擴散進程中的再認識:符號互動視閾下農村居民對互聯網認知的實證研究》也將定性方法中的深度訪談研究方法與定量研究方法中的實地調查方法結合在了一起。
第三,定性研究方法比定量研究方的使用比例高。定量分析是一種依據統計數據,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分析計算的研究方法。而定性分析則主要跟據主觀的理解,并依據一定的研究過程,對研究對象的性質、特點及發展規律等作出分析判斷的研究方法。通常情況下,定量分析更加科學,但在中國,這種方法的使用頻率比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頻率要低得多。這是因為,這種方法一般需要做大量的實驗,收集大量的精確數據,這些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難度系數比較大。而定性研究雖然比較粗糙,但使用起來簡易方便,所以中國一直比較多的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從圖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定量研究占到了0.28,而定性研究是占到了0.67。
參考文獻:
[1]石慶生.傳播學原理[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
[2]史蒂芬·小約翰.人類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陳小慶(1990-),女,安徽安慶人,安徽大學2014級新聞學碩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媒體;張丹(1990-),男,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學2013級新聞學碩士,研究方向:傳播理論、媒介文化。